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层面的比较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层面的比较

(一)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天人合一”,即人与外物是不可分割的,并不把外物看作对象化的东西,人与外物没有主客之分,内外无碍,同生共存于宇宙生命的大系统。古代有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叙述就是这种哲学观的体现。孟子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所强调的都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产生于民族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也秉承着这一精神。所以传统体育讲究身心合一以及肌体与自然合一,讲究在“修”与“炼”中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彻底和谐。

而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主客对立的,主要表现在西方人认为人可以不断地改造世界,也就是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中征服自然、挑战人类极限。这一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人的主动性、扩张性和物质性的特点。他们在对人自身的尊严、价值重新认识的过程中肯定了体育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西方人文主义者在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中采取各种形式赞扬了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体育是人生命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人的向上的生命精神可以得到最大的张扬,人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彻底的体现。这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中西方在对体育与人的价值强调点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的培养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中,对人的存在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而把人的身体则视作是寓精神、气质之舍,是表现人的内在品格的。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己复礼”,追求合于名礼、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于世俗间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无万物的超然人格。这三种文化流派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使得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

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重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

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则明显不同。作为西方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古希腊体育并不像中国古代体育重人格胜于重人体。尽管希腊人也强调身体美需与精神美相衬,但他们更强调的是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还不曾把肉体放到第一位。和中国人相比,他们更强调人体的“力”与“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的人格,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希腊对人体的崇拜和重视对它的文化、教育、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体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兴起。这种注重人体本身价值的文化风气,直接影响到希腊人的体育价值观。西方更注意把体育的价值指向对人体的塑造和培养上。围绕着培养理想人体这一目标,古希腊体育发展成为各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专门锻炼身体内在素质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手段。


[1]《易经》。

[2]西汉刘向《说苑·指武》。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孙鼎国,等.西方文化百科[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5]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丁建新.文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8]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9]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同上.

[1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12]周咏松,周清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32-235.:

[13]阂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