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战线上的“拼命三郎”——记盐池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郭状
◎ 石春林
接到采访盐池县扶贫办郭状的任务后,我驱车来到盐池县扶贫办。我敲了敲门,在一堆杂乱的材料中抬起了一张胖乎乎的圆脸,吃惊地看着我。待我说明了来意,他便憨憨地笑了,急忙起身倒水,说:“我没有多少事迹,不值得采访。”但一谈起扶贫工作,他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郭状是土生土长的盐池人,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由于从小尝尽了穷苦滋味,因此对于贫困,他有着比他人更深的感触。郭状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7年教师,2016年正值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他从三尺讲台辗转踏上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像一个上足发条的钟表后劲十足地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恰逢全国金融扶贫培训班在宁夏盐池召开,他初来乍到就被分配到办公室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议的筹备之中。从制定会议预案开始,到准备会议材料,布置会场,每天他都是凌晨2点左右才回到家。连续20余天的加班加点,让各级领导见识了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不要命的架势。盐池夜空的星辰、街边的路灯,还有和他一样不知疲倦的两轮自行车,见证了郭状的辛勤付出,也正是他这种“拼命三郎”式的付出,为全国金融扶贫培训班的顺利举办提供了保障。“他有上进心,爱学习,很快就适应了脱贫攻坚工作,不到半年就熟悉了全县各项扶贫政策,而且工作务实、踏实能干。”县扶贫办原主任范钧同志经常在大小会议中这样夸奖他。
2017年7月,因在工作中表现突出,郭状被任命为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承担起了扶贫办的统筹协调任务,围绕重点目标、专项工作出谋划策,在制订方案、撰写材料、筹备会议、信访接待、政策梳理、督导落实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上级临时交办的工作,又为领导决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郭状先后参与编制了《2017—2020年各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盐池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盐池县脱贫富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起草了《盐池县脱贫摘帽工作自评报告》《盐池县迎接国家脱贫摘帽考核验收工作方案》等文件,对照考核验收标准,配合领导逐乡逐镇逐村开展档案整理、信息比对、政策培训等业务指导工作,为全县顺利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考核,成为全区9个贫困县(区)第一个摘帽县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盐池县连续5年荣获宁夏扶贫工作考核一等奖,他也在年度考核中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2018年还被评为“年度脱贫富民包扶部门先进个人”。
多年来,郭状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搜集一些扶贫工作事例和贫困群众身上发生的变化,以便提炼整理到各种工作汇报和经验交流材料中。有一次郭状陪同领导到高沙窝镇调研扶贫工作,了解到该镇李记圈村有一个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笃定,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帮助下,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培养出了4名大学生,从人后走到人前,腰杆子挺得格外直。
他叫石玉虎,曾经因家庭子女多、缺少稳定的增收渠道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以政策转移性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为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可4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陆续都考上了大学。4个孩子高昂的学费让石玉虎夫妇犯了愁,家里只有25亩旱地,土里刨食过日子怎么供养得起。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很快达成一项共识,绝不能让这家人的孩子因为贫穷上不了大学,也不能让他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队。按照教育扶贫相关政策,4个孩子先后接受了“雨露计划”、燕宝慈善基金资助,他们一家也享受到产业扶贫政策,一家人的生活逐渐走出困境。在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下,他们在种植苏丹草之余,还利用闲暇时间在县城工地从事建筑装修工作,家庭增收渠道逐渐稳定。如今,4个孩子已经全部毕业并且步入工作岗位,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石玉虎夫妇也继续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上万元,还在灵武中心区购买了住房,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通过相关程序退出建档立卡户,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们的这种改变明白无误地阐释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深刻内涵,郭状当即以石玉虎的事迹写了篇扶贫简报信息进行宣传报道。
在冯记沟乡暴记春村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村建档立卡户杜连雄在病魔手中逃生的事迹后,郭状当即跑到他家进行深入采访。事情大致是这样的:2016年3月,杜连雄因大便带血到县医院做了检查,发现是直肠癌中晚期,手术费用得二十几万。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得知盐池县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户参投了医疗保险,建档立卡户看病是先住院后结算,于是他安心地做了手术。手术花费共计20.09万元,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二次报销、人寿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等各种渠道报销总计19.6万元,个人花费不到5000元。2017年2月,杜连雄又查出患脑膜瘤,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左侧脑膜瘤手术,共住院45天,花费13.7万元,通过各种渠道报销及救助13.26万元,个人花费4400元。杜连雄逢人就说:“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老杜。”
