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一个民族就有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意义丰富的节日。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的本土性、在地性。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节点越来越集中到各民族传统节日,在不断追忆、挖掘、保护和创新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生态保护。各级政府部门、学者以及一些企业家都关心中国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还将节日申请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意义丰富的节日中包含了祭祀性、娱乐性的身体运动文化,如汉民族有元宵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清明节的踏青、重阳节的登高,蒙古族那达慕有赛马、摔跤和射箭,傈僳等民族的火把节开展赛马、射弩、荡秋千、摔跤,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古尔邦节举行摔跤、射箭、赛马、叼羊、姑娘追,侗、壮、苗等民族的花炮节开展抢花炮、赛马、舞狮、跳芦笙舞,黔东南清水江上苗族龙船节赛龙舟、赛马、跳芦笙、斗牛等等。这势必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应有范围。
具体来说,第一,以县文体新局为重点单位,专人负责,有专门基金保障。因为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信仰。或者说,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其重要目的就是祭祀活动。
第二,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学者也要深入民族民间挖掘、整理富有特色且密集和历史记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而且也要与相邻学科如影视人类学、民俗旅游学、传播人类学等学者协同配合研究。申请类似《民俗节日中体育仪式变迁研究》《某某传统节日中仪式人群的心理变化研究》《祭祀类节日活动现代性应用研究》等课题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第三,民俗节日的传承人一般为某一族群集体,是这一族群集体的文化记忆,能够促进这一族群的族群认同,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正因为传承人的这一特点,所以这一族群中的精英人士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