体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体育与文化存在对应性
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划分,我们主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四分说,指出体育作为文化是文化的亚形态,与文化在结构上存在对应性,并非要将体育这一活生生的文化实体生硬地、机械地拆解成彼此分割且互不相关的几大块,而是要表明,可以对它从物质、制度、观念和行为几个向度、几重属性展开分析和考量。对体育这一活生生的文化实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从上述几个向度和属性出发展开分析和考量。例如,无论是体育之组成部分的体育运动,还是体育之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都会涉及物质、制度、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分析与考量的路径有多条,其中一条就是循着体育运动、体育产业、体育规则和体育精神来进行。
1.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可分为竞技体育运动和非竞技体育运动两大类型,竞技体育运动又可分为优秀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其中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别)和群众性、普及型的竞技体育运动。竞技体育运动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都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平台。非竞技体育运动则带有浓郁的消遣色彩,使人的生活更丰富。它和竞技体育运动具有的争胜性、表演性不同,仅仅只是为了健身、放松等,形式不拘,因人而异,个性化强,随意性大。
体育运动乃体育之基础。从历时态角度看,体育运动是起点,首先有了体育运动,然后才有体育产业的出现、体育规则的制定和体育精神的积淀。从共时态的角度看,体育运动是核心,离开了体育运动,体育产业、体育规则和体育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但是,发展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美感、磨砺人的意志,使人守章法、明道理、思进取、善合作。因此,我们不仅应将体育运动视为“身的教育”,而且应将其视为“心的教育”,它是身心统一的教育。
体育运动文化蕴涵在各种体育运动形式中,正由于此,体育运动形式越丰富,越能体现和满足人的文化需要。
2.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的形成,是体育和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当代产业的含义已经从“产业是以生产物质资料为主导经济特征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以信息、知识和精神为特征的一切生产部门”[9]。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我国亦如此,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商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建筑业、体育用品制造业[10]。如作进一步概括的话,体育产业无非包括体育实体业和体育服务业两部分。体育服务业的文化性不言而喻,体育实体业的文化性亦一证便明。体育物质都是被生产出来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时代因为人的特定体育需要而被特定地生产。从体育服饰、体育器械到体育场馆,体育实体的不断拓展和壮大,印证着体育文化正走向辉煌。
3.体育规则
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这里讲的体育规则,广义上包括竞赛规则、训练规则及管理规则等。规则讲究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对于体育竞赛而言,规则尤其重要,体育竞赛是双方或多方的博弈,规则决定了体育竞赛的基本形式和未来走向。
体育规则是体育人的契约,而契约签订的前提是对特定价值观的认同。契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体育规则的实施也就是体育人接受同一尺度的约束而共同行动。
体育规则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层面,一是传统、习惯和知识的累积形成的体育规则文化的经验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体育规则文化的预置层面。
4.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和支柱,它涉及体育理念,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崇拜等。
“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体育理念;“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也是体育理念。
体育价值取向实现于三个方面:对个体而言,提高人的体能和完善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倡导着“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正、关爱与尊重”;对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而言,体育的“神圣休战”化干戈为玉帛,乒乓外交为长期冷战对抗的中美两个大国建立外交关系堪称佳话。在现代社会,体育作为人类一种通用语言,不用翻译与解释,人们就可以顺畅地表达与交流,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崇拜发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部分,就其场域而言,有科学崇拜、符号崇拜等,就其人物而言,有对政治家的崇拜、有对诗人的崇拜、有对演员的崇拜等。体育崇拜则有对体育形式的崇拜,比如永远充满激情与诱惑的足球,有对体育明星的崇拜,比如有独门绝技“圆月弯刀”而又帅气的贝克汉姆,有对体育人物的崇拜,比如百折不挠重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萨马兰奇。
体育精神是人类体育运动的产物,又对体育运动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北京奥运会中国登上金牌榜首位,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斗志昂扬,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体育自信,国人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参与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体育精神属观念文化范畴,它不是外在于体育运动以及体育产业和体育规则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内在于它们之中,作为它们的思想依据、信念支持、目标理想等。换言之,体育精神指涉的是人们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制定体育规则的目的、动机和意图,指涉的是人们对名次、奖牌、荣誉,对项目设置、场所风格功能和使用,对打假球、服兴奋剂,对市场、产值和利润所持的看法、立场和态度。
(二)体育与文化互动共生
1.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表现为体育推动文化
体育对文化的推动表现为三:体育丰富了文化的形式、体育充实了文化的内容、体育扩展了文化的功能。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欣赏各类体育比赛的特定礼仪为行为文化添砖加瓦;体育产业的兴盛,不仅提供了实物支持的有形产业文化,而且在物质文化领域衍生出体育服务等无形产业文化;围绕赛事安排、公平竞赛各方面体育规则的不断完善,不仅创新了体育的制度文化,也对社会行为的制度规约发生着辐射效应;前述的体育理念、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崇拜,则在人类精神文化上产生新指引。
2.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表现为文化进入体育和体育成为文化
文化进入体育,不是文化对体育的侵入,而是体育对文化的呼唤,实质上是体育的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文化生成。
由于文化的生成是物质、观念、制度和行为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此相关,文化进入体育见诸体育物质支持的日益增强,体育精神追求的持续提升、体育竞赛制度的严格规范和体育运动行为的科学完善等。
体育成为文化在于体育人的文化自觉。体育作为一种育化方式,一开始仅仅是身体运动的传授,与人类的生存具有直接相关性。当人类的生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体育的意义才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对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原初简单的运动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文化使命,使体育更具人文影响,形成了稳定的体育运动形式、常规的体育赛事、可通约的体育文本以及普适的体育理念,对人的培养和熏陶也越来越全面深刻,体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的一个组成,与其他的育化方式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历史进程。
从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看,我们还要指出的是,文化进入体育,体育成为文化后,作为一种亚文化,便与其他亚文化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有时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有时也相互约束、相互冲突、相互抵制,这些其他的亚文化,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政治、军事,此外还有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离开与其他亚文化的彼此影响,就没有一个体育的问题我们看得清、道得明。也正是因为文化对体育的进入,体育成为文化后作为亚文化形态与其他亚文化形态的相互影响,体育方才愈发绚丽多彩、生机勃勃、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