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发丝——记同心县田老庄乡妇联主任康娟

一根发丝——记同心县田老庄乡妇联主任康娟

◎田埂

在梦里,她看见套塘村到处都绿了,和南方一样漂亮。

红顶子瓦房,黑油油的山路,绿绿的山陵沟壑。

凡是封山禁牧过的山陵,全都被草皮覆盖了;凡是去年秋天人工修造过的沟壑缓坡,全都长出了清新嫩绿的草皮;凡是今年春天拆除了的空置无用的农人宅院的旧址上,也都长满了新树。

幸福院的红顶子起脊大瓦房,像绿头发上夹着一枚红发卡,很鲜艳,也很好看。

这边是造型优美的梯田,那边是一些平缓的旱地。平缓的旱地,种植着无边无际的红葱;集体红葱储藏窖内,满满当当堆放着鸡腿葱。鸡腿葱可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又耐旱,又喜沙土,非常适宜套塘村的自然条件。至于那些坡度比较大的山地,整整齐齐地栽种着幼小的文冠树。远看,栽种文冠树的鱼鳞坑,像绣女们一针一线在鞋垫上绣出来的小花纹。记得刚开始动员大伙栽种文冠树的时候,她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为动员大家行动起来种文冠树,开会,开会,再开会,眼泪都淌了两回。远处山梁上密布着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和天边的云朵连接在一起。乍一看,白云成了花冠,电线杆成了花柄。为了给村民创收,她跑到国家电力能源队打听消息,给村民包揽栽电杆的活计,鞋底都跑断了,嘴皮都磨破了。

她开着车,愉快地奔跑在新修的山路上。

路旁新栽的小槐树,立在山豁口风大的地方,摇动着幼稚的树冠。这些树,都是去年秋天她和村民们一起栽的。农业农林局提供树苗,她和村民们出人力,从小流域治理项目款上开工钱。前前后后,她和村民们总共种了15000棵树。每人每天补助120元,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的栽树任务完成了。

路过村里的幸福院,她看见杨登明的女人一掀门帘从家里走了出来。

幸福院住着村里7户不愿意搬迁的“单老户”和“双老户”。住户拥有居住权和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归套塘村集体所有。这7户人家原来的旧房屋,像一个个脱离了生命体的蝉蜕,散落在离幸福院不远的地方。

幸福院的房子建在山陵的最高处,已经成了村里新时代地标性的建筑。有大红的琉璃瓦屋顶,有半落地的真空大玻璃窗,有枣红色的进户门。历经拆除农村空置危房工作的人都知道,为了安置最后7户不愿意搬迁的村民,她和村委会费了不少脑筋。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不行,请这7户人家的子女亲戚来劝说也不行。最后大家研究决定,在村里建一所幸福院,让7户“单老户”和“双老户”集体住进这个大宅院里,家家都住上了42平方米的补贴房,家家都像城里人那样,走硬化路,住硬化院落,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家家都像城里人那样,安装水质净化器、太阳能热水器,吃上自来水,用上室内水冲卫生间。

通过在村里建幸福院,让村里最后7户建档立卡户集体住在同一个干净阔气的大宅院里,让他们的生活一夜之间提高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水平,这是她所在的套塘村工作的一个亮点,也是首创。这个首创,很巧妙地解决了脱贫攻坚工程中最棘手的扫尾安置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样板工程。

杨登明的女人看见她,不住地擦拭着眼睛。

她知道杨登明的女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杨登明对女人不错,有钱就给女人看病,有钱就给女人买药。杨登明很关注科学种植,他用自己的薄膜、自己的劳力,无偿为村集体经济奶瓜瓜做前期种植实验。她打算秋后把杨登明送到闵宁镇去参观学习栽种奶瓜瓜的经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增加新项目。

杨登明的女人一看见她开着车从山底下上来,老远就高声问道:“康支书,我还问我掌柜的是不是他在哪里得罪了你,你怎么好长时间都不进我家门呢?我把家已经搬进来了,不过炕还没有铺好,因为炕面子有些薄,我又加了一层泥,泥还没有彻底晾干,铺盖暂时还铺在地面上,屋子里有些凌乱,请康支书不要批评我,炕泥这边一干透,那边我就把炕铺起来。我买了新单子和新窗帘,半辈子了,第一次住这么阔气的房子,我只花了300块的新窗帘和新床单钱,真的太好了!康支书,你这几天上哪里去了?好久都不见你,我住了新房子高兴得没地方说,就等你来说呢,你也不见来。你走哪里了?你最近好吗?”

