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文化的审美属性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能动地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深刻体现着文化本质内涵。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大众体育文化具有严密的组织运作章程,有自己的格言,时刻向参与者宣扬的体育精神等,它通过法律条文、词典、学科术语、科学模式、科学定律、比赛规则等加以体现,并经由教育、大众传播、国家干预等行为得到强化。这些做法无非是想使大众体育文化披上“精英文化”的外衣而进入主流文化。
(一)大众体育文化的世界大同性
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关注使大众体育文化已经成为种急速传播的文化,这种快速传播必须突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障碍。而要达成这目标就只能采取一种超越地域性和民族特性的方式出现。可以说,大众体育文化,特别是竞技体育不断磨灭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文化。中国的武术要想登上国际体育舞台进入奥运会,也不得不放弃武术中的民族文化精髓,转而讲求无差异性的、可以量化的动作规范,以追求一种统一的“国际口味”。这时候,它已没有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可是反过来也不同哪个地方与民族的文化冲突,而能迅速流传开来。
大众体育文化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快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中,也许很快被浩如沧海的各种运动项目所淹没,但这显然不是一种民族文化去征服另一种民族文化的问题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大众体育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大众体育文化能迅速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一个原因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决定文化由强势向弱势的渗透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的产生不同于传统文化,它既没有长时期的积淀过程,也缺乏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理论过于深入地辩解和宣传,它就只是针对人们共同需求,一种发自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享受的需要,而体育学科应该是在所有人文学科里面最富有情感魅力,最具有人性的学科,因为它关心到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家庭的健康与幸福,体育文化强调人的个性化程度,承认肯定尊重并且彰显人类个性,关心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价值与自由”,这是所有话语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失去个性,失去了多样性就失去了创造。如果人类失去了创造与活动,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就会阻碍社会发展,那就只有简单的重复。因此也没有太多的隐秘的和神圣的内涵。这就解释了大众体育文化在美国发展那么迅速,并有那么多的创新,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多文化交融的联邦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本土文化不起主导作用,没有太多传统文化需要去借鉴或去抗争、突破,完全处于一种张扬人的个性的状态。这种需求的大同也就体现在体育上了。
(二)大众体育文化的现实体验性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从发现体育有能使人身强体健这样一个生物学功能开始的。其实,体育在个体层面上的意义是人的自觉意识支配下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对自己身心进行的改造,获得享受和发展,使之日臻完善的实践。所以,大众体育文化在个体层面上的表现是人们参与体育而获得的现时的享受,包括生理上感官即时的刺激,以及心理上的愉悦体验。只有在体验到现时的享受后,才形成了参与者坚持长期参与体育的动力源,从而去追求达到身心的发展。享乐思想才是大众体育文化真正的文化支撑。
(三)大众体育文化的功利性
大众体育文化的功利性在个体层面上完全是人为了自身的享受与发展而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大众体育文化看重的只是“现时”,只关心参加运动时的情感体验,并投入到其中。
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关心程度的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潜在市场时,游离的社会资本就向其集中,以信息革命时代或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在传统的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的基础上,一个以观赏性职业竞技和参与性大众健身为中心的,包括金融证券、产业经营、产品销售、媒体传播等在内的巨大产业体系——大众体育文化运动逐渐形成并繁荣起来。大众体育文化是由“为了个人的健康而锻炼身体”这一理念是规模巨大的体育产业演变的产物。
此外,在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它足可以作为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时,国家会为了政治利益,将其作为政治手段,而进行强烈干预。大众体育文化的功利性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博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