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对策

四、治疗对策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很多,在治疗时应明确诊断、分期、病因等因素,同时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全身状况、单侧或双侧发病、病人的要求等因素,帮助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青少年患者,其股骨头通过自身的修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对于属于FicatⅠ、Ⅱ期的成年患者,如病变范围较小、症状轻者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保守治疗所需时间较长,要6~24个月或更长时间。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平片,以了解疾病进程。

首先应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停用激素,停止饮酒,停止在高压环境中工作,积极治疗血液病。

1.非药物治疗

休息,避免患髋负重。减少主动活动,但可适当增加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日常生活中,患者可用一些辅助行走的工具如拐杖或助行器。可对患髋侧下肢进行皮牵引,以缓解疼痛。或进行高压氧疗,有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生长。

2.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双氢麦角碱、甲基磺酚妥拉明、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使用有引起胃出血危险;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可妨碍骨的修复。

(3)COX-Ⅱ特异性抑制剂:可有效减轻胃肠道副反应。

(4)镇痛剂:曲马多。

也有一些医师采用介入疗法、电刺激疗法来促进股骨头血供,帮助修复。

(二)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仍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效和彻底的治疗方式。随着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认识的深入,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临床医师需综合考虑病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全身情况、患者的年龄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1.股骨头中心减压

中心减压最早是一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方法。1964年Arlet和Ficat首先发现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一定疗效。中心减压就是在股骨颈的延长线上用空心钻钻达股骨头病变区域,再用较细的空心钻朝不同的方向钻出数个通道。减压可使密闭的骨腔开放,使骨内压降低,帮助恢复骨的正常微循环;同时钻孔减压可刺激新生血管长入。术后非负重时间需6~12周。

多数学者认为在软骨下骨折(X线平片出现新月体)发生之前进行该手术较为合适。Mont认为中心减压可用于FicatⅠ、Ⅱ期股骨头坏死;对于股骨头损害严重的病人,如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进行更大的手术时,为了缓解疼痛,也可行中心减压。

2.植骨术

中心减压可降低骨内压,并促进股骨头内血管再生,但是无法防止股骨头塌陷。对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骨移植可以起到促进股骨头的修复,防止股骨头塌陷的作用,故骨移植常常结合中心减压进行。移植骨一般可取髂骨、大转子部骨、胫骨、腓骨或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

植骨可促进骨的修复,缩短限制负重的时间,可用于FicatⅡ期和刚进入Ⅲ期的患者。

3.带血供的骨移植

应用带血供的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股骨头内的血管再生,阻断坏死的进一步发展,它比单纯植骨更易和受区愈合。有带血管蒂、带肌蒂、带筋膜蒂或带游离血管蒂的方式供选择。可取髂骨、腓骨等部位骨。游离血管蒂可与臀下动脉,旋股内、外动脉或股深动脉进行吻合。移植骨可通过在头颈交界处开槽或中心减压的通道植入。

对于不适合行截骨术的严重的FicatⅡ和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或坏死范围较为广泛的患者,可以考虑此方法。

4.血管植入

Hori游离出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和横支血管蒂,然后自股骨头下向软骨下坏死区钻孔,清除死骨,在空腔内填塞松质骨。将血管蒂固定于圆柱状的松质骨上,植入钻孔的通道内。术后行皮牵引3周,扶拐不负重3个月,坏死严重者,可延长不负重时间,此后逐步负重。

此方法适用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对于病变范围大的晚期患者虽也可使用,但术后的非负重时间较长。

5.截骨术

其原理是将股骨头坏死的部分从主要负重区移走,由股骨头正常部位进行负重。1973年日本学者Sugioka报告了经粗隆旋转截骨术。他在粗隆间嵴稍远侧,垂直股骨颈纵轴进行截骨,沿股骨颈纵轴向前或向后旋转股骨头,使股骨头后方的正常软骨转到髋关节的负重区。截骨断端用长螺钉或加压钢板进行固定。以后陆续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手术进行了改进,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手术疗效。

该手术适用于FicatⅢ期,病变范围不大,且导致骨坏死的病因(如使用激素)已去除的患者。

6.髋关节融合术

选择融合要慎重。关节融合后可消除疼痛,可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但髋关节的活动消失,也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常是双髋均有病变,系统性疾病所致的缺血坏死的患者中60%可发生双侧病变。对于双髋病变者,至少要保留一侧髋关节的活动。对于不宜做其他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此方法。