那女人啰哩啰唆地说着,竟然隔着车窗户把手伸了过来。康娟松开手里的方向盘,一把握住了杨登明女人的手,眼泪扑簌簌地直往下流,心被甜蜜和幸福彻底淹没了。

双手离开方向盘把自己惊醒了,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

假如平时在村上遇到问候:“康支书,最近走哪里了?好长时间都不见你到我家里来。”她常常把感动和幸福的情绪深深地压在心底,只是礼节性地回答一声:“你好!没走哪里,乡上还有点妇联上的事情集中处理了一下。”因为康娟还承担着乡上的妇联工作。可是在梦里,在自己感情最隐秘的梦乡里,她无须掩饰,也无须压抑,她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让感动的泪肆意地流淌出来。她来到套塘村工作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每当有人真诚地握住她的手,或者向她求助,或者向她问候,或者向她发牢骚,她马上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揉了一把眼窝,眼窝还湿湿的,这湿湿的眼窝把自己又给逗笑了。她翻身替熟睡的6岁的小女儿掖掖被角,再翻开手机一看,凌晨四点半。

康娟再也睡不着了,干脆起床收拾屋子,等天亮了早早去村里上班。自从2017年被组织派到套塘村抓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康娟整整三年,一直奔波在县城和套塘村之间,每周都要给车加400元以上的汽油,有时候仅一天就要在县城到套塘的这条路上来回跑四五趟。

了解《西游记》一书所写的高老庄,田老庄也就好理解了,或许早些时候,这个地方也曾经居住着一户姓田的人家。他家良田万顷,骡马成群,也有像高小姐一样美丽的女儿,也有像猪悟能一样勤劳的女婿……真猜不透老祖宗为何要把“套”和“塘”两个字连缀起来,为田老庄乡下属的一个村庄命名。原来地势弯曲的地方叫“套”,有水池堤坝的地方叫“塘”。不敢说这是考证,但可以说望文生义,“套塘”的意思恐怕就是地貌弯曲,有水池、有堤坝的地方吧。

去到那里,实地看到的套塘村,所占地盘原来是黄土旱塬纵横沟壑中很小很小的一坨沟壑陵地。

假如我们把黄土高原比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套塘村就是这个巨人额头上的一根长长的土黄色发丝。然而我们要说的,就是居住在套塘的人们,如何替黄土高原这位天地造化的巨人细心地清洗这一根发丝,梳理这一根发丝,给这根发丝染色、打蜡、焗油、设计发髻。

眼下的套塘村,正像一个敷了面膜的年轻媳妇。那些新近用推土机推翻平整过的水平土地,草皮还没有完全生出来;那些新近拆迁平整过的老旧宅基地,树苗还没有栽上去。站在幸福院位置向四周环顾,方圆三十里的范围内,有好多处人工修造过的地方,裸露着新翻出来的黄土。

“不要看现在人工修造过的地方都是光的,只要秋天有几场透雨,草皮马上就长出来了。只要以后不要再在这里放牧开荒,这里,那里,还有那里、那里,一定都是绿色的。你看沟底下这些塌陷的窑洞旧址,那是套塘村100年前的民居;你再看山梁上遗留的个别几处破旧的箍窑土院落,那是50年前套塘村的民居;你再看看那边,全都是2016年盖的新房子。当时国家给老百姓补贴15500元,让翻建自家的旧房子。差不多的人家都翻建了,房子多漂亮!再啥不要说,就人居条件而言,你看,一步一步变化多大,好像人是从大沟里面、黄土里面一点一点淘出来,渐渐生活到了地面上,活出了为人的尊严。那些搬迁到惠安新村的人,住的房子比这还要好。”康娟自信地对所有前来参观取经的人这样说。

