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扶贫路上的巾帼英雄——记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第一书记丁海燕
◎ 周永吉
开车到预旺镇来接我的贺家塬村的黑主任告诉我,正向我们走来的那个中年妇女就是丁书记。远远望见她,我大吃一惊。我原以为丁海燕是一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村官,可没想到,丁书记竟然已经五十多岁了!看到她拖着左腿艰难地向我乘坐的小汽车走来,我于心不忍,赶紧催黑主任加快车速去迎她。
等她坐上车,我看到她满脸倦容,瘦削的脸庞上,有两个大大的黑眼圈,一身运动装又显得特别干净利落。
还没等我向她问好,她笑着说:“小伙子,让你久等了,我刚刚送走了区上的脱贫攻坚普查队,就赶着来接你。幸亏你今天来了,明天我就要外出走访不在贺家塬村的建档立卡户了,可能得需要些日子。”
我笑着对她说:“您这么忙,让您亲自来接我,太不好意思了。我也不是贸然前来,我事先了解到您今天就在村子里,才专程来采访您。”
听说我要采访她,她不好意思地说:“我都是一名老同志了,没啥宣传的必要了。贺家塬今天的成绩是大家一起苦干出来的,我一个人没那么大能耐。你要是想了解贺家塬村的脱贫故事,我可以给你讲讲。”
不一会儿,车到了离贺家塬村不远的折子沟,一下沟,车速开始骤减。尽管如此,看着左边深不见底的沟壑,我的心跳开始加速,身上的冷汗不由得开始往出冒。看到我胆战心惊的样子,丁书记笑着说:“记得我第一次坐车来到折子沟,一下沟我的魂魄差点儿被吓散。到了沟底,再一看上沟的土路,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这样的路让乡亲们怎么走?这样的路让乡亲们怎么致富?现在我们走的这个路已经硬化了,下坡和上坡的路上都安放了钢筋减速带,只要减速驾驶,绝对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当初我来的时候还是土路,一下小雨,车从坡上滑到沟底是常有的事儿。一下大雨,从四面八方下来的凶猛的洪水从折子沟沟底吼天震地地窜过,这个时候不管贺家塬的人有啥人命关天的事,想出村子真的是连门儿都没有。”
我正听得入神,随着黑主任的一脚油门,车使劲吼叫了一声,我还以为车出啥状况了。看着我一脸惶恐的样子,黑主任解释道:“不踩足车的油门,上不去陡坡。”大约五分钟后,车就像一个拼尽全力的人一样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上了折子沟北面的陡坡。
刚一上沟,丁书记指着不远处的村落告诉我,快到贺家塬村了。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大瓦房和笔直的乡间硬化公路首先映入我的眼帘。再细看,每家每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板,门前的太阳能照明灯、绿色塑料垃圾桶、茁壮成长的小松树和各类花草显得这个村落特别干净美丽。眼前的景象与我之前预想的荒村破土房截然不同。
到了贺家塬村部,丁书记热情地将我让进了她的办公室,开始向我讲述贺家塬村的脱贫历程。
略微思谋了一会儿,丁海燕开始说:“2015年1月的一天,吴忠市水务局的领导们找到我,他们希望我到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两年。其实,局领导让我来这里任驻村第一书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局领导认为我从1984年参加工作到2007年离开乡镇,23年扎根农村基层,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有我在乡镇担任人大主席、副书记和副乡长时,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在全市的农村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我还被树立为标杆人物。尤其是在担任吴忠市水务局工会主席和妇委会主任期间,主抓的群团工作成为区工会、妇联在全市树立的一个典范。加上我曾在红寺堡杨柳村和利通区扁担沟村的定点扶贫工作中,得到过两个村村民的一致好评。这些经历让我成为来预旺镇贺家塬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不二人选。局领导这样看重我,按说我应该立即答应,欣然接受局党组交给我的驻村任务。可一想到要离开家人两年,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没人帮着照顾,确实有点儿舍不得。我已经50多岁了,家人会同意我去驻村吗?这些事情如一团乱麻交织在一起,让一向雷厉风行的我确实很犯难。局领导看出我为难的样子,告诉我先不要急于给出决定,回家后再认真考虑考虑。”
丁海燕喝了口水接着说:“那天晚上,我整整一宿没合上眼,到底去不去驻村成为我整个晚上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不去吧,就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一想到我年已半百,却在快要退休时当逃兵,我的心里极不是滋味。反复思考后,我决定前去驻村。可去吧,也要征得家人的同意才行。怎样才能说服家人呢?第二天一大早,我叫齐了家里的所有人,告诉他们我要去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担任第一书记。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老伴儿立即站起来反对:‘你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跑去村里驻村,你的身体能受得了吗?小孙子才几个月,你到那里驻村,谁帮着儿媳妇照顾孙子?’”
