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小康路 殷殷关切情——脱贫纪实

决战小康路 殷殷关切情——脱贫纪实

◎胡静

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因着一份特殊的挂念,因着那炽热的人民情怀,2020年5月份的全国两会后,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选择来宁夏,这是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在红寺堡区弘德村,习近平总书记仔细了解精准扶贫情况。在回族村民刘克瑞家,他仔细查看院落、客厅、住房、牛棚,详细询问就业、上学、看病、社保。总书记在这次考察中再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他说:“有党和政府持续努力,有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幸福。”

吴忠市地处宁夏中部,常住总人口142.25万人,国土面积2.14万平方公里,辖5个县(市、区)45个乡镇、497个行政村、80个城镇社区,其中贫困村217个,贫困人口15.06万人,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盐池县、同心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红寺堡区是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县,同心县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三五”以来,吴忠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富民举措,狠抓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等重点环节,强产业稳增收,夯基础补短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赶超跨越。

去弘德村完全是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当我从微信圈看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8日到弘德村走访视察、访贫问苦时,说不出的惊讶与自豪!呀,习总书记来我们红寺堡了,习总书记还去了弘德村!弘德村大多数村民是从我老家原州区张易镇搬迁而来的,也是我的娘家人,习总书记到弘德村,就像习总书记到我家一样,让我有说不出的亲切与自豪。这一幕见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弘德村党支部书记打电话,想听到更多的信息和细节,想起身去看看,感受习总书记对红寺堡的关爱之情。

太阳冒出了火花,金黄金黄的。村口一拐弯就是刘克瑞家了,这个早就喜气洋洋的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走访的第一人。刘大叔出名,不仅是因为他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第一家第一人,还因为他面对总书记时那份自然天成的纯朴。当总书记亲切地和他们一家拉家常时,他拿出了一张旧照片,真诚热情地说起了老家张易的容貌。

免不了,刘大叔又要给我们复述一遍他见到习总书记的场景,梦一样的场景,他说他太幸福了,讲一万遍一亿遍都讲不厌烦。

他说,他要感谢总书记,感谢党和政府。以前老家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遇上下雨天连门都出不去。如今的生活得益于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一家搬离了“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实现了异地安家、异地就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了新家,刘克瑞说他满心喜悦,充满干劲,一心想着脱贫致富,改善生活。2014年,他在一家面粉厂找到了工作,谁知一场交通意外受了很重的伤,右大腿骨折,五根肋骨折断并伤及肺部。都说祸不单行,他刚出院回到家休养,又遇儿媳剖宫产后大出血。家中一下子多了两个病人,刘克瑞家因病致贫,当年就被村上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刘克瑞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多,凭着超常的毅力站了起来,他不仅自己没想着“等靠要”,还鼓励儿子儿媳自食其力,勤劳致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扶贫政策、资金的帮扶下,刘克瑞家的土地流转了,还搞起了肉牛养殖,儿子儿媳也在离家不远的纺织厂打工。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奋斗,刘克瑞一家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并于2017年脱贫摘帽。

“我家2017年就脱贫了,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谈到收入,刘克瑞幸福满满,掰着指头和我们算起来:自己负责看护村口的蓄水池,老伴儿就近打零工,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两三万元;儿子儿媳在附近的纺织厂打工,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养了3头牛,一年净赚一两万元;还有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入股费……现在收入多花销还少了,粮食是自家种的,看病有医保,孩子上学有义务教育。“我打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刘克瑞家客厅的墙上,两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张是如今幸福洋溢的全家福,另一张是搬迁前老伴儿和女儿在原来的土坯房前的合影。刘克瑞说,当时这张照片也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原来山沟沟里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的是砖瓦房,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这变化,放到10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刘克瑞说。

刘克瑞一家的改变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宁夏先后实施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累计搬迁123万人。作为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共安置移民23.3万人,让包括弘德村在内的贫困群众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贫瘠和无奈,走上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脱贫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弘德村,习近平总书记特地考察了村里的扶贫车间。弘德村的扶贫车间,是由福建德化一家企业帮扶设立的,是闽宁协作的成果,它承载着村里100多人脱贫致富的梦想。

离开刘大叔家时,他又带我到他家客厅,久久地凝望着那张和总书记合影的全家福。他说,总书记离开时说,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呢。我们也请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把日子过红火……