“为进一步遏制套塘小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同意你局实施套塘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现就该项目建设方案有关内容批复如下:

套塘项目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98平方千米。其中:新修水平梯田390.40公顷;配套田间道路23.8千米,土质路面宽3米;生产道路6.67千米,砂石路面厚0.1米,宽5米;新建涝池4座,容积分别为2424立方米、2706立方米、4588立方米、3006立方米,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及砖砌结构;生产道路行道树5.34公顷,苗木选择沙枣树(胸径3.1—4厘米);人工种草77.29公顷,草种选择紫花苜蓿;栽植水保林18.52公顷,苗木选择沙枣树(胸径3.1—4厘米);封禁治理1106.13公顷,标志牌8座。”

这是同心县发展和改革局给同心县水务局《关于同心县套塘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方案的请示》的批复内容。

套塘村小流域治理项目概算总投资490.26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409.57万元,林草措施费41.98万元,封禁治理费2.4万元,独立费用36.31万元。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全部由同心县水务局多渠道筹措解决。项目建设期限为2019年3—12月。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在2020年以后去往套塘村的外乡人,那么,如果不是套塘村有意识保护下来的、打算做“摄影拍摄基地”用的那几户人家,你想看到脱贫攻坚工程之前套塘村的村容村貌,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如果你非要看一看套塘村2020年以前村民们居住的房屋、人畜饮水设施以及房前屋后的景观状貌,那也不难,因为这里有7户好赖不愿意搬迁的建档立卡户,他们的老院子、老房子没有拆除,仍保持着原始的模样,仿佛为了今昔对比故意保留下来的“套塘村民居博物院”一样,醒目地残留在那里,暂时作为这7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房。这几户人家的院落、围墙、农具、家禽、架子车、羊只、狗……延续着2020年以前村民们的人居实况。其他都不用提,只要提一下半包围没有门楼的土围墙,只要提一下泥顶子屋檐下的破洞,以及破洞上随风颤抖着的、裸露在外的苇笆,你就能明白,套塘村为何要规划为整体搬迁村,为何要规划为搬迁后的整建制村。

所谓整建制村,就是搬迁后的村庄,以后再不允许私人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私自建房;但宅基地原来是谁家的,永远都是谁家的。

为了贯彻执行套塘村整建制政策,康娟和她的团队调动了集体智慧,研究出一套非常得人心的拆迁方案。

当套塘村被规划成整建制村以后,康娟和她的团队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涉及“拆迁”问题,是要得罪人的。康娟想:首先,那些已经搬迁走的人家,他们在县城或者惠安新村都有安全住房,房子盖得也都非常好,即使把他们留在村里的闲置房和危房拆除了,也不影响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另外,其他空置的箍窑子、泥坯房拆除以后,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恢复套塘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以后做一些文旅产业,还能给村民们增加收入。所以,整建制拆除工作是一项多方受益的好事情,即使伤害了个别人的利益,得罪了个别人,也是值得的。她和团队成员一摸底,发现全村有105套房需要拆除。村委会和乡政府领导研究决定给老百姓制作详细的房屋平面图。

在拆迁之前,他们把每家每户的房子都做了丈量和登记,拍摄了拆前资料照片,特别是给每一家都绘制了详细的宅院平面图,哪个位置是房子,哪个位置有一棵树,哪个位置有个羊圈牛栏,甚至一丛丛蜀姬花、一方方韭菜地,都在平面图上做了详细的绘制记录。他们向大家承诺,这些资料将永久性地存放在村委会的档案室里,假如大家某一天发财了,假如某一天国家允许各家各户在旧址上建新房了,大家可以依照平面图上记录的情况,再造一个崭新美丽的新宅院。平面图和拆前图片资料做好以后,一式三份,乡政府、村上、老百姓,三家各一份,宅基地产权一直归老百姓所有。

