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文化的审美必要性

三、大众体育文化的审美必要性

(一)大众体育运动是一种以人的完善为最终目的的人体文化

在现代物质条件较为丰富的情况下,体育作为一种时尚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一种休闲带有强身健体的一种娱乐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除了能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还能练就健康的肤色,匀称的体型,旺盛精力,乐观友善的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综合。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精神,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4]美国学者恩伯说过:“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社会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答,总是有一种文化。从一个人跃身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5]具体而言,体育运动是以促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为本质功能的。人的各个大肌肉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指挥协调下做各种生物力学的运动,使得人体和人的肢体产生各种物理运动,与此同时,内脏器官也产生相应的生物运动,从而使得人体得到健全完善的发育发达身体。

(二)大众体育文化是一种以动作技能、运动技术为文化符号的人体文化

和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相比,虽然体育文化也是由人体完成某种动作来表现的,但体育这种人体文化和艺术相比毕竟有着本质区别。所有的艺术动作都是某种理性的东西的感性反映。体育文化中的人体动作,并不包含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上的含义。相对来说,体育文化的动作要粗犷些,夸张些。体育动作是由人类走、跑、跳、投、攀登、支撑、悬垂、爬越、搬运等基本活动技能组成。经过程式化的组合,升华为各种体育运动技术。千百年来运动技术在不断演化,但基本上变化不大。如跳高虽然走过了从跨越式到背越式的过程,其中有仰式、滚式和俯卧式等。但从运动技术的基本环节来看,它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始终是由助跑、踏跳、落地等环节组成。

(三)大众体育文化有着一种竞赛活动的“本能”

任何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民间活动,还是国际活动,无论是青少年的活动,还是中老年的活动,都有一种相互比试、较量、角逐的趋势,最终形成竞赛。除此之外,大众体育里,人们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信赖感和依托感;在家庭体育里,成员可以在和睦相处欢乐的气氛中享受天伦之乐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在娱乐体育里,人们因愉悦与快乐而精神饱满;在探险活动中,人们通过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乃至生与死之间的拼搏来选择享受各种复杂情感体验。这一点是任何艺术活动所不具备的。这种“本能”,可能是人类所具有的那种竞争、挑战的天性所决定的。其实这恰恰是体育文化的特点,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四)竞技运动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构建竞技运动大众文化,须对普及与提高这对“剪不断、理还乱”的老矛盾进行新思考。提出普及的问题似乎不合时宜,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需要我们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为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只有未雨绸缪,凭借理性的“超视距”,越过奥运看竞技。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化是必由之路。既然竞技体育在发达国家是作为一种产业在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那么,中国的竞技体育也应如此。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而大众体育始终位居其次的根本原因。显然,这种你死我活、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维模式,是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方式长期作用的产物和后遗症。而国外的经验表明,通过市场配置体育资源,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彼此促进、和谐共存的共生和双赢关系,失去了大众文化的营养供给其直接后果便是竞技运动的孤立化、边缘化,进而走向消亡。因此,当前政府尤其要注重运动技术提高和竞技运动大众文化的协调发展,改变介入方式;更多地向大众体育、向运动文化的普及倾斜,而不必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运动技术的提高,以免阻碍运动文化的普及、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


[1]刘康德.淮南子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普列汉诺夫.大师谈美[M].李光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曾宪刚.大众体育文化审美与欣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