7.人工关节置换术

尽管有许多的手术方式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但是大部分的股骨头最终都难逃塌陷的结局,需要进行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缓解严重缺血坏死所引起的疼痛最为有效的方法。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关节活动好,下床早的优点,但并发症不少,主要有4种:感染、脱位、松动和假体柄折断,处理上较困难。所以,虽然这仅为人工半关节置换,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适应证:①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移位明显,愈合有困难。②股骨颈头下型粉碎性骨折。③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颈已被吸收。④不能配合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偏瘫、帕金森病或精神病患者。⑤成人特发性或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范围大,而髋臼损伤不重,用其他手术又不能修复。⑥不应行刮除植骨术的股骨颈良性肿瘤。⑦股骨颈原发性或转移的恶性肿瘤或所致病理性骨折,为减轻患者痛苦,可以手术置换。

禁忌证:①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②严重糖尿病病人。③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④髋关节结核。⑤髋臼破坏严重或髋臼明显退变者。

术前准备:①全面体格检查,了解心、肺、肝、肾功能,并适当治疗以适应手术。②股骨颈骨折者应于术前行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先纠正骨折远端的向上移位和解除髋关节周围肌群挛缩,以便术中复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③术前1~3日常规给抗生素,禁忌在患处注射,以防感染。④常规备皮,术前当夜灌肠,术前12小时禁食。⑤选择大小相近的人工股骨头,放在患髋同一平面摄X线片,据此选择、准备合适的人工股骨头及较之大、小各一号的备用。⑥备特殊器械髓腔锉、人工股骨头锤入器、股骨头取出器、股骨头把持器、骨水泥等。

术中注意事项:①人工股骨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应与原股骨头等大。其直径可以稍小,但不能超过2mm。对人工股骨头的颈长选择也很重要,不论用何种假体,都需尽量使小转子上缘至髋臼之间的距离恢复正常。②防止感染是假体置换术的首要大事。假体置换术后一旦发生感染,多数将被迫取出而后遗严重跛行。③修正股骨颈时应注意将颈的上外侧部分全部切除,直达基底部。④扩大髓腔时应将股骨上端充分显露,仔细观察与测量所选用人工股骨头的颈柄角及弯度、长度。⑤正确应用骨水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⑥安放股骨头应注意必须保持人工股骨头于130°~140°的轻度外翻和前倾15°位,假体颈基座要与股骨颈切面平行而紧贴;击进股骨头时不可用力过猛。

术后处理:①术后搬动要小心,保持外展、内旋、伸直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1~2周,防止内收、外旋引起脱位。以后改用矫正鞋于同样体位2~3周。②术后应用二联或三联足量抗生素,肌肉及静脉联合用至体温平稳,再肌内注射1周左右。③有效的负压吸引极为重要,主要为防止感染,又可观察和记录引流液颜色的改变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应超过72小时,24小时引流量少于20m L后才可拔管。④下地前常规拍X线片,检查人工股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也便于术后随诊比较。⑤术后应即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做肌肉收缩锻炼,下肢按摩,以防深静脉栓塞。⑥严格定期随诊,每2~3个月1次,以便指导锻炼。定期摄X线片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如有疼痛、炎症,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本手术是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的髋臼帽和金属的股骨头杯覆盖和重建已被破坏而切除的关节面,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此手术的特点是股骨头颈不用过多切除,创伤小,适用于年龄较轻和仅有关节面破坏的病例。表面置换术也有其缺点:假体容易松动和脱位,尤其是股骨头颈由于缺血性坏死、吸收,更易松脱。由于要切除股骨颈部分骨质,还可导致股骨颈骨折。但因为股骨头、颈部未予切除,故失败后仍有机会改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这对相对年轻的病例来说不失为一种过渡良法。

适应证:①壮年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仅有关节面破坏,疼痛重,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者。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破坏不多。③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疼痛、多关节受累者。

禁忌证:①髋关节化脓性感染。②股骨头、颈或臼缺损或破坏过多。③股骨头广泛坏死或骨质重度疏松。④明显两下肢不等长者须慎重对待。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国内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髋臼,低强度模量金属制成的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的类型和设计较多,主要是股骨头的直径和与骨固定的髋臼面的设计。较厚的髋臼,直径相对小的人工股骨头组成的全髋,头臼摩擦力小,人工臼稳定,局部反应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除有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并发症外,尚有人工髋臼的松动、脱位及负重区的超高分子聚乙烯面磨损后引发的局部反应。

适应证:年满50岁且具有下列适应证者,可行人工全髋置换,对50岁以下者应慎重。①髋臼破坏重或有明显退变,疼痛重,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②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关节强直,病变稳定,但膝关节活动良好者。③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并严重变形、塌陷和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置换术、髋关节融合术失败者。

禁忌证:①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②严重糖尿病病人。③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④髋关节结核。⑤髋臼破坏严重或髋臼明显退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