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科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以内科非手术疗法为主,只有那些严重屈曲畸形的患者,方可手术治疗。手术本身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只能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通过手术可使患者直立,双目直视前方;解除胸腹腔压迫,改善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从美学观点出发,可以纠正患者的体态,解除心理压力。
强直性脊柱炎会导致脊柱、骶髂关节和四肢、髋、肩、膝等多部位病变,如脊柱骨折和脱位、寰枢椎半脱位、寰枕半脱位、脊柱畸形、椎管狭窄、髋关节强直等。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年龄最好在50岁以下,个别身体健康、体质较好者,亦可放宽至60岁。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肾功能正常,可以耐受手术。中度肺功能减退,不是手术禁忌证,术后腹腔容积扩大,膈肌运动幅度增加,肺功能可望明显改善。对于中度以下贫血和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手术。
(2)禁忌证:心、肺、肝、肾功能差,严重贫血和高血压,体弱消瘦及高龄患者,以及其他无法耐受手术者,应列为禁忌;曾行腹腔深部X线放疗、主动脉硬化及脊柱结核患者,有可能发生大血管与脊柱粘连,血管伸缩性差,此类患者不宜手术;腹部做过大手术者,亦在禁忌之列。
2.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除常规检查心、肺、肝、肾功能,血沉,血糖,出凝血时间,三大常规和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外,还应练习俯卧,直至能坚持连续俯卧4小时以上。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的患者,术中俯卧有的头部几乎悬垂,可能导致脑充血、脑水肿和心肺功能衰竭。术前练习俯卧一是为了适应,二是为了测定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免术中不能坚持,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对于局部麻醉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2)畸形测量。①髋关节屈曲挛缩度数测量:正常人直立时,股骨干纵轴与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连线的交角约85°,大于该角度者,应视为髂关节屈曲挛缩。②驼背部位:以后凸涉及的主要部位为标记,主要在腰椎记为腰段,T7~T5记为胸腰段,T1~T6记为上胸段,T7~T12记为下胸段,上胸及颈部则记为颈胸段。③驼背度数:术前术后对比,可以说明手术矫正的度数。④矫正角:在患者侧位站立所摄片上,乳突与截骨部位连线和地面垂线的交角便为矫正角,截骨越接近畸形部位,所需的矫正角越大;反之则愈小。
3.麻醉方法
可采用硬膜外或气管内麻醉。气管内麻醉的主要优点是术中患者无痛,因而无恐惧感,且可保证呼吸通畅,充分给氧,适用于胸椎椎体截骨及多段截骨手术时间长的患者;然而对于颈椎前屈强直者,插管困难,有的不得不行气管切开。另外,术中不能及时掌握脊髓神经的功能状况,故最好采用脊髓诱发电位监护。
4.手术方法
自1945年Smith-Peterson首次报道手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驼背以来,手术方法已有较多改进。当时在Smith-Peterson手术的基础上,将截骨范围扩大,包括下位椎的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上部,切开两侧间孔。1985年Mc-Master又报道了神经弓“Ⅴ”形截骨术,该手术方法与Brigg的方法大致相同,然后由于切除了部分神经孔的后部,整复后可能因为神经孔变小而挤压神经根。神经弓截骨矫治强直性脊柱炎的最大优点是省时、省力和出血少,缺点是截骨矫正畸形后,椎间隙前方张开,只有椎体后缘与附件相接触,不甚稳定,若固定不当,畸形可复发。在整复过程中,掌握不当,易发生脊柱滑脱。近几年来,由于技术上的改进和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创新,已明显降低了脊柱滑脱的发生率。
1985年,Thomason报道了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的手术方法,其实质是造成椎体后缘压缩性骨折,使椎体前高后矮,达到矫正后凸畸形之目的。该方法主要优点是矫正角度大,截骨后对合稳定,不易发生滑脱,且不存在一段折开后,另一段很难折开的问题。其缺点是较神经弓截骨出血多,损伤大。在手术部位上,既往认为不论畸形在何处,都应在腰段截骨,尤其是L2~L4处,因该处腰椎椎管粗大,且内容为马尾,不易损伤脊髓,引起难以恢复的截瘫。另外,胸肋关节僵硬,在胸段截骨,因受胸廓限制,畸形难以矫正。在L2~L3处代偿性截骨,可使患者直立。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不论弧顶在何处,都应在弧顶做多段截骨,但实践证明有的患者确因胸肋关节僵硬,在胸段截骨难以对合。对于大角度、主要畸形在上胸段的患者,弧顶截骨需要较大的矫正角,理论上应与畸形的角度相等,故有时难以使患者直立,而且在胸段截骨危险性大,尤其主要畸形在上胸段的患者。所以,还是在腰段做代偿性截骨为好。主要畸形在胸腰段、腰段者,应在弧顶截骨。弧顶截骨的优点是驼背畸形可以被直接矫正,术后体态恢复正常。
