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窑村,沙漠中长出的一片新绿

石家窑村,沙漠中长出的一片新绿

说起石家窑村的前世今生,还得从30年前说起。

30年前,位于牛首山以东的石家窑村,隶属于吴忠市孙家滩管委会,这里属于宁夏中部干旱地带,常年干旱少雨,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然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有一群人,他们以永远在路上的闯劲、韧劲和干劲,为孙家滩沙漠变绿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这里有本地人,也有外乡客。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石家窑村。

今年70岁的马占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家也是石家窑村最穷的一户。

对于30年前的经历,马占文老人至今记忆犹新。“30年前,我独自一人从山大沟深、吃不饱肚子的固原市张易镇盐关村来到石家窑村打工,有活干了,一天能挣5元钱,没活干了,就到沙地里抓发菜、蝎子卖钱。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攒了点钱,盖了一间房,就赶紧回到老家把妻儿接过来,算是在石家窑村安家落户了。那时候,日子过得实在是穷,我们一家大小六口人盖一床被子。经过我们夫妻俩的努力,又挣钱买了5亩地。后来,修建罗山大道,把我的5亩地占了,一亩地补助5000元,一共补了25000元。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用卖田的钱买了两头奶牛,搞奶牛繁育。”马占文老人回忆道。

如今马占文老人已经70岁了,按理说应该到了享受晚年生活的年龄,但由于家人的不幸,他不仅卸不下担子,还要以更加顽强的劲头去挣钱给家人治病。他生了4个孩子,3女1男。随着3个女儿出嫁,家里只留下1个有二级智力残疾的儿子。儿子娶了同样有二级智力残疾的儿媳妇,生的孩子被诊断为尿毒症。这对马占文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家成了村里最穷的一户。生活的重担逼迫马占文干上了不光彩的营生:“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马占文在自家路口用一根棍挡住路,以1人5毛钱、1车1块钱的收费标准“创收”,当上了“山大王”。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穷,所有这一切也都没能改变穷。

在创建文明乡村的今天,村里出现这种行为的人,是很丢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引起了村里人的热议,消息很快就传到驻村第一书记杨俊的耳中。杨俊到马占文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老人家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才走上这条路的。

杨俊说:“一定要把老马扶起来。”马占文呢,也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杨俊和马占文,一个是不想让穷,一个是不想穷下去。与诸葛亮和阿斗不同,他们的劲使到了一起。

一次,马占文从书记杨俊那里得知镇上在招募公益岗位,便找到镇长,镇长习惯性地以为他和一些建档立卡户一样是来要低保名额的,可马占文说:“我70岁了,但我还能干,听说镇上有公益岗位,我想要一个干干。”老马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找活干的做法打动了镇长,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后,镇上给了他和他的儿子每人一个护路员的岗位,每人每月1030元,含社保。

在杨俊的协调下,马占文申请到银行贷款5万元、互助资金1万元,用来发展特色养殖。2018年,杨俊又积极对接吴忠市利通区民政局和红十字会,争取资金1.2万元,帮助马占文患有尿毒症的孙子到银川接受治疗。2020年5月,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利通区建设局和扁担沟镇,争取资金,帮助马占文新建房屋2间,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通过三年多的扶持,马占文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肉牛13头、羊40只、鸽子200只,人均收入由以前的贫困线之下达到人均76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得到组织关怀的马占文日子越过越好,马占文老人感慨地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是再年轻10岁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