没想到拆旧工作比她想象的要顺利得多,老百姓特别理解,大家都感觉只是把不用的东西拆了,其他的都在,所以都很高兴。

套塘村的拆旧工作很快成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新亮点。

作为一级党支部书记,康娟能做一个套塘村真的和南方一样漂亮的梦,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参与了脱贫攻坚决胜战役的、最基层人民公仆的信心、决心和愿景的体现。因为她知道,从2021年开始,农村工作将从“两不愁三保障”阶段成功迈向“建设美丽乡村”阶段。她自己也说:“只要我身体没有大毛病,组织上信任我,我相信我能在建设美丽套塘工作上再出一把力。现在我们有群众基础,比起2017年刚来套塘村看到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工作好做多了。前三年的努力,群众也看出来了,村委会是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的。群众现在都说:‘康支书,你直接负责把乡上给咱村的项目想办法对接来,给老百姓多办点实事,让老百姓该享受的补贴享受到,其余的工作,是种树呢,是养羊呢,还是栽葱呢,我们全力支持。’但是以前可真不是这个样子。”

那次乡上派下种植文冠树的任务,康支书召开了两次村民大会,哭了两回,工作都没有安排下去。

上级部门让套塘村在陡坡洼地上栽种文冠树。文冠树是一种经济果木,耐旱,生长比较缓慢。除了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外,还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文冠果能榨油,文冠叶能做茶,文冠果皮还能入药。一般乡上把工作派下来后,康支书都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后才做安排的。

2017年康娟刚到套塘村的时候,村部就几间破败的空房子,什么设施都没有。康娟到了村支书岗位的同时,上级组织下派的驻村工作队也来了。大家通力合作,借助对口帮扶企业的力量,首先把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改善了。只用了30000元钱,就把办公设施配齐了。电脑、桌子、椅子、会议室都有了,墙面也作了布置,办公氛围出来了。每天大家在家里吃过早饭,开始下到村里工作,一直坚持到傍晚六点以后才回家,饿肚子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后来就又起了灶,把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些硬件设施一解决,人心安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驻村工作队是上级部门给各村分派下来的,为的就是保障各村扶贫攻坚工作顺利进行。这些工作队员,大都是从上级部门和其他企业单位抽调过来的人。康支书在会上对他们讲:“你们驻村工作队3个人,我们村上5个人,现在,咱们8个人是一个团队,咱们要精诚团结,把套塘村的脱贫工作做好。当然,你们的到来,既给我们带来了人力,又给我们带来了财力,我们要感谢你们,把你们当客人一样对待才对。”大家哈哈一笑,就算认识了。此后,每次八个人下到村里去做具体工作时,都是整体安排,整体行动。每次有任务下来,康支书只要把会议一开、工作一安排,今天谁走哪个片区,大家一讲一分头,就开始走村进户。每次工作都做得非常有组织性,有执行力。

又过了一年,上级部门看到这是一个工作非常有方法的团队,只是他们的办公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就多方筹集资金,给套塘村新建了一处全新的办公地点——崭新的红顶子大瓦房。内有设计美观的村民会议室,宽檐门廊,装修简洁大方。

那次关于栽种文冠树的村民大会,就是在新建的会议室召开的。

会议室散发着新装修后的油漆味。康娟坐在村民大会的主席台上,郑重地宣读了乡上关于栽种文冠树的红头文件。红头文件规定:套塘村要完成4000亩的绿化面积,树苗由县林管局提供,人工由村里192户建档立卡户出。文冠树是经济果木树,今天谁栽种,以后谁受益。每亩地补助500元工钱,分三年结清。树种好,按成活率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先结算两年的工钱,后续工钱三年后一并结清。村民一听炸锅了,“啥文冠果树?听都没听过。人老五辈,山上就没有见过树,不相信啥文冠果树就能榨油,果子就能卖钱,骗人的!每亩地补助500元工钱,还要分三年才能结清,这有啥利可图?再说就一张红头文件,一张纸,怎么能当真?你只在嘴上说呢,钱在哪里呢?钱啥时候能兑现?我们把薄膜买上,人力出上,你们村上哄着我们把这些地种完,工钱你们又兑付不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干,不干,骗人的!不划算,不种,不栽!”康娟一看乡上布置的工作落实不下去,又说服不了大家,一时间急哭了。她没好气地说:“好,大家都不要种!你们口口声声说要脱贫,国家把钱送到门口都懒得去挣。你们想穷到哪一天?”这话把村民们激怒了,一个个瞪着眼睛直盯着康支书的脸。一个带头的村民站起来一拍屁股说:“会议室装修气味太难闻了,受不了了。”说罢,离开座位往门外去了。其他村民也都假装咳嗽着离开座位回家去了。留在大礼堂的几个村干部,就像被草地贪夜虫啃食过的玉米秆子,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眼看着栽树的时间逼近了,树苗都运送到村里了,栽种工作还没有安排下去。

