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审美的本质特性

二、体育文化审美的本质特性

体育文化审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是探讨体育美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体育美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多少学者耗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也未能得出放之四海皆真理的定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以美学理论为依据,多方面阐述体育文化审美的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科学性、非自然属性;进一步阐明体育文化审美的本质特性,体育文化审美具有的是人文属性并非自然属性、非艺术属性。

(一)客观性

体育运动一旦走出生产劳动的领域而独立,人们就开始把它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自由观照。古希腊的体育运动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具有表演性。当时古希腊城邦之间弱肉强食,干戈不息。长期的残酷战争,使一些城邦国家实行全民军事化,全体公民都处于严格的军事组织之中。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他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以致当时的运动会都成了展示和炫耀肌体的盛会。参赛者几乎个个赤身裸体参加竞走、赛跑、拳击、格斗。竞赛的优胜者被许多人歌颂,雕刻家为之雕像纪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最受崇敬的人,不是具有敏捷思想、高度智慧的人,而是身手矫健、裸体强劲的人,这种审美趣味当然也最集中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之中,这便是体育竞技和运动家本身的伟大和美所引起的一种强烈无比的美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通讯、交通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体育运动本身艺术性的剧增,当人们拥进万人体育馆或坐在荧光屏前,欣赏体育运动时,同欣赏艺术表演一样,是为了从中获得丰富的美感。然而,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体育运动的美感不是人的意识单方面的产物。它是以体育文化审美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经过有一定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主体进行自由观照而达到一种情感契合。体育文化审美感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是以体育文化审美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文化审美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考察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体育文化审美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我们研究体育文化审美的先决条件。

(二)现实性

体育不同于艺术创造。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性,不是单纯为了创造美,甚至在多年来与艺术相融合的体育项目中,创造美也不是唯一和直接目的。体育文化审美是为人类在改造和提高人自身素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艺术和体育运动都是人的创造物,但是人在艺术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都不相同。艺术中的人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的人是表现的主体。体育本身不是艺术,但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中都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体育与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体育采用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手段。尽管艺术中的人体是多种多样的,但均作为间接形象出现在审美关系之中,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的人体却是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成为审美对象。体育运动的目的、创造方法、创造手段,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无论从哪方面考察,与艺术都存在着质的差异,不可混淆。体育运动不同于艺术创作,体育文化审美不同于艺术美。在美的形态的第一个层次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体育文化审美规定为现实美。

(三)社会性

体育运动是社会的需要。古希腊人以竞技体育的发达享誉世界,这既不是希腊人天生需要体育,也不是希腊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禀赋,而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如果说雅典人的体育普遍是训练技巧和增强体力同时并重,那么斯巴达人则着重增强军人的体力,培养坚韧不拔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为什么同在希腊都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主要是因为:一则斯巴达是由多利安部族征服了土著希洛人而建的国家,为了对付奴隶的反抗,它必须保持坚强的军事力量;二则是因为斯巴达交通闭塞,农业占优势,故而形成了封闭的寡头统治。由此可见,体育文化审美也在受社会需要的影响和制约,更确切地说,体育文化审美的产生是社会审美的需要。体育运动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运动员也由此走进审美关系,进而获得无比丰富的审美主体条件。而体育运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也全面地体现了体育文化审美的社会性。

(四)科学性

体育运动是人经过思考,有计划地向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创造活动。体育是很典型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这是因为对体育工作者来说,目的和理想实在是非常崇高而灿烂的。这里倒不仅仅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功利性,更在于它总是憧憬着未来、追求未来,为未来创造美好,把美好带给未来。这种磅礴的、恢宏的精神气势,是体育工作者以外的人很难体验的,由此它便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内在激发动因。

可见,越是崇高而灿烂的目标和理想,越是凝聚着人生的价值,越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力量、智慧去支持、去实现。这就是说目标和理想绝对不可能凭空实现,它必须要求教练员、运动员、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去攻占、去夺取。这样,教练员、运动员的本质力量,即他们的意志和品质、胆略和气魄、智慧和修养、技能和技巧等就通过艰苦的训练和磨难向外迸射,向外显现并带着希望向理想和目标转移。这正是一种由人的潜在价值和人的潜在势能不断向显著运动状态的转化,继而又向凝结并证实这一价值和这势能的结晶状态转化的过程。要完成并征服这个过程,确实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因为现代国际竞争水平已相对接近于一定时期内人体所能达到的极限,例如,男子跳高成绩2.43米,体操的旋转已达1080度等。所以说,没有正确的理论性和科学指导,没有非凡的毅力和韧性作支柱,成功确实是难以摘取的。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之光的闪烁,人的生命之力的拼搏,人的生命之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看到并确证自己的本身力量在对象中实现。

由此,人们便可在精神上得到一处快慰和喜悦的美感,一种由运动创造的,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关系中折射出来的美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辉。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遵循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基础之上。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必须科学。这就是体育文化审美具有科学性的深刻本质。

(五)非自然性

体育运动是人的创造形式,人对体育运动的创造与人对自然界的其他作用一样具有社会性的过程和社会性的特征。体育运动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活动,与自然(包括人化的自然和非人化的自然)相去甚远。体育运动与自然性动物本能的活动有天壤之别,我们知道体育运动盛会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所以,体育美的应该是人文社会的性质,非自然属性。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体育文化审美是人文美。但是认为人的社会本质包含着人的自然属性。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但人是带着自然形态走进社会和历史的。当人的自然形态踏进社会历史大门时,立刻具有了社会本质。本质作为一种区别其他事物唯一的属性,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物质存在之中,这种物质存在就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体。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体在以人体运动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社会性和自然属性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按一定的程序性和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人的社会性是这个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自然属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体育审美是包含着自然属性或自然因素的现实美。因此,在人的社会本质基础之上考察人体的自然属性是准确、全面的把握体育运动本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