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三、“中国梦”视域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体育文化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体育文化共同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来合理规划,统一部署,构建一种良性的科学发展的城乡体育发展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城乡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一体化。

1.要逐步落实农村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

充分利用项目的建设促进和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建设。每个地方群众体育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注意拓展思路,研究和开发群众体育活动的特色,都能形成和发展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意识,同时理清农村体育工作思路。

政府要着力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项目,面对观念与文化的发展,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发展已有的健身成果,面向群众需求打造新的活动项目。注意要突破原有活动模式的束缚,形成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社会价值高的新兴项目,将成熟的地方活动项目与现代全民健身发展方向相融合,实现项目的现代全民健身方式转型,处理好时代性与传统性,原生态与新内容,地方性与大众性,通过项目的再发展,有效融入现代全民健身体系。

2.要有发展体育文化的方法

社会需要、群众喜爱、影响深远,是我们寻找这些方法的着力点。一项群众喜爱的活动只要坚持数年,就能在群众健身活动中扎根,形成文化心理现象,他们自动地甚至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来,这就是新的地方人文风情、风俗习惯。这种习惯又是健身活动的文化元素,反过来促进活动或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活动和项目传承了体育文化,又丰富了体育文化,发展了体育文化,在体育健身中满足和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情结,不断给健身活动和项目赋予了更为丰厚的内容。民族传统健身项目的开发,体育文化现象、文化心理的培育,一方面承载文化,一方面创造文化。逐步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3.加大对当地特色的体育传统文化的关注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当地特色的体育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尤其是在农村体育文化硬件项目的建设上,以培育农村体育文化市场价值追求为出发点。利用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大力组建基层农村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基础上,引导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爱的农村体育活动。建立比赛组织等活动机制,打造形成周期性并能沿袭发展的各种民间体育活动比赛。活动项目的开展要结合各地方特色、具有可持续性,形成全国特色的农民民间体育盛会。

4.要切实加强城乡体育文化互动

切实加强城乡体育文化互动逐步达到城市经济带动农村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要针对以往农村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缺组织、缺平台、缺抓手的现象,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的同时,同步推进“乡村特色文化进城”活动,着力构建“城市下乡、乡村进城”的体育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各区县真正形成“城乡互动、同步推进、共同提高”的城乡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新格局。

(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弘扬体育文化

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全民健身对富民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项发展指标进展良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实施成效明显。“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的基本思路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为203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身体素质和健康保障。因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发挥一切手段,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尤其是要通过弘扬体育文化的方式实现。

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和营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社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弘扬体育精神,繁荣体育文学艺术创作

体育文学艺术作品由内表现出的形式与外在展示是密不可分的,其内涵是灵魂,形式是载体。体育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内在的表现形式揭示体育文化艺术作品对“美的事物的终极追求”,展示体育深刻的育人价值理念,通过体育绘画、体育雕塑、体育影视、体育论坛、体育文学多种表现方式,体育艺术家在创造体育文学艺术作品时,同时也起着影响着人和教育人的特殊意义,由此可见,体育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滋生力和穿透力,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体育文学艺术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传播手段来进行宣传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魅力。体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这将极大地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育文艺创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全民健身为出发点。我国要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体育文化创作,就要树立“大体育文化观”,体育文艺创作要努力发展体育文学、艺术综合和谐发展的新面貌,在题材选取上,竞技题材和群众体育要共同涉猎,以免出现类似“冠军体育文化现象”,这种异化和偶像化,尤其因为不透明的运作机制,被赋予代表民族复兴和爱国象征的重压,加上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显得更加突出。这样的文学艺术创作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更不要说对社会积极的正向引导。体育的进步,尤其是奥运金牌的获得,盛大赛事的举行,常常被视为民族复兴的标志,然而,如果我们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不具有真正的健全与内在的强大,真正的复兴与光荣会到来吗?

第二,体育文艺创作要深入各地方,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基层体育活动时,创作出更加具有民族气息的体育文学艺术新篇章,努力挖掘新时代体育精神。中国人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发掘自己的文化底蕴,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从而影响几代人,是文艺家们迫切需要做的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形式更加多元化,内容也更富有创造力,这无疑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创作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格调高、有思想、有内涵的体育文艺作品在中国并不缺乏市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更多文艺精品。大部分国人对体育文艺作品都有着更高的追求,优秀的体育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如何实现“既叫好,又叫座”需要每一位体育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部好的体育文艺作品,影响是深远的,经得起大众推敲、历史检验,是创作者与观众价值观统一后产生的共鸣。


[1]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刘鹏.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5):9-10.

[9]中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10]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1]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

[1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16]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诊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