康娟又召开村民大会,又被气哭了。

这回一个带头的村民说:“开会顶啥用?天这么干旱,树苗子栽下去活不活都没有把握。谁敢平白无故地往干山秃岭上白白出力气?我们穷,但我们不傻。”

康娟眼泪扑簌簌地直往下流。她激动地说:“你们不傻,县上、乡上的领导也不傻,国家不傻,我也不傻。国家能花这么大的代价决定种文冠果树,我不相信就种不活,就是骗人的。你们不种,我康娟种;你们不栽,我康娟栽。我种,我受益;我栽,我受益。散会!”

康娟始终觉得国家的政策没有错,但为啥大家就不接受呢?

当然,开第一场动员会的时候,她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乡上也就这么一句话和一纸文件,究竟是树种上付工钱,还是坑挖开付工钱,还是薄膜铺上付工钱,还是树活了付工钱,现在都说不上。为了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康娟专程去往农业农村局,详详细细把工作对接了一下,把相关政策彻底弄清楚了。这下,她心里有底了。

康娟改变了工作方法。她不再召开村民大会,而是派班子成员走家串户,动员村干部的弟兄姊妹,让他们带头上山栽树;有针对性地选愿意配合村上工作的人家,动员他们带头上山栽树,并把一部分工钱提前兑付了。文件规定,每个建档立卡户最多只能种植50亩,那些前期答应栽树的人家,很快就把50亩的任务完成了,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范围。其他村民着急了:“人家村委会有人的,都懂呢,都种了,我们也种。”再不行动,自己的50亩,眼看就要变成40亩,甚至连30亩都没有了,于是一个个争着抢着来领树苗子,落实种植位置。村干部把山地按照每30亩、20亩一块划分好,让村民自己选择,自己栽种,自己受益。最终,种树任务按期完成了。

康娟,套塘村的村支书,套塘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总操盘手,从2017年上任后,在全面改变套塘村村容村貌的过程中,通过短短的三年,目睹了套塘村由内而外、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些变化凝聚着女支书康娟的智慧和汗水。

康娟是1993年入职的同心县最后一批合同制干部。自1993年入职以来,她一直在田老庄乡做妇联工作。27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工作。

2017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走到了决胜阶段,也走到了最难走的一步。就套塘村来说,村委会一没有办公基地,二没有办公条件,三没有健全的村委会组织,只有一个副支书,也已经58岁了,另外还有一个村妇联主席,长年生病不能上班。村上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基本是瘫痪的。乡党委委派康娟下沉到套塘村做书记的时候,完全可以用“临危受命”来描述。除了康娟,当时上级组织在这个岗位上另外还拟定了一个年轻干部准备任用。但在个人谈话的时候,那个年轻干部思考再三,怕这怕那,决定放弃接管套塘村的工作。当领导找康娟谈话的时候,康娟也有些忐忑。上级领导鼓励康娟说:“我是了解你的工作能力的,你一定能行,就看你愿不愿意在套塘村下苦。”

