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的哲学解释
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古代哲学从原始宗教和神话观念脱胎而来,那时提出的问题是寻求万物的“本原”。“本原”最初所要探求的就是那个“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2]的东西。泰勒斯(Thales)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这就意味着万物不仅生于水,而且复归于水。泰勒斯的重要性在于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哲学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泰勒斯之后又有万物的本原是“气”“数”“火”等观点。这种种说法是企图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来源和归宿。从中找出本原就意味着要在多种存在中辨析出它的原始存在、第一原理、基本存在是什么,而这个第一原理和基本的存在就是万物的“本体”。从“本原”到“本体”表明人们理解和把握万物的方式从幻想(猜测)的经验范畴转换成理智思维的科学认识范畴。
巴门尼德(Parmenides)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在他看来,人的感官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是现象世界,它是变动多样的,不真实的存在,即“非存在”。在现象世界的背后则是一个不能感知的、不变的、唯一的和永恒的本体世界,它才是真正的“存在”。因此所谓本体,按传统哲学的理解,基本含义就是终极的存在。这个终极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大全,它具有“本原”“本真”“普遍本质”“最高的统一性”等方面的含义。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确立在哲学史上被公认为本体论诞生的真正开端。后来柏拉图(Plato)发展了巴门尼德存在和非存在、本体与现象、真理与意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存在或本体就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哲学追求的真理。
随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第一次明确提出“第一哲学”的概念,就是研究万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太初哲学”,我们叫“形而上学”,也就是要发现终极的本原。因此,对“何谓本体”的追问的本体论不愧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其任务,就是要探讨“本体和本体的原理与原因”。[3]
在汉语学术界,“本体”有两个英译术语“substance”和“noumenon”。“Substance”作为“最终基质”曾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一书中明确使用,在词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文“ousia”,“ousia”是“einai”的名词形式,其意义相当于英文的“being”(存在),“being”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设问的原初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那里,“ousia”的用法比较模糊,既可以指称“具体的存在”,也可以指称“一般的存在”。“ousia”最早的拉丁译文是“essentia”,有“本性”“本质”与“本体”的内涵,相当于“一般的存在”,而后世有些学者把“ousia”理解为拉丁文的“substantia”,有“实体”与“具体的存在”的内涵,相当于英文的“sub—stance”。直到公元4世纪,“essentia”与“substantia”一直被作为同义词来使用,随着后来哲人对万物存在的终极猜想的精致化,他们开始注意到对这两个词的界分。中世纪第一哲人教父圣·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认为只有“essentia”在词义上才可以指称处于永恒不变状态的神。在中世纪经院哲学这里,神是指称创生万物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也就是本体,相当于东方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另外一个英文本体术语“noumenon”,其基本内涵源自“essentia”,在词源上可以追溯到希腊文“noein”,“noein”其意义为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复数是noumena。作为可理解对象或终极存在的事物,相对于现象,即‘显现的’或‘可感的事物’。”[4]“nounlenon”这个术语的使用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家那里被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探讨终极“Being”(“存在”或“是”)的问题。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深入研究了“本体”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本体论体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思想主要见于《范畴篇》和《形而上学》。在《范畴篇》中,亚氏从“言说”和“存在”相一致的角度着手分析,认为那些“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到了《形而上学》,亚氏出于一种探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兴趣,以逻各斯(语言)为基础,侧重发挥思维的努斯精神,大大深化了其本体论思想。《形而上学》卷五章八说:我们称为“本体”的,一是单纯物体,如土、火、水之类,和一般由此类单纯物体组成的事物,包括动物、鬼神和它们的各个部分。所有这些都被称为本体,因为它们不为别的主题作云谓,而别的事物却为它们作云谓。二是那些内在的事物,虽不标指着主题,却是使事物所由能成为“实是”的原因,例如魂是动物所由成为“实是”的原因。三是那些事物中所存在的部分,凭这些部分作范限与标记而后事物才得成为独立个体,而这些部分若毁灭,那些事物也全毁灭,例如有些人说,失其面则体不立,失其线则面不成;那些人于“数”也认为有类似的本性;因为他们说,失其数则万物不存,万物皆因数以成其范限。四是“怎是”,其公式即定义,这也被称为各事物的本体。[5]这是《形而上学》关于“本体”的重要思想,从中首先可看到亚氏“本体”论的多层次性和内在统一性。这四类本体是一致的,在思维和表达上呈现出一个逐级超越的序列。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指出:“作为事物的原始低层,这就被认为是最真切的本体。”[6]也就是说,以万事万物为根基进行判断的终极问题。即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巴门尼德的“存在”和康德的“物自体”等等。与之同中国哲学概念中相对应的是“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道”是万物本原,一切由“道”而始。中西方认识“本体”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理解“本体”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终极的存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