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解读
受对文化概念不同理解的影响,目前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种:广义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和狭义的文化软实力概念。
广义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对外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刚性力量而言的软性力量,包含了对外对内两方面的内容。从对外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的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传播力和辐射力。对内而言,文化软实力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观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8]而狭义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相对于政治软实力与外交软实力而言的。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分析
1.发挥作用的持久性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国力的凝结,持久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逐步凝聚成强大的综合国力。与此同时,人们对文化软实力不断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使文化软实力概念逐步得以完善。因此,文化软实力在每个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具有持久性的。
它的持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本身。除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还要注重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载体,增加文化软实力的存在感。要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原点,围绕这一中心相应的提供思想,服务人民,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二是构建情感沟通的桥梁。不仅要加强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以情感沟通保持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作用,更要以文化魅力触动世界人民的心灵,以长期的文化交流增强世界对于中华民族的信任与认可。为祖国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例,虽然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过长期的被动停滞阶段,但正因为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理念,能够以共同的文化底蕴唤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基于这样的现实优势,使得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崇高地位,为一代代中国人指明人生方向。
2.发挥影响力的渗透性
文化软实力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的渗透性却优于具有物质形态的硬实力。它的渗透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依存。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才能使硬实力转变为有实用价值的物质资源。而硬实力也为软实力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两者相互渗透产生强大生命力。
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性体现在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文化大众化上。网络信息时代使国民的一举一动逐步呈现为“透明化”趋势,公民的言行举止已经成为世界审视一个民族整体实力的标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立足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能够使广大群众了解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众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涵养价值理念,塑造国民整体素质,使文化实现从自信到自强的飞跃。文化软实力的价值理念渗透性要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即每个公民在日常行为中都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并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此框架下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有助于社会的整体构建而非阻碍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文化软实力渗透性的具体表现。
3.组成内容的多样性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它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在内容上,不仅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要部分,每个部分之下都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涉及范围从科学技术、学术理论、文艺作品延伸到民风民俗。
第二,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国家文化交流,还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文化展等形式。
第三,在环境要求上,文化软实力讲究的是国内与国外两者的关系,既要立足以文化软实力为外交手段的国外环境,又要立足国内对于国民素质的要求及学术领域的研究。
第四,在文化产业属性上来看,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事业,如京剧、越剧、剪纸、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存在都是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形式。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兼具思想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复杂概念,这也成为它能够在影响力方面具有持久性和渗透性的重要原因,一旦将这些多样性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必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