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肩峰骨折

四、肩峰骨折

因该骨块坚硬且骨突短而不易骨折,故肩峰骨折较少见。

(一)致伤机制

主要有以下两种机制:

1.直接暴力

即来自肩峰上方垂直向下的外力,骨折线多位于肩锁关节外侧。

2.间接传导暴力

当肩外展或内收位时跌倒,因肱骨大结节的杠杆顶撬作用而引起骨折,骨折线多位于肩峰基底部。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局部疼痛明显。

2.肿胀

其解剖部位浅表,故局部肿胀显而易见,多伴有皮下瘀血或血肿形成。

3.活动受限

外展及上举动作受限,无移位骨折者较轻,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骨折者较明显。

4.其他

除注意有无伴发骨折外,应注意有无臂丛神经损伤。

(三)诊断依据

1.外伤史

注意外力的方向。

2.临床表现

以肩峰局部为明显。

3.X线片

均应拍摄前后位、斜位及腋窝位,可较全面地了解骨折的类型及特点;在阅片时应注意与不闭合的肩峰骨骺相鉴别。

(四)治疗

视骨折类型及并发伤的不同而酌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1.无移位

将患肢用三角巾或一般吊带制动即可。

2.手法复位

指通过将患肢屈肘、贴胸后,由肘部向上加压可达复位目的的,可采用肩-肘-胸石膏固定;一般持续固定4~6周。

3.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手法复位失败的,可行开放复位张力带固定;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单纯克氏针固定,以防其滑动移位至其他部位。

(五)预后

肩峰骨折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如复位不良可引起肩关节外展受限及肩关节周围炎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