小儿子看着父亲发火了,便走过来握着丁海燕的手含泪说:“妈,听说有好多扶贫干部到村里扶贫,因为村里的生活条件太差,有累病的,还有以身殉职的,您要是万一有个啥闪失,可叫我们怎么过啊!”
“大儿子和两个儿媳妇也站到了我老伴儿的那边反对我去驻村。在家人们的反对声中,那次家庭会议不欢而散。”
从那天开始,丁海燕和家里人就‘去不去当驻村第一书记’这个问题展开了拉锯战。她一回到家,要么唉声叹气,要么就沉下脸。家人们问她,她故意不搭理他们。连着好几天,干脆连晚饭都不吃。尤其是到了晚上,一想起组织委派给她的任务还无法完成,她的内心就更加的焦灼不安。老伴儿看她坐卧不定的样子,故意用嗔怪的语气说:“就是去驻村,也得等明天才能去呀!”一听老伴儿松口了,她高兴极了,恨不得立马就飞到贺家塬村去。
当小儿子听说父亲支持母亲去贺家塬驻村时,他立刻奔回家,见到丁海燕就抓住她的手言辞恳切地说:“妈,我媳妇刚生下孩子不久,家里没人照顾怕是不行。我知道您要去驻村的地方山大沟深,自然条件非常艰苦。我还打听了,以前去那里驻村的几个男同志都只待了几天就跑回原单位了,何况您还是个女同志。再说,您都这么大年龄了,就别再遭那份罪了,成不成?”
望着儿子乞求的眼神,丁海燕对小儿子动情地说:“孩子,妈也舍不得你们,妈也想一直陪着家人。但是,你知道吗?贺家塬村的老百姓还过着苦日子,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不管。妈是公家人,组织的信任和召唤始终是第一位的,妈得有这个政治觉悟。你们就克服克服眼下的困难,让妈妈去吧!”
看着母亲坚定的眼神,听着母亲铿锵有力的话语,小儿子不再阻止了。他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家人只占据了一小块地方,还有一大块地方始终装着贫困村的老百姓。他放开了妈妈的手,安慰道:“妈,我突然想通了,我们毕竟都成家立业了,怎么说都比贺家塬村的贫困百姓过得好,组织选派您去帮贫困百姓脱贫,我们不能拖您的后腿。您放心去贺家塬村吧,家里其他人的工作我来帮您做。”
听完小儿子的话,丁海燕的心一下子敞亮了。
2015年3月的一天,丁海燕到单位办完交接手续后,就让小儿子开着车把她送往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
一下折子沟,丁海燕的小儿子就开始抱怨:“这都啥年代了,这地方的人还走这么危险的土路。”
丁海燕笑着说:“要是这里的路好,百姓生活富裕,组织就不会派扶贫干部到这里来了。”车子艰难地行进到沟底,她的小儿子摇开车窗玻璃点了根烟,嘘了口气,将车停下。丁海燕坐在车里闲来无事,便顺着儿子摇开的车窗向阴面沟畔上仰望。阴面沟畔上呈现出来的景象不是她之前想象到的杂草丛生,而是将黄土高原的本色面貌完完整整地裸露在她的眼前。阴面沟畔上的荒凉景象让她有点儿失望。
突然,小儿子尖叫道:“妈,您看山崖上那一大丛野枸杞长得多茂盛啊!”
