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层面的比较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层面的比较

西方的文明源于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群种和生产生活模式。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体育哲学,与儒家、道家、法家及理学都存在一定关系;而西方体育哲学则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形态的差异,暗示了两者间体育哲学思想的必然差异[11]。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文化下,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影响比较大。因此,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注重在自然生活中获得直观的感悟,对实验验证、客观的实验手段及推理方式等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中国哲学具有整体、直观的特点,这一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体育思维方式。“谋求人与自然,肉体与思想的和谐与统一”是中国思想认识中的主要方面,通过体育运动舒筋活络,同时从自然中寻求体育运动的规律和方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皆是在这种特殊的体育模式下形成的。

中国哲学注重直觉顿悟,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则注重抽象思辨,偏重于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识世界。西方体育思想深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坚持对任何事物的认定都必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践验证,否则就不能被确定。在西方社会,“分析学”和“逻辑学”属于基础学科,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

文化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差异。一般来讲,中国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属于一种意识流的认知方式,具有宏观、直接、模糊的特点;西方文化则截然相反,以客观事实和逻辑分析作为事物认知的基础,认知事物比较细致认真,且注重消除事物认知当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西方不同的认知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体育文化。

(1)经验、直觉与唯理、思辨的差异。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直觉的判断总结出来,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性、重复的实验性。中国体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活动。中国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通过吐纳之法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为一体”的境界。因而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相对淡化程式与套路,而追求“崇文尚柔,以静养生”[12]。西方体育哲学思想注重理性知识和科学研究,要求动作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征和科学原理,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因此,西方体育具备“体系详尽,动作严谨”的特点。

(2)整体综合与细节分析的差异。文艺复兴后,西方哲学思想更加注重事物的细节部分,始终坚持“理论—实践—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体系,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西方体育不断地完善人体结构知识,将其与体育结合在一起,不断衍生出更为细致的体育理论和体育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对整体的理解尤为深刻,因此中国体育对整体性十分讲究,中国在运动场上大型的团体操活动就是其内涵中整体性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样谋求“身与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13]。西方则强调个体培养、个人价值,由部分构建整体的价值观,整体价值需要配合个人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