在采访的过程中,郭状还给我讲述了他包扶几个贫困户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2017年盐池县出台了“十个一批”危窑危房改造政策,郭状知道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闫云一家一直都在外租房务工,于是郭状找到闫云,向他详细讲解了全县解决安全住房“十个一批”政策,宣讲了实施危房改造的必要性和盐池县危房改造的扶持力度,让其主动加入到危房改造项目中。建房伊始,郭状主动帮助闫云搜集危房改造相关资料,到县住建局和工商局开无房证明,整理宅地选址、基础开挖等各项书面资料和图片资料,确保闫云能在第一时间领到建房补助款。住进新房后的闫云,自己动手把院落进行硬化,每次乡村干部入户,他都热情地说:“谢谢党和政府,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砖瓦房,再也不用过被催收房租的日子了。”
左智是纯女户,3个女儿全部出嫁后,老两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村里的土地流转和政策性收入。结对帮扶后,郭状发现,这老两口都身体健康,但是却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通过多次与老左谈心交流,郭状知道老左有块心病:老左以前是招女婿来到了平台村,生了3个娃又都是女儿,因此他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郭状耐心地劝导:“现在时代变了,生儿生女都一样,况且你的3个女儿全部成家立业,家庭和乐,三世同堂,有谁的日子能比上你呢?”经他介绍,老左夏天到附近村子里淌水、修路,冬天到乡政府烧锅炉,通过务工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现如今老左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气色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虽然年过六旬,但一直坚持外出务工,每次遇到帮扶干部下村入户,他都高兴地说:“我老左现在生活很好,自己很满足,有时间能出去打打工,既能挣到钱,还能锻炼锻炼筋骨,闲暇时间还能到3个女儿家转悠,日子过得很滋润呐。”
袁敬一家五口人,3个子女全部上学,家庭收入主要靠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维持。因妻子张玲要照顾3个孩子读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袁敬一人身上。袁敬是个勤快、踏实、吃苦耐劳的人,2015年脱贫后,先后在青山乡石膏厂、工地务工,妻子也抽空去打零工,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过得也挺幸福。2019年,村里设置了闽宁公益岗位,袁敬回到村里当了护路员,一个月收入有500元,可他觉得自己在担任护路员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就是没有发展资金。经郭状协调,袁敬在银行贷了10万元扶贫贷款,买了100多只滩羊饲养,现如今村里人见了袁敬都说:“老实人有老实人的命,你现在的日子真富裕呀!”可只有袁敬自己知道,现如今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一直坚信,只要能吃苦就会有好日子。
郭状越讲越兴奋,楼道内杂乱的脚步声、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都像是潮水一样退了,从窗户外射进的一缕阳光也越来越深,光芒渐渐收敛,但他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看了看手表,已经快晚上7点了,我想该收尾了,就打断了他的话,问:“你这么年轻,工作起来又这么卖力,为了什么?”他怔了一下,笑道:“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深有体会,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父母给的叫背景,自己打的叫江山。对贫困户来说,只要怀揣梦想,肯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而我们也乐在其中。”接着近乎喃喃自语地道:“这是双赢的事。”
乐在其中,难道就这么简单?
郭状在生活中克勤克俭,工作中想到前、做到前、服务到前,但对照顾家庭妻儿却是亏欠了很多。单身时,他经常“五加二”“白加黑”埋头工作,没有时间顾及个人婚姻问题,2017年已经30岁的他仍然孤身漂泊。他的敬业精神打动了月老和盐池县三中的高老师,他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喜结连理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繁重忙碌的工作根本不允许他花前月下地浪漫。他们的婚礼只能在仓促中凑合着办了,说好的蜜月最后也因为工作需要变成了3天。2018年7月,妻子临近分娩,但是他要全力准备国家贫困县第三方评估检查。虽然心里不舍,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坚持在工作一线,直到妻子临盆当天才请假到医院。郭状长期熬夜加班,对妻子照顾不周,孩子出生3天后身体虚弱,还要留院观察,但是他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护,便又匆匆返回扶贫工作岗位,25天的法定陪护假在他这里又缩水成了3天。
在采访过程中,我一直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乐观、自信、向上的蓬勃朝气和植根于骨子里的善良坚韧。驱车往回走的路上,我在想:脱贫攻坚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的考场,郭状的形象就是成千上万个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在扶贫攻坚一线以“拼命三郎”式的付出践行着“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简介】
石春林,1968年出生于盐池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现为盐池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2016年开始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左诗苑》《吴忠文学》《盐州文苑》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