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显像

四、计算机体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显像(CT)是20世纪70年代方才发展起来的诊断工具。基本原理是X线穿射人体经部分吸收后被检测器所接收,检测器接收射线的强弱取决于人体横断面的组织密度,骨组织吸收较多的X线,检测器将测得一个比较微弱的信号,CT值高,呈白色。相反,脂肪组织、空气则吸收较少的X线,将检测到一个比较强的信号,CT值低,呈黑色。所测得的不同强度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显示出图像。CT由原始的一代发展到第四代以及螺旋CT机,其扫描速度快、冠状或矢状面重建的空间分辨率高;可行血管造影,不需要重复扫描而患者受辐射剂量减少;可行三维重建,薄层图像重建等;可立体角度呈现骨骼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于了解病变和制订手术计划很有帮助,如先天性脊柱侧弯等的三维重建。高分辨力CT能够从躯干的横断面图像观察脊柱、骨盆及四肢关节较复杂的解剖部位和病变,有分辨软组织的能力,不受骨骼、内脏遮盖的影响,应用价值较X线高。但CT也有一定的自限性,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如在CT上不易区分椎间盘膨出或突出。CT在骨科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

(一)对一些普通X线投照不易充分暴露的解剖部位的检查

诸如骨盆、骶骨、髋关节、肩胛骨、肩关节、胸骨、胸锁关节、脊椎(特别是上颈椎、颈胸段、胸椎等)、颞颌关节、跗骨、颅骨及颅底诸骨,以及腕部诸骨等,在普通X线检查时常投照困难,不易清晰暴露,而在CT上则可清晰见到。因而,当疑有这些部位病变时,CT应是首选或不可缺少的补充检查。

(二)脊柱创伤

对脊柱创伤的患者,通过CT检查可明确脊椎骨折的类型,发现普通X线片上未被发现的骨折,观察骨折片是否已嵌入椎管,骨折对脊髓的影响,有无血肿以及血肿的部位、范围等。对颈椎,特别是C1、C2的骨折,以及椎弓、椎板的骨折,也往往只有在CT上才能被见到。

(三)骨盆、髋关节及骶骨创伤

CT可检查出普通X线上难以发现的一些骨折,特别是并发于髋脱位的髋臼前、后缘撕脱骨折,股骨头的隐匿性骨折,以及关节内骨软骨性游离体等。对骨盆、骶骨的骨折,CT亦比普通X线片显示得清楚。CT上还可观察到创伤后血肿情况,通过强化检查可观察到是否合并有血管损伤,以及哪支血管受损。

(四)胸锁关节脱位

普通X线片上较难判断胸锁关节的脱位,但在CT上凭着锁骨与胸骨的关系,可明确诊断出锁骨是否有前或后方脱位,以及有无合并小的撕脱骨折等。

(五)其他特殊部位的创伤

CT对一些特殊部位的创伤,如髋骨的骨折、脱位或半脱位,胫骨平台骨折,钩骨钩的骨折,跟骨、跗骨骨折,以及跖跗关节脱位等均能清晰显示,优于普通X线检查。

(六)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时,CT可早期检测出软组织的肿胀、肌间脂肪间隔的消失、皮下脂肪混浊以及干骺端骨质的轻度虫蚀样破坏,因而有利于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并可观察到炎症在髓腔内的蔓延范围。偶尔还可见到骨内或/和软组织内有气体积聚或出现气-液平面。在慢性骨髓炎中,CT对发现死骨亦较普通X线敏感。

(七)骨关节结核

CT可发现骨关节结核时的早期骨破坏,有无寒性脓肿及范围,是否有死骨存在等,其敏感性超过普通X线检查。对关节结核,CT可早期发现骨膜的肿胀和积液,以及骨质的侵蚀。但在脊柱结核中,为观察椎间隙是否变窄,应做冠状面的重建,在横断扫描中无法判断。

(八)椎管狭窄

对颈椎综合征和腰背痛患者,普通X线检查常难发现其病因,CT应列为此类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它可以比较可靠地发现骨性椎管及侧隐窝、椎间孔是否狭窄,有无黄韧带的肥厚,椎间盘有无膨出或脱出,椎间盘脱出的方向及与神经根、鞘囊的关系,神经根有无移位、水肿或肿瘤,椎间盘有无变性、坏死或液化等。

(九)骨肿瘤

普通X线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CT可作为补充的诊断手段。CT的优点在于:①发现早期和轻微的骨质破坏;②发现轻微的骨膜反应;③可比较清楚地看到肿痛在骨髓内及软组织内的蔓延范围,有利于外科医师确定手术范围;④CT上可判断出肿瘤与邻近结构间的关系,特别是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束的关系,为手术设计提供重要信息。CT对检测骨转移瘤,特别是颅骨、脊柱、胸骨、肩胛骨、骨盆、骶骨等处的早期骨转移,要比普通X线检查敏感得多。

(十)评价软组织病变

普通X线检查由于密度分辨率较差,对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能力有限。CT则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软组织中的皮肤、皮下脂肪层、肌肉结构、血管及肌束之间的脂肪间隔皆清晰可见,因而可明确诊断出软组织的炎症性或肿瘤性病变。

此外,根据对病变的CT值测量,可判明系脂肪性、囊性抑或实性肿瘤。通过强化扫描,可对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