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文化的功能

四、篮球运动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规范功能

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社会人文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篮球运动文化,不同的篮球运动参与者也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独特的心态层文化内涵,使得篮球运动文化在整合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促使参与者在篮球运动文化的影响下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篮球运动文化的一大功能。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种注重‘化人’的‘人化’的社会教育形式而不再仅仅是强调‘物化’的竞技运动项目,要求在篮球活动中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17]。它注重运动技能的获得,又追求参与者个性的释放和兴趣的满足;尊重个人的成就需要,又重视个体的职责,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平衡;鼓励公平的竞争,又倡导相互的协作、相互支持;要实现人的生理功能的改善,又致力于人格素养、精神境界的提升。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双方在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心理和智能多方面展开对抗和竞争,这种对抗和竞争,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对抗和竞争又是建立在本方团结协作基础上的,要求每一个群体内部必须紧密团结、相互合作。篮球比赛中的传切、掩护、突分、策应、夹击、补防、关门等攻守战术配合,需要依靠两三人的协同配合。综合多变的攻守战术体系,更是必须依赖全队的密切合作、协同行动才能完成。依靠个体之间统一目标、统一认识,通过沟通和理解才能使队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种公平竞争、沟通理解和团结合作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篮球运动文化对参与活动的个体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引导和规范作用。篮球活动过程受到竞赛规则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要遵循规则、体育道德、规章制度及社会规范的要求。竞赛规则、规章制度要求对抗双方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展开攻防活动,依靠技巧、协作、顽强和智慧取胜,同时参与者的行为还要符合体育道德的要求和取得社会规范的认同,要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鼓励对抗但又限制粗野动作和不道德行为。作为篮球竞赛的观赏者,他们在观赏篮球比赛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参与篮球活动过程是一种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和身体锻炼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的社会化形式。

(二)促进健康功能

1.篮球运动与生理健康

个体生理健康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各器官和系统之问的功能的平衡,良好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活动性运动,首先要求参与篮球运动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身体能力,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促进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内脏器官功能提高的过程。

参与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生理健康首先表现在,能够改善和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如:在篮球运动中心率每分钟可以达到170~190次,最高心率可以达到200次以上,呼吸频率每分钟可以达到50~58次。[18]此外,在篮球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神经肌肉反应速度。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对于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另外,篮球运动客观上要求所参加的人在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同时篮球运动中也包含了关于这些基本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因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会在身体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参与篮球运动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变体型。

2.篮球运动与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具有完整的人格、保持积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观察能力,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尊、自爱、自信等多方面。这些心理健康特征也是篮球运动对参与者的最基本要求。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确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心理应激,让运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兴奋状态在一个适宜水平。

3.篮球运动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性社会。篮球运动文化与生俱来的竞争性,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竞争、适应竞争的场所,能有助于培养人们健康的竞争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在竞争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社会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篮球运动文化的集体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篮球运动是一种激发参与者能动性的活动,参与篮球运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使参与者能够尽快地适应周围的各种人和事物的变化,尽快地被他人所接受、所理解。当前,篮球作为健身、娱乐、会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老人、妇女和青少年)所接受,人们通过篮球运动增进了解、适应环境和社会。

(三)休闲娱乐功能

篮球运动是作为一种游戏而被创造的,因而,娱乐性就是一种根植于篮球运动中的原始特性。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商业的推广和艺术的包装,篮球运动文化中充满了休闲、娱乐的元素,这些元素,以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感召着大量的篮球运动爱好者关注篮球运动,并参与到篮球活动和篮球竞赛中,去体验篮球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对于相当数量的爱好者而言,他们参加篮球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和专项能力,他们参与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情绪,追求的是一种愉悦的身心体验、兴趣满足,以及收获运动的快乐。另外,观赏高水平篮球比赛时,除了精彩的比赛对抗,其间穿插安排的娱乐活动,文艺演出、杂技表演,比赛音乐以及整个赛场热烈的气氛,都能使观赏者在视觉、听觉、情感方面获得艺术的享受。

篮球爱好者从关注篮球,到产生兴趣,最后到热爱篮球、参与篮球运动的首要原因也在于:他们从篮球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体验,这种快乐体验又能持续地反作用于他们本身,强化他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和参与需求。可见,篮球运动文化的娱乐功能对于增强篮球运动文化的生命力,开拓篮球市场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四)创造经济效益功能

现代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篮球产业成为体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篮球运动的产业化是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市场元素组成。实现篮球竞赛市场化,开发篮球竞赛表演业是产业化发展的先导因子。高水平的竞技篮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可以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参与市场交换,通过高水平的表演获取相应的报酬。观众则通过购买这种特殊的商品来满足观赏的精神需要。通过篮球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可以带动篮球运动文化相关实物产品领域的开发和经营。如篮球器材、服装、场地、饮料、纪念品等。

另外,随着篮球运动员知名度和篮球运动社会影响力、社会关注度的增强,篮球运动无形资产的开发则是篮球产业经营的重要方面。如:篮球比赛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和转让,比赛或球队冠名权、推广权、广告权和特许权的开发和转让,运动员名誉和肖像的使用权、广告权的经营和代理等。目前,篮球运动文化在创造商业经济价值方面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初步验证,并在市场运营中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潜力。

(五)社会公益功能

篮球运动文化的公益性功能体现在,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发展篮球运动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公益性也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点和落脚点,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属性。

篮球运动文化的产生、发展源自社会群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内在需要。人们需要通过篮球活动来满足身体健康的需求,获取自我价值,满足个体自尊和荣誉的精神需要,社会需求为篮球运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沃土。

另外,篮球运动文化又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并能动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篮球运动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社会行为的内在需要。

个体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社会发展有赖于其社会成员的个人发展,实现了个人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进步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实现,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的。个人和社会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篮球运动文化的公益性功能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成员个体发展两方面同时表现。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篮球活动,对活动的参与者、观赏者实施其教育功能,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从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文明化程度,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组织举办各类大型篮球竞赛而修建的许多篮球馆、体育馆,又可以促进城市的基础建设,并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的场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健康的余暇活动习惯。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并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对奋斗、荣誉和成就的良好认知,有助于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的培养。


[1]徐文德.庄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2]同上.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周世勤,佟智广,周梦华.精练太极拳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钟为民,徐宏魁,王彦庆.传统武术与健身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6]同上.

[7]同上.

[8]李元伟.打造篮球运动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9]卢元镇.中国文化对篮球运动的选择、认同与变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8(3):21-23.

[10]黄平.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1]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2]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4-9+1.

[14](瑞士)皮亚杰(J.Plaget).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张雄,陈新.论当代篮球运动的三元属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43-44.

[17]张雄,陈新.论当代篮球运动的三元属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43-44.

[18]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