于是,38岁的康娟,从田老庄乡来到了套塘村。

康娟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选人。因为康娟本人是电大毕业学过市场营销的大学生,所以她选人就选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首先选了村里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做支部书记候选人,然后又选了一个村主任候选人,最后考虑再三,选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做了村委会会计。村主任候选人叫杨辉,长期在外务工,不懂村里的工作怎么做,不敢担此重任。康娟就到他务工的地方做工作把他叫了回来,并带着他熟悉村主任的工作。整整一年,直到2019年6月份,大家都认为杨辉有能力胜任村主任的工作,他自己也知道怎么做村主任工作的时候,康娟这才召集村民,举行了隆重的村主任选举大会。

为村委会初步选好人后,康娟就开始带着他们干工作。

按说她在乡妇联的工作没有停止,又在套塘村做支部书记,应该享受双份待遇才对。但是,村支书的那份工资她没有拿,她把这份工资全部分给新选定的几个年轻干部,鼓励他们好好工作,好好锻炼。村干部工资都比较低,工资低就稳不住人,稳不住人就稳不住工作。虽然属于康娟的那份工资摊在其他4个村干部头上,人均不到400元,但正是这点钱,解决了三个年轻村干部来回跑车的汽油钱。

村上这一级组织,缺乏的就是能做农村工作的人才。只要能有几个能干的、称职的村干部,一切工作都好开展。康娟初来乍到,好多工作还要依仗着村里人的支持,可以说,她用自己的工资在为村上培养后备干部。

康娟到套塘村不到两个月就把村情全部摸清了。899户人家,家家作了摸底。摸底后发现,套塘村常住户只有69户!其余人员一盘散沙,县内外、区内外,北到内蒙古阿左旗,东到盐池花马池,到处都居住着来自套塘村的人,人员流动量极大,流动区域极广,就像流动的沙粒一样,哪个犄角旮旯都有。

摸清村情后,康娟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地摸排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究竟哪些人达到了,哪些人还没有达到,没有达到的究竟是什么情况造成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成了村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康娟和她的同事们走家串户,一家一户开始寻找外迁的830户户籍在套塘村的村民。有些人得去套塘村以外的地方找,有些人得在同心县以外的地方去找。先是打电话联系,电话联系不上,就往他们的亲戚家里跑。跑到他们亲戚家里还打听不上,再回头打听当年迁移走的原因,从迁移原因上分析他们现在的下落。终于,康娟把失去联系30年的一家人打听到了。原来那家人30年前就去往内蒙古的阿左旗了。

30年前,这位村民做买卖赔本了,还欠了别人的债,为了躲避债务,他趁黑夜,偷偷带上自己的老婆孩子离开了套塘村。这一去,30年没有踪影,也没有消息。康娟掌握了这个情况后,马上决定再去他亲戚家调查。这一次,她耐心地宣讲了党的政策,说:“请你们转告他,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村上属于他个人的土地,自2013年国家封山禁牧政策下来后,按每年一亩地补助90元算,他家十来亩退耕还林地,每年补助款就要领将近2000元。从2014年开始算起,到现在为止,他可以一次性领走将近5000元。这5000元不但够他还当年的3000元债,还可以再买一头小牛。牛如果再寄养在集体经济养殖场,每年还可以分红。如果能见到他,看到他光景过不到人前头,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村里还要让他做建档立卡户,让他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呢。”

很快,他们得到了这个村民的电话和住址。康娟决定带着村主任、副支书去往阿左旗找人,她一定要把这户人找见,一定要把这户人的“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下去。

早上7点,他们吃过早点就坐车上路了。等到阿左旗,找见那户人家已是下午4点。那家人非常热情,也非常感动,因为他们从村子里逃出来,隐藏了这么些年,亲戚朋友都没有来看望过他们。男主人是因为欠债跑出大家视线的,他始终不敢和村上的人员接触。可是故土难离,他心里一直想着家乡的人,想着那些欠着的债,他不敢回来,没钱回来,也没脸回来。面对看望他们的村干部,他激动不已,又是让吃又是让喝,详详细细地把家里的基本情况向村干部作了说明。当年他们从套塘村离开的时候,一儿一女都还很小,现在,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了媳妇。他来到阿左旗后,一直干的是废品收购工作,他开了废品收购站,买了院子,盖了房子。虽然房子不是起脊大瓦房,但还是很不错的,是那种阿左旗常见的砖墙泥顶子平房。拉开他家的冰箱,肉、菜、蛋塞得满满当当。主人答应随后就回村处理以前的债务,处理和村上有关的户籍问题及危房拆除问题等。

