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断步骤
2025年08月10日
二、诊断步骤
(一)病史采集要点
1.年龄
患者多为20~40岁的成年人。
2.部位
好发于四肢长管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最为常见。
3.症状特点
病史较长,一般在3~6个月。患部疼痛,初期不剧烈,局部肿胀较轻;晚期由于骨壳膨胀变薄后,常合并病理性骨折,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呈持续性,关节活动度常受限。肿瘤很少穿破关节软骨,但可以造成关节面的塌陷或薄弱,瘤内出血或病理骨折往往伴有严重疼痛。
(二)体格检查要点
骨质破坏形成软组织肿块时,皮温升高明显,表示病灶局部充血及反应区;局部有压痛;可触及硬韧的肿物。发生于脊柱部的骨巨细胞瘤,可引起椎体压缩骨折,脊髓损伤甚至瘫痪。
(三)辅助检查要点
1.X线表现
X线表现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表现为侵及骨骺的溶骨性病灶,而无反应性新生骨形成,病变部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常有病理骨折。CT对于观察骨皮质破坏及反应性骨壳具有特点。骨扫描显示肿瘤及其周围有同位素浓集,超过肿瘤边缘的广泛浓集提示肿瘤具有较高的侵袭性。
2.病理表现
病理切片显示瘤组织循环丰富,质软而脆性大,似肉芽组织,易出血,有纤维机化区及出血区。细胞组成为圆细胞及梭形细胞(即间质细胞),间有较大空隙,隙内有出血征象,并有许多巨大型多核细胞(核数10~200个),骨皮质变薄,有时穿过皮质扩大至软组织,切片检查应包括肿瘤各部分。目前,多倾向于把间质细胞作为该肿瘤的主质细胞。按细胞的形态分为三型:Ⅰ度,巨细胞很多,间质细胞少有细胞分裂。Ⅱ度,间质细胞较多,可有少数异型性,巨细胞较Ⅰ度为少。Ⅲ度,为明显恶性,发生较少,间质细胞多,细胞核大,形态如肉瘤,细胞分裂多。巨细胞较少而小,核数目亦少,Ⅰ、Ⅱ度可转化为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