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障碍
人类传播史表明,人类在生产物质生活的同时,就开始有精神交往的需要,如远古的洞穴壁画、结绳记事等,可看作是人类早期精神交往的凭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历史是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开始的,是在人的物质联系中演进的,但由于人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中同时生产着人的精神交往需要,人在物质联系中不断地产生出精神联系,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的普遍交往也得以建立起来,以至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普遍发展带来了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并把人们推到了这样的历史场景之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跨地域、跨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有助于开放自我、开放社会,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今天,经济全球化迅速地消解着文化的地域性和封闭性,不仅使满世界奔走的商人扮演着“陌生人”的角色,而且让每一个浸染于现代文明的人表现出更多的跨文化特性。显然,从历史的层面上看,跨文化传播植根于人的普遍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需要。
然而,中国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并不是由历史安排好了的,毕竟,物质交往所伴随的资本的垄断与渗透,精神交往所隐含的偏见、歧视与思想控制,都会扭曲跨文化传播。我们可以触摸到的现实是,资本的全球化已造成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构成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威胁。显然,中国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还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传播机制与跨文化伦理基础之上,真正使人与人之间、文化群体间的传播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人的自由本性,又能抑制文化霸权的产生和集团利益的渗透。
所谓健全的传播机制,就是在充分的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意义的分享以及分享过程中的对抗、协商和认同。这里主要涉及对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建构问题,一般说来,传播更容易发生在同质的个体间,同质传播比异质传播更有影响,个体间的有效传播导致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更大同质,但是,只能消灭个体间的差异、导致人的同质化的传播绝对是单向的、片面的传播,它最终使人接受同质化的控制。
真正说来,一个有意义的传播是在社会文化距离程度不同的个体间展开的,其意义分享的过程永远是同质与异质双向呈现的过程。在这个有意义的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一个跨文化伦理问题,即一个具有人文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应该体现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互动过程,并由于这种互动,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打破了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同时又能保持自我的发展特性,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多极化、多样化格局,这时,跨文化伦理的意义在于:尊重人的文化个性和跨文化特性,促进文化的开放,促进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和无限多样性,抗拒文化的同质化;促进文化区域间的信息分享与意义分享,抗拒文化帝国主义的权力支配体系的形成,保护文化的多元化价值体系,从而使跨文化传播体现为人的目的。
在理解了这些基础的东西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不在于个体间的空间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也不在于个体对陌生人的陌生感,甚至也不在于文化间的冲突,而是在于同质化所带来的褊狭的传播机制,以及在以一种文化理解他者文化、支配他者文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同质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
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值得我们用作分析中国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障碍的工具,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在于它们能帮助我们反思社会文化结构的偏向问题、文化间交流的非理性问题,认识中国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实质,走向更全面、自由的跨文化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克服障碍去达成积极的跨文化传播的答案,就隐含在这种积极的反思中。对于群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总体性层面反思文化身份(认同)的偏向、褊狭的传播机制、倾斜的权力关系等问题,而对于个体,这种反思是从日常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出发的,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第一,通过旅行、留学等获得寻求跨文化生存,反思自身的“文化休克”,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并加以吸收,使自己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视野。
第二,记录自己与他文化群体的人交往的经历,反思是否做到了彼此尊重,排斥或吸引因何而产生。
第三,考察本国报纸、电视、文学、电影等媒体对其他文化群体的呈现,在哪些方面扭曲了他者形象?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种扭曲?
第四,针对跨文化团体(如跨种族家庭、社区、办公室、班级、球队等)进行调查,看文化交流成功与不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第五,当文化冲突性事件发生的时候,观察各种文化群体的人如何参与到冲突性事件之中,有什么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只有转入人的日常交往实践,才有可能找到可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