还有一户人家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联系上的。

这户人家也是30年前就离开了套塘村,去往盐池居住打工。离开村庄的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上小学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同心县下马关镇政府的公务员。等他们一路找到那个村民现在居住的地方时,康娟被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这位村民所有的收入和积蓄,一部分用来供儿子上大学,一部分用来给妻子看病吃药。妻子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直到现在,他们老两口还住着出租房,房子就在盐池文化广场附近。现在他上年龄了,有些活也干不了了,生活过得很拮据。康娟他们一问二看三调查,决定将这户人家纳入建档立卡户,让他们享受国家的最低保障和大病医疗保障政策。老两口一听,他们可以不回到村里居住,但是村里的补贴政策他们照样可以享受,真是喜出望外,一个劲地说:“社会主义好!”

相对盐池找见的这一家,阿左旗那家经济条件要好些。他家最后享受了退耕还林政策,医疗保险这一块也享受了,娃娃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也享受了。可以说,在康娟找到他们之前,不存在这些享受不享受,可自从找见他们,给他们建了档,他们该享受的国家补贴全都享受到了。

用了一年时间,康娟和他的团队齐心协力,给全村800多户人做了详细的档案,一户一档。他们把常住户划成一个区域,把县城周边或者在外面流动的人员划分成十三个区域。划好区域后,实行网格化管理,一个区域派一个网格管理员。比如说在石狮镇这边住的就叫作石狮镇片区住户,在河西住的就叫河西片区住户,在韦州住的就是韦州片区住户。在石狮镇那里,套塘村委会就派出了一个网格员,这个网格员就把这里住的人,无论10户还是20户还是30户,全部管理起来。他们的基本信息、基本情况,全部由这一个网格员来做摸底调查,也就是说网格员要掌握这个片区所有人的情况。最后,每个片区的网格员要把摸排到的情况汇总到村上,也就是说这些流动住户,虽然居住在其他地方,但是他们受套塘村委会的管理。

为了找到套塘村在外的村民,了解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形成网格管理,康娟和她的团队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那一年,899户人,家家有了详细的档案。到2019年,他们第二次对这些人的基本情况作了普查,每家每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村委会彻底掌握了。接下来脱贫工作就做得有针对性了,哪些人是可以帮扶的,哪些人得用怎样的办法帮扶,哪些人得多长时间能做到自主脱贫,他们都心中有数。

也有不愿意真实反映自家收入情况的人,总想着要享受来自国家的各种补贴。对这些人,康娟团队有自己的观察和甄别办法。只要走进他们家里,拉开冰箱一看,再把他们务工的情况一问,每年收入多少,几口人吃饭,每人年均收入多少,也就一目了然了。还有的人以富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说自己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就想成为一个建档立卡户,想多要点补助款,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为了防止这种“等靠要”思想的滋生和蔓延,村委会年年评比脱贫光荣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这一系列评选活动,激发了建档立卡户的内生动力。今年他养了30只羊,你又增加了10只,我还要增加15只;他今年种了30亩葱,你怎么才种了10亩?我明年也要种30亩。这种比较意识,激发了建档立卡户人家的内生动力,使他们尽快完成脱贫。2020年以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渐渐没有了。

现在,套塘村899户人家,没有一个辍学学生,家家平安无事。该上学的上学,该务工的务工,该种地的种地,没有到处游逛的闲散人员,也没有哭天喊地不好好过日子的人。套塘村方圆33.3平方公里内,已经全部人工修造了一遍,专等天降甘露,浇活草根种子,呈现历史上也许曾经有过的秀美一面,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观光旅游,摄影宣传,见证历史的脚步,见证国家的力量,见证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作者简介】

田埂,高级教师,宁夏作协会员。1989年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六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发表作品30万字。出版散文集《彩色粉笔》和长篇纪实作品《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