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丁海燕在向阳的沟畔上看到了那丛野生植物。在如此荒凉的沟壑里能看到一大丛长势茂盛的野生植物,确实让丁海燕欣喜不已。她下车奔向了那丛野生植物。在它周围,一些杂草才开始从土坡里往出探头。等她走近细细观察后才发现,这种植物就是生长在山崖和沟畔上的“嘎拉木”。
她告诉儿子:“每年5月,它的枝头会开满小白花,7月到8月间,它的枝头会结满一串串小红果,形似玛瑙,吃起来甘甜可口,是大自然馈赠给农村孩子最好的礼物。”
上车后,丁海燕对儿子感叹道:“在这么陡峭的山崖上,能侥幸存活下来的植物都让人惊讶。这‘嘎拉木’不仅活下来了,还长得如此旺盛,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不能不让人叹服呀!”
一上坡,丁海燕看到了一个破败萧索的村落。十几间低矮不齐的土坯房和几十孔年久失修的土窑横卧在旱塬的西边,土路两旁的旱田里还立着去年没砍掉的玉米秆,废弃的地膜也随风在空中乱舞。眼看着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只因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他们的车子艰难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才到了贺家塬村。
贺家塬村支书杨汉强简单介绍了自己后,就将丁海燕安排到了驻村工作室——两间破瓦房,一盘大土炕。
看着眼前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再想想母亲将要在这个大土炕上睡两年,丁海燕的小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哽咽着说:“妈,这里太苦了,跟我回吴忠,我去找你们领导。实在不行,您就辞职待在家里,我和哥哥给您养老。”
“孩子,你看这里的老百姓到现在还过着这么穷的日子,我要是走了,不干了,我的心里能安稳吗?我不但不能走,我还要留下来好好地干。‘嘎拉木’能在峭壁上活,我就能在这里工作。妈啥时候让这个村子的百姓脱贫了,妈回去也是光荣的。”
劝走了小儿子,丁海燕开启了她在贺家塬村的驻村工作之旅。
简单收拾了一下驻村工作室,在土炕上铺好了自己的被褥,她从包里掏出工作笔记本风风火火地去找村支书。
见到杨支书,丁海燕就问:“杨支书,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村里的情况吗?我初来乍到,不了解村里的情况,无法开展扶贫工作。”
杨支书向她介绍道:“贺家塬村由沈家湾、梁家沟、黄花岔、靳家沟和靳家塬5个自然村组成,是预旺镇最贫困的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广种薄收的土地迫使大部分村民通过自发转移或者生态移民的方式搬迁了出去。全村户籍在册人口227户862人,常住人口只剩下47户178人,建档立卡户就有44户165人,其中33户是5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稍微有点儿致富门路的人都走了,留在村子里的以老年人、残疾人居多,要让这部分人真正脱贫,难度很大啊!”
从杨支书那里详细了解了村子的情况后,丁海燕便开始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她想从走访中找到脱贫的抓手。
每走完一户农家,她的心就像被压上了一块巨石,喘不上气来。她永远都忘不掉住在塌窑里的老人无助的眼神,忘不掉守在这里的妇女们没精打采的样子,也忘不掉淌着鼻涕疯跑在乡间土路上的孩子们的无知神情。丁海燕感叹道:“当我跟他们说起发达地区的种植业有多么先进时,我以为他们会很惊讶,谁知道,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听完后该干啥还是干啥。贫穷限制了留在这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的想象力。外面的世界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经过多番走访,她发现制约贺家塬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缺”:群众进出村庄缺好路、种田养殖缺水和缺长期发展的思路。丁海燕暗想:如果能修好路、引水进村和转变群众脱贫的思路,凭着这里大片的耕地,就一定能让贺家塬村有个大变样!
走访结束后,她立即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开会,研究制定脱贫方案。在会上,当她畅谈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脱贫方案时,有个村民代表站起来质疑道:“村里的扶贫干部来了一茬又一茬,他们说的一个比一个好听,可没过几天,他们跑的连影子都不见了。你一个女人家,还能拔掉这里的穷根?”
