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平台

一、依托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平台

目前,全世界文化生态保护在具体执行上的经验,主要集中在建立、推动、发展生态博物馆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博物馆是新型的博物馆形式,也叫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其赖以产生的原产地进行活态性、整体性保护和展示。中国关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推动、发展方面的经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实施是1995年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贵州梭嘎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得到挪威的资助)。中国生态博物馆已经是从西部偏远山村的第一代发展到东部地区(浙江安吉)的第四代了,数量达到了20多个,为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包括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积攒了很好的经验。如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就有“斗马”“扁担舞”“师公舞”“黄泥鼓舞”“白马舞”等。

如果说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借鉴国外,那么,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出现就是中国特色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性实践模式——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