不知怎的,刘大叔的几句话,居然把我的眼泪一下引出来了。

习总书记的到来让刘克瑞的儿子刘治海和儿媳妇看到了希望。

刘治海说总书记走后,他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他给老家的亲戚发微信说:习总书记来我家了。正在炒菜的姑妈不信,说习总书记那么忙怎么可能去你家。他急了,继续说道,真来了,不信你网上看。姑妈还是不信,他一个视频电话打过去,给姑妈绘声绘色地说了老半天,姑妈才有点相信,让表弟在网上搜索,真搜到习总书记到了弘德村和刘克瑞家的消息。

跟他一起在纺织厂上班的同事说,习总书记到你们村你们家了,你们发家致富的机会来了。不信你看着,你们村会有大变化的……

果不其然。不到一周时间,默默无闻的弘德村,因为习总书记的到来,全国闻名,不断有人来到弘德村参观,而到了弘德村的人都会来他家看看,都会为“易地移民搬迁”这个伟大的构想叹服。

出生于1991年的刘治海和妻子是新民纺织厂的车间工人,刘治海刚开始是一名机器操作工。他勤奋好学,喜欢钻研,掌握了车间里多种机器的操作方法,逐渐从一名操作工升为小组长、主机手,今年初又被推举为车间负责人。总书记来他家,他说他很激动,他说要感谢总书记,感谢这个好时代,感谢党的好政策。“作为年轻人,我们更没理由不好好奋斗!”

上了年纪的移民如何保障收入?扶贫车间引入企业从事纸箱包装业务,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还吸引了大部分老年人。弘德村是赵淑梅老两口的第二故乡,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已近八年光景,可她今天怎么也没想到,习总书记来了弘德村,还参观了弘德村的扶贫车间。十几位正在给纸箱安装提手带的工人们见到总书记,兴奋不已,其中就有赵淑梅老两口。

回忆起与总书记交谈的场景,赵淑梅仍难掩激动之情,拍着手掌说:“上了年纪,外出打工不便,家门口就有活干,我还能挣到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总书记问得细,他问我们什么时候搬到这里,扶贫政策享受上了吗?像拉家常一样,我们觉得太亲切了!”

虽不是本地出生,但车间负责人徐玲来红寺堡创业已有十年光景,她回忆道:“总书记关心我们的销售情况,我告诉总书记,我们是以销定产,所以基本没有库存。总书记尤其牵挂员工收入。”徐玲告诉总书记,在这里打工,做技术工种的月收入有3000多元,灵活工种的工人也能有近1000元。“我能感受到,总书记打心眼里挂念着我们红寺堡移民的新生活。”

小小弘德,是宁夏山川向富足蝶变的生动缩影。如今的弘德村,6646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特色农业,解放了劳动力,村民利用便利的交通可以去任何地方打工,家门口也纷纷建起扶贫工厂,去年弘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我和家人一起奔小康。”走进扶贫车间工作间,墙上一行标语十分醒目。车间负责人徐玲告诉我,村里有60多名老年人在这里给包装箱安塑料提手,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每个月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老人们老有所为,日子过得很幸福。

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又是好日子。

奔跑在小康路上的弘德村,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弘德村,我还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马军。马军在做第一书记之前是吴忠市公安分局的一名干警。

来到弘德村的第一天,他就迅速参与到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这场战役中。

与弘德村唇齿相邻的同原村发现一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同走一条大道,共用一个市场,两个村部相距仅1.3千米,同原村发现疫情,使弘德村本来就紧绷的防疫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病患是否与弘德村村民有过密切接触?效率关乎生命,为了查明病患行动轨迹,确保弘德村脱贫成效,马军迅速与村“两委”干部汇合,在弘德村开展了一轮“过筛式”的摸底排查工作。

夜晚低温,呼啸的西北风让人周身寒透,马军带领工作人员一户一户走、一家一家查,把对群众安危的牵挂和战胜疫情的决心传递给所有村民。

“感谢工作队的同志,你们辛苦了……”排查到一位大娘家里,大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马军他们离开时,大娘拿着手电筒帮他们照着远去的路,迟迟没有关闭院门。

复工复产后,看到村委班子成员文化偏低,马军首先找到了懂计算机技术的返校大学生海军,将其补充到弘德村,为配齐村“两委”班子培养后备干部力量。马军说,你回来了是好事,说明你有眼光,看到了弘德村的未来和希望,我和扶贫工作队的人会全力支持你、帮助你,也希望你为家乡添砖加瓦。