听到这个村民代表的话,大家都笑起来了,几个村干部也随声附和道:“丁书记,我们这个村的穷根可深得很啊,不是说拔就能拔掉的。”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丁海燕清了清嗓子后铿锵有力地说道:“乡亲们,我不管前几茬扶贫干部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也管不了。如今组织派我来贺家塬村,就是对我的信任。既然我来到了这里,我就要对这里负责到底,如果这个村不彻底脱贫,我丁海燕就坚决不走。我现在给大家公开承诺———到2016年底,先将贺家塬的路修好,再把水接通,最后一定帮大家培育出一系列的增收产业。”
那个先前质疑丁书记的村民代表又开始向她发难:“修路是要花大钱的,钱从哪里来?你以为修路是娃娃过家家——闹着玩的?光修好折子沟的那段路需要多少钱,你想过吗?”
丁海燕笑道:“只要大家肯跟着我干就行,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看到丁书记这么有信心,那个质疑她的村民代表拍着胸脯说:“只要你不让群众出钱,让他们干啥都行。”
听村民代表这样说,丁海燕修路的信心更加足了。
丁海燕原以为只要她出面向县扶贫办的负责人申请修路的项目资金,扶贫办的领导不会不答应,可等她跑到县扶贫办,将她的来意说明后,扶贫办的领导摇着头对她说:“扶贫资金都是到户资金,一个钉子一个眼,每一分钱都要打到贫困户的一卡通上;再说,贺家塬村是移民迁出区,根本就没有修路的项目资金。”
修路的资金没有着落,这可愁坏了丁海燕。一想到她给村民们的承诺,一连好几日,她愁的连饭都吃不下。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遇到困难的丁海燕从不气馁,她一边发动村民们修路,一边向她的“娘家”——吴忠市水务局争取扶贫资金。
听丁海燕说到贺家塬村修路遇到困难,吴忠市水务局慷慨解囊,为贺家塬村解决了修路的资金问题,也为丁海燕解了燃眉之急。
整整30多天,在丁海燕的带领下,在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一条通向外界的笔直平坦的砂石路修成功了。从此,人们可以自由出行了,坐在车上不再受颠簸之苦,折子沟也不再折磨贺家塬村的老百姓了。
当回忆起那段修路的日子时,丁海燕激动地说:“这里的老百姓特别能吃苦,他们从不喊苦叫累,只要能走来的人都参与到修路的工程中。当路修好后,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棍走到我面前竖起大拇指,夸我是个了不起的巾帼英雄。我听了很感动,我才做了一点点工作,他们就牢牢地记到了心间。顿时,我感到我的所有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
路修好了,可水还没接通。为了把水迎进贺家塬村,丁海燕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丁海燕走进预旺镇水保站,找到那里的领导说:“贺家塬村的老百姓至今还要跑到二十里外的预旺镇拉水吃,能不能给贺家塬村通上自来水,解决群众的用水问题?”
一听“贺家塬”三个字,水保站的领导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坚决不答应。丁海燕想不通,追问他:“为什么贺家塬村就不能通自来水,不就是多费些塑料管吗?”
