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乒乓球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
1997年费孝通老先生在由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提出“文化自觉”一词,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0]“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1]
对于实现“文化自觉”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对文化的自知之明,提高人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文化的能力。文化从来都是孕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文化所包围、所浸染、所改变,但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包围、浸染与改变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转型同样深刻,提高文化的自我觉知能力能够促进对文化转型的认知与选择能力。
从本质上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本质价值以及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样态的自我觉知。欲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应对文化价值有所觉知,对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同,对文化建设、发展与进步有责任和担当,对文化的发展趋向和未来发展的脉络有科学的规划和把握。简单地说,文化自觉就意味着意识与责任。它要求认识主体要对文化地位和作用从意识上有更为深刻、系统的理解,从认知角度征服认知主体对本民族文化所分配的认知资源,即所谓的“意识”。
同时,它也要求认知主体对所认识到的文化发展规律、文化历史责任有一定的担当,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负责。文化自觉是一个漫长、缓慢而又艰苦的过程,要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可自己的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对正在变化形成过程中的外部多元文化有所认知,并在多元的外部文化中确立自己文化的位置,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一个中立的态度,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更新,对外部文化的吸纳与批判,争取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
文化自觉是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文化发展的基本秩序,与外部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天下大同”。[12]在这里有必要阐述清楚的是,文化自觉并非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而是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体自我觉知,其中包括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容等,清醒的意识与中肯的评价,以及对优劣文化的无私包容与平和担当才是正确的文化自觉。
(二)乒乓球文化自觉
所谓“乒乓球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对乒乓球本身所衍生出的文化的觉悟和觉醒,是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自知之明,更是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乒乓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自知之明。乒乓球运动文化自觉不排斥“种意识”,即对乒乓球运动在本民族形成、发展以及演进过程的认识以及未来拓展空间的认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乒乓球运动更追求“类意识”,是从全人类的角度,也是从乒乓球运动本身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认识。当从“类意识”的角度去理解乒乓球运动的时候,乒乓球运动本身则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不属于某个国家也不属于某个民族,它独立存在于世界运动体系当中。从认识上根本认可乒乓球运动本身及其所衍生出的文化,拓展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运动体系中的生存空间,而不是对乒乓球运动进行强势的垄断,这才是我们目前发展乒乓球运动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要实现乒乓球运动的文化自觉,应该对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有所了解,对乒乓球运动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所认识,对乒乓球运动发展演变的规律有所掌握,对促进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责任有所担当。作为一种“文化力”,乒乓球运动文化自觉是建立在对文化自觉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是推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均衡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