在驻村的日子里,只要一有空马军就去海军那里,跟他聊家常,聊人生,聊梦想。给他力量,让他奋发图强,让他观摩学习,见世面,长见识。

海军说,通过交流学习我才体会到习总书记说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说得真好!刚回来,我就想弘德村是什么条件,有什么优势,大家怎么能因地制宜在弘德村脱贫致富。我也观察了一段时间,家家户户牛养起来了,可弊端也出现了。统一规划的农户庭院面积有限,限制了饲养数量;养牛耽误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了家庭收入;肉牛价格不菲,一旦生病甚至死亡,对本不富裕的农户打击沉重。实践证明,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当海军把这些想法告诉马军时,马军特别高兴。马军知道,海军这匹野马将会是一匹骏马。海军把肉牛养殖合作社的成员组织起来,请肉牛养殖专家免费传授养牛技术,一起养牛,一起出售,将肉牛养殖做成弘德村的品牌产业。为了掌握牛的习性,海军每天会蹲在牛棚前观察,给牛听音乐,久而久之他能看出牛的喜怒哀乐,哪只牛有心事,哪只牛有喜事。

海军不但带领同村贫困户学习养牛,他还积极带头参加各种公益事业。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每天都在村里站岗执勤、巡逻宣传。为了减少人员外出流动,防止疫情传染,他别出心裁地在身上贴上白纸,前后写着“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他还把这些宣传图片放到朋友圈,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疫情,抗击疫情。

再去弘德村时,已是秋天。

秋天的弘德村,依然是满眼的翠绿,满眼的葡萄在一片金黄和苍翠中摇曳起伏,一片片,一筐筐,像作家笔下的诗意。秋风吹过,葡萄翻滚。

枣子、苹果、葡萄在树上挂着,像秋天的诗句,一行一行地吊着,肩靠肩,头挨头,脸贴脸。倩影和旋律都迤逦柔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顺着宽阔的村道,我来到了弘德村村部。传说以前这里一片汪洋,满眼的水,满眼的绿。海的周边,树木葱茏。很多龙王水神在这里修身养性,所以这里也叫作海子塘,后来汪洋化作一片荒滩,这就是弘德村的前身。

在村部,我见到了村支部书记任军。

任军书记个头不高,但说话不紧不慢,很有定力。他说,弘德村是生态移民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4497人。6月8日,习总书记来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弘德村年底必将全部脱贫!对于弘德村未来的发展,村支部书记任军说,首先要在发展养殖合作社上发力,让全村的养殖户都加入合作社,入驻“飞地”养殖园区发展集中养殖。2019年村里10个合作社共赚了440万元,平均一个合作社赚44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村里的合作社增加到了15个,带动了520户。“我们准备把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钱和房屋租赁的钱也投入合作社‘生钱’。集体经济有了更多的底子,我们也会有更大的底气。”任军说,下一步,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进驻弘德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发展,让农民变工人,短期工变长期工,每个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村里还要继续建设扶贫车间,让更多老人和妇女就近就业;还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观光旅游景点……谈起弘德村的未来,任军滔滔不绝,信心满怀。

任军向我介绍说,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在进行规划时就开始了致富的考虑,把肉牛养殖做成大文章,围绕农户家屋前屋后做增收文章,大兴养殖和务工双经济。2016年,红寺堡镇利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资金,建设了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村委带动、合作社运行、养殖户受益、群众分红的“支部+合作社+企业+养殖户+群众”的“牛联体”新型养殖模式正逐步形成并初见成效。2018年,红寺堡镇成立3家养牛合作社,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进行托管养殖,第三方公司统一采购、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出售,当年户均收益1.2万元。

2019年,合作社扩大至10个,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养殖肉牛1700头,合作方式改变为社企联合养殖,由第三方公司免费提供场地、免费防疫、免费建立肉牛电子档案、免费提供饲养技术,按照市场价格提供优质牛源和饲草料,有效降低合作社养殖成本,提高合作社养殖收益和抗风险能力,当年实现户均年收益2万元以上。

2020年3月,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由1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联合社,采用自主经营模式养殖,组织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出村入园饲养肉牛,聘请专业养殖公司为合作社全程专业化服务,统一分配圈棚、统一联系牛源、统一提供饲草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形成“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联合社养殖肉牛1145头,计划年底前扩大养殖规模,达到3500头,预计实现户均年收益4万元以上。未来,养殖规模会逐步扩大至8000头,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任军有说不完的得意和激动。

总书记的到来,无疑给名不见经传的弘德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当弘德村的名字跟随总书记的名字飞遍全中国时,各职能部门的目光也一下子聚焦到弘德村,修路的要来修路,改厕所的要来改厕所,装暖气的要来装暖气,旅游投资的要来投资,任军每天接业务电话不下300个。

曾经默默无闻的弘德村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巨变诠释着党的关怀!

【作者简介】

胡静,“90后”,宁夏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朔方》《草原》《黄河文学》《六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