那个领导白了丁海燕一眼说:“要是那么简单,贺家塬村早都通上自来水了!你们那个村不仅要过沟,还要上坡,花费的工程量相当大,得耗费大量的资金。况且,你们那个村子里就四十多户人,我们水保站不会给投入大、收入少的村子通自来水,太不划算了。”
听水保站的领导那样说,看来要想给贺家塬村通上水还要费点儿周折。
一有时间,丁海燕就去找县水利局的相关领导,恳求他们重视贺家塬村的饮水工程。县水利局的领导架不住丁海燕的软磨硬泡,答应将贺家塬村通水纳入2016年的县水利建设项目。
2016年4月,贺家塬村顺利地通上了自来水。望着一股股甘甜的黄河水通过塑料管道流到了贺家塬村乡亲们的大缸里、盆里、碗里和人的心里,丁海燕露出了笑颜。贺家塬村家家户户的菜园绿了,贺家塬村几十年不结果的文冠果开花了,丁海燕改写了贺家塬村家家户户拉水吃的历史。
丁海燕兑现了为贺家塬村人修好路和接通水的诺言后,开始为村里人培育多元化的增收产业。
当笔者问她如何通过多元化的产业让老百姓们增收,丁海燕一板一眼地说:“我的扶贫思路大体上是‘因人因户、种养兼干’的断奶式扶贫。为了防止贫困户返贫,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找出一个持续增收的产业,在扶贫工作开始前,我先扶他们脱贫的斗志。”
看着我一脸迷惘的神情,丁海燕笑着说:“让拿动笤帚的人不拿扫把,能养鸡的养鸡,能养羊的养羊。要调整传统的种植方式,想法子从地里要钱。在种地的同时,再养些牛羊鸡,坚决杜绝他们一味依赖政府扶贫资金的想法,激发他们的脱贫动力。”
在传统的种植理念中,老百姓认为贺家塬村的土地只长麦子、糜子、谷子和洋芋等常见的农作物,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靠着这些农作物繁衍生息。
一向不因循守旧的丁海燕认为:“能长粮食的地里一定可以长药材、黄花菜和苦荞等经济作物。”有了这个想法,她从贺家塬的几块土地里采集了几小袋土,带到了宁夏农科院的研究所去化验。专家的化验结果验证了她的想法——贺家塬的土地能长“金元宝”。
带着权威专家的化验报告,丁海燕迈着坚定的步伐回到了贺家塬。她一想起未来的贺家塬村满地的银柴胡、满眼的黄花和谷地里长约一尺的谷穗,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在丁海燕的大力宣传和以奖代补的种植政策引导下,贺家塬村的土地里种上了银柴胡、黄花菜、渗水式地膜谷子、无核葫芦和红葱。
2015年夏季,贺家塬村的黄花菜喜获丰收。憨厚老实的乡亲们掰着手指头一算,惊得高喊起来:“我的大老爷啊!一亩黄花菜能卖1000多元,要是种麦子,最多也就收入个200元。”
到了秋天,渗水式地膜谷子、无核葫芦和红葱又出佳绩。乡亲们看着自家门前摞成小山般的谷堆,一车又一车的葫芦和红葱被商贩们拉走,再看看地里即将收获的药材,他们激动地哭出了声音。
丁海燕在贺家塬村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的试验喜获成功。
自治区领导到贺家塬调研,看到这里种植的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他们高兴地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在变,旱塬的面貌也在变,人勤地不懒啊!照这样干,脱贫攻坚就不难。”
贺家塬人开始有了闲钱,越来越多的人将钱存到了预旺信用社。得知老百姓将钱存到银行的消息后,丁海燕又走村串户,鼓励他们将钱拿出来搞养殖。当了解到老百姓害怕牛羊生病死掉遭受经济损失时,她就及时宣传国家的牛羊保险政策,打消老百姓的顾虑,鼓励老百姓边种地边养殖。一开始,老百姓只养几只羊和一头牛,渐渐地,尝到养殖甜头的老百姓开始贷款养几十只羊和十几头牛。丁海燕说:“养牛羊让贺家塬村的建档立卡户很快脱了贫,老百姓挣到钱,看到了希望,干劲儿更足了!”
