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检查

六、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骨核素检查是将能被骨质浓聚的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然后从体外在γ照相或扫描图上显像,用此可显示骨骼的形态、血液或代谢情况,并定出病变的部位。凡影响骨代谢、骨生长和吸收正常平衡的过程,均导致不正常的骨显像。因此,在骨与关节疾患的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它的分辨率及特异性不高,应综合临床检查、X线片等资料作出更全面的诊断。目前,它有被CT、MRI代替的趋势。但其对于各种骨肿瘤,尤其是对骨转移瘤,有早期诊断价值。显像剂进入骨骼后,骨骼有病变时,只要有血供代谢和成骨旺盛或低下,即可在病变处表现为影像异常。溶骨区呈现冷区,显像剂减少;骨质修复,新骨形成则出现热区,显像剂沉积增多。应双侧对比,或与周围上下骨骼对比,观察有无异常。

首选的适应证有:恶性骨肿瘤,用以判断病变的边界和跳跃瘤灶及有无其他肿瘤的骨转移,确定治疗方案;临床疑为骨髓炎,而X线片正常者,观察植骨区的血供及成骨活性;股骨头的血供状况。

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有以下情况:各种骨代谢病及关节疾患的诊断,应力性骨折,骨折是否为病理性,放疗的照射野测定,评估骨肿瘤治疗的疗效。

利用放射性核素锝99m(99m Tc-MDP)做全身骨扫描检查(ECT)。可较X线片早3~6个月发现骨转移瘤。此外,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化性肌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帮助。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核素显像技术,其对心肌活力的检测、肿瘤的探测和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放射性核素扫描分动态显像和静态显像,静态显像又分局部和全身显像。动态显像常用三时相或四时相技术,同时也可获得静态显像资料。

影响骨骼中的放射性核素聚集的因素主要有:①局部骨骼供血量。供血丰富时,放射性物质增加,该处骨的显像增强。②骨骼生长活跃或新生骨形成时,局部放射性核素增加。

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①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恶性肿瘤血供充分,并早期侵及周围软组织,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见肿瘤部血供丰富及病变部位核素浓聚。②骨转移瘤,可早期发现转移灶。③隐性骨损伤,如应力性骨折、鉴别新鲜损伤或陈旧损伤。④移植骨成活的判断,可较X线检查更早获得成活信息。⑤骨坏死,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儿童Leg-Perthes病。⑥骨和软组织炎症,早期敏感方法,通常2天即可见热区。⑦关节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或滑膜炎均可见到改变。⑧人工关节,判断人工关节有无松动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