在截骨段数上亦有争论,主张多段截骨者认为,多段截骨应力分散,不易发生大血管撕裂,且矫正效果好。有的学者则认为,多段截骨费时,危险性大,且一段折开后,另一段很难折开,即使折开,矫形效果也主要集中于某一段。根据实践我们认为,主要畸形在胸腰段或腰段者,最适合于多段截骨,一般做2段即可满足需要,太多无益。因为节段越多,手术时间越长,损伤越大,出血越多。
在固定方法上,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材的创新,内固定方法亦不断改进,先后有钢丝、脊柱钢板、加压棒、Luque棒,以及椎弓根钉。经椎弓根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达到三维固定,效果好,操作简便。通过旋转螺帽,慢慢整复矫正畸形,比较安全,不易发生脊柱滑脱。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有骨质疏松,因而其固定效果需经长期随访进一步观察。
(1)神经弓截骨术:1989年,万年宇曾统计20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神经弓截骨矫正驼背畸形的治疗结果,手术优良率达86%。并发症及其处理如下:
①脊柱滑脱:a.暴力按压;b.上、下椎体旋转不同步,在整复时,下位椎体先旋入上位椎体的前面,相抵后,前方椎间隙再张开。因而在整复时应按住近段,在术者的指挥下,台下助手纵向牵引,用力要均匀,以使截骨处慢慢对合。假如滑脱已发生,轻度者不要处理,严重者应急诊治疗,或行椎板减压,或提起远段,复位后要用内固定。
②棘突骨折:棘突骨折后,如患者没有神经症状,不必处理,日后采用石膏背心固定即可;如继发性滑脱致神经受压,则应重新手术减压并进行内固定。
③截骨处椎板未能对合,留有缝隙。其发生原因为:a.截骨处有骨性阻挡,妨碍整复;b.整复时台下助手未将肩部抬高,尤其对一些主要畸形在上胸段的病例;c.麻醉不完全,腹肌挛缩,难以拉开,或由于术后腹肌回弹力量导致椎板对合处分离。防止这一并发症的方法,首先操作应当细致,当椎板对合有困难时,要仔细寻找原因,若有骨性阻挡应予及时切除。在整复过程中,无论是人力按压,还是器械整复,均应将肩部抬高,以克服上半身的重力牵引作用。用小剂量腰麻,可减轻疼痛,松弛腹肌。
④马尾神经损伤:一旦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应当急诊手术探查,椎板减压。术中进行椎管扩大,能降低因脊柱滑脱引起马尾神经损伤的发病率。
⑤其他并发症:有硬膜破裂和伤口感染等,皆可经对症处理而愈。
(2)椎板椎体截骨术:驼背合并髂节屈曲挛缩的病例,一般应先做驼背手术,术后行皮牵引,使髋关节伸直,无效时再做髋关节松解术。对于合并髋关节屈曲僵硬者,一般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然后再做驼背手术。
(3)颅骨、骨盆牵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驼背不大于40°时,或颈部屈曲畸形影响张口,而畸形尚未完全固定者,可采用颅骨牵引加骨盆牵引的方法给予矫正,亦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4)颈椎屈曲畸形的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颈椎屈曲畸形,患者不能平视,一般可通过腰椎代偿性截骨达到满意的矫正。但当下颌紧贴胸骨,张口困难,影响进食时,就需要通过椎截骨以抬起下颌,达到开口进食、直视前方的目的,并防止寰椎及其他颈椎脱位,解除气管及食管扭曲,纠正发音困难,缓解由于脊髓和神经根受牵连而引起的症状。手术要根据畸形和前纵韧带骨化的程度,确定截骨部位。Law曾报道14例,截骨部位分别为C3~4、C5~6及C6~7,采用钢板内固定;而Roger是采用钢丝固定。手术矫正的角度不宜太大,以免气管和食管过度牵拉痉挛发生闭塞。Law的矫正角度为20°~30°,术后可行颅骨牵引或头颈胸石膏固定。
Freeman报道1例严重颈背部后凸的患者,下颌贴于胸骨,由于颈椎有某些微小的活动,经颅骨牵引后,整复了C4~5的半脱位,但颈椎排列仍未达到生理要求,之后改用石膏颅牵引,并逐渐过伸颈部,直到颈椎出现前凸,然后在颅环牵引下行OC-T3融合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5.术后处理
术后搬运患者应小心谨慎,在俯卧位置抬至病床。俯卧2周后,可佩戴石膏背心下地行走,佩戴石膏背心4~6周后可改为钢背支架,日间下地时戴上,夜间睡眠时除去。佩戴期宜至术区已骨性融合及腰背持久不痛为止。
强直性脊柱炎驼背术后畸形复发的预防:首先应当明确,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其病程是漫长的,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制止其发展,手术治疗只是矫正畸形,改善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本身。虽然许多学者都强调,手术最好在病变停止活动后进行,然而有时畸形已经超过40°,尤其在腰段者,如不及时矫正,在重力牵引作用下,畸形将迅速加重,畸形本身即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而且畸形越大,手术矫治难度越大,危险性越高。所以我们认为,对于畸形严重的患者,病变虽未完全停止,亦应尽早手术。我们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另外,手术本身可激活已经停止活动的病变,因此必须向患者讲清楚手术目的,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劝告患者术后坚持佩戴钢背支架,直到血沉正常,并避免参加诸如背物、伏案工作等需要弯腰的活动,以免畸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