为了使村上的老人和妇女都动起来,丁海燕费尽了心思。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滩鸡养殖周期短、见效快,能起到“吹糠见米”的脱贫效果。为了引导老百姓发展滩鸡养殖,她又回到吴忠市水务局争取到一笔扶贫资金,为村上的每一家建档立卡户配送了50只小鸡,并配发了鸡笼、鸡饲料,还及时举办了养鸡培训班。看到活泼可爱的小鸡一天天长大,老人和妇女们养鸡的积极性被激活了。从小鸡进村的第一天起,丁海燕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地教他们喂养小鸡,传授疾病预防知识。等滩鸡长大后,她又发动家人和亲戚为大家销售滩鸡。建档立卡户黑正银感动地说:“为了让大家在养鸡这个项目上见到效益,丁书记可是操碎了心。”据粗略统计,仅滩鸡养殖这一项,就为每家建档立卡户带来每年6000多元的纯收入。
丁海燕带着贺家塬村的老百姓苦干了两年多,就让大多数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2017年,借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丁海燕又发动村民们拿出一部分钱,在贺家塬村盖起了两排整齐宽敞的红砖大瓦房,还在每家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贺家塬村的砂石路也换成了硬化路,每家门前都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村民老黑说:“是丁书记让贺家塬村的人打了翻身仗,是她让乡亲们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丁海燕在带动大多数人走上致富路的同时,还时常关注村里的几个残疾人的生活。
马全勇没患肝病时,在内蒙古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无奈便与妻子一起回村。回到村子后不久,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个月后马全勇也病倒了。看着幼小的女儿,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得知他的艰难处境,丁海燕每天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种植经济作物改变生活现状。2016年,马全勇借助扶贫资金优惠政策,通过种植实现了脱贫。去年,马全勇利用闲暇时间到折子沟割来芨芨草扎了2000多把扫帚,在丁海燕的帮助下找到了买家,又为他带来了16000元的收入。
贫困户马全才是位盲人,妻子马米乃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后,妈妈没有奶,全靠奶粉喂养。家里本来就缺经济来源,这下可愁坏了马全才两口子。
丁海燕闻讯后,主动到马全才家说:“孩子的奶粉钱我来想办法。”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她还能用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买奶粉,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丁海燕的工资已经无法应付两个孩子的奶粉钱,她就找好心人募捐。在她的接济下,两个孩子健康成长,现在已经快五岁了。为了报答丁海燕的恩情,马全才将两个孩子的名字分别取为马海英、马海雄。很明显,两个孩子名字中的“海”字是取自丁海燕名字中的“海”字。在孩子父母的心目中,丁海燕就是贺家塬村的英雄。
两年的任期到了,丁海燕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本来要离开贺家塬村回原单位,可听到乡亲们说村里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他们希望丁书记留下来再帮他们两年时,看着乡亲们真诚的眼睛,她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本想着等她帮贺家塬村盖上村部,帮贺家塬的所有建档立卡户脱了贫就可以轻松离开了,可谁也没想到,丁海燕在贺家塬驻村第四年结束后,正赶上全县的脱贫攻坚战,面对“战斗”,扶贫英雄岂能当逃兵!她二话没说,又继续留在贺家塬挑起驻村书记的重任。
贺家塬村因丁海燕而改变了命运,丁海燕也因让贺家塬村富起来而出名。
2018年,丁海燕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丁海燕没有因荣誉的光环而骄傲,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行进在扶贫的艰辛道路上。
6年,2190多天,丁海燕没日没夜地为贺家塬村的人谋划着,没有睡一个囫囵觉。
6年,2190多天,丁海燕四处为贺家塬村的人奔波着,没有吃上一顿好餐饭。
6年,2190多天,丁海燕一直穿着一身运动装穿梭在老百姓家,裙子已经与她绝缘。
6年,2190多天,丁海燕让贺家塬的一个又一个贫困户露出了笑颜。
站在贺家塬村的村部里,丁海燕指着眼前正在轰鸣的施工车辆告诉笔者:“等建好了贺家塬村的议事大厅和老年饭桌,贺家塬村的硬件设施也就基本建好了,但要彻底改变贺家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很荣幸将我的后半生时间奉献给了贺家塬村,能让贺家塬村的一茬子人换个活法,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
采访结束后,丁海燕给笔者看了她的微信头像——一丛结满小红果的“嘎拉木”,她说:“如果我们每个扶贫干部都有‘嘎拉木’的精神,哪有干不好工作的道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马上退休的丁海燕本来可以选择轻松地工作,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她顶着压力选择了到贺家塬去担任驻村书记,勇气可嘉。她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贺家塬一待就是6年,足以让所有人心生敬意。想想过去的贺家塬,如果丁海燕没有英雄的气魄和胆识,哪有今日的贺家塬!
【作者简介】
周永吉,从事教育工作,宁夏吴忠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发表在《河南教育》《湟水源》《吴忠文学》《同心》等刊物上。散文《生当人杰,死亦鬼雄》在吴忠市“我们的端午”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