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残酷现实 坚持初心不改
2012年3月,31岁的白金锋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预旺镇土峰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十年九不收的贫瘠土地,面对没有种植热情的乡亲们,他曾一度感到失望。但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他最了解农村人,等有人把药材种成功了,他们看到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就会效仿。
通过和村上协调,白金锋承包了村上的400亩耕地作为种植中药材的示范基地。为了选择银柴胡的优良品种,他亲自跑到甘肃陇西去选购种子。等将银柴胡的种子播撒到地里以后,他每天都跑到田间地头去观察。他等啊等啊,可苦苦期盼的银柴胡苗就是不见从土里露头。他从土里刨出银柴胡种子,发现原来是因为干旱,种子刚发芽就枯干了。种植400亩银柴胡,赔了40多万元,确实如他的妻子先前所言,钱白白丢到旱塬上了,连一点儿响声都没听到。他曾认为在旱塬上种植中药材有大好的前景,没想到,他憧憬的美好景象竟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摆在他眼前的两条路很明显,要么贷款再投资种植,要么从家乡滚蛋,退出中药材种植产业。两条路都很难选择。他痛苦、彷徨,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好在白金锋是一个善于思考、不会轻易被生活压垮的人。他知道预旺镇地处中部干旱带,自古以来就有“山地无闲草,遍地是药材”的美名,既然这里能生长红柴胡、秦艽、甘草、地骨皮、远志等野生名贵中药材,为什么就不能人工种植银柴胡呢?肯定是欠缺种植中药材的技术。想清楚了问题的症结,他便去彭阳向种植中药材的专家请教。通过专家的指导,他终于找到了第一次种植银柴胡失败的原因。原来在干旱带种植银柴胡是要讲究种植季节的。银柴胡刚发芽时生命力不强,需要有遮阳的植物,要想让银柴胡顺利发芽、出苗,应当选择在秋季和荞麦套种,荞麦的叶片可以为银柴胡的幼苗遮阳。
搞清了第一次种植银柴胡失败的原因,了解到当时国家政策规定:“种一亩中药材,国家可补贴100元。”2013年,他又从土峰村村民手中流转了800亩耕地,加上原来的400亩,共计1200亩。当时资金不足,他心里确实犯难。幸好有预旺镇党委的支持,他在预旺镇信用社顺利地贷到了8万元,解决了种植资金的问题。家里人和村里人都认为他疯了。他笑着告诉他们:“这次一定能种成功,我去彭阳实地考察和学习了银柴胡的秋季种植技术,经过专家评估后才敢增加800亩,我的钱又不是风刮来的。”
虽然白金锋嘴上这样说,可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毕竟在这块旱塬上他还没有亲自种出银柴胡。当1200亩银柴胡种植结束后,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他不仅担心投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还担心他带领村民们致富的梦从此夭折。过几天,他就会早早地到地里转一圈,用手小心地刨开土,看看银柴胡种子的变化。大约半个月后,当他发现有一棵银柴胡的幼芽从土皮里顶出来后,他高兴极了。可转念一想,万一是草芽怎么办,岂不是空欢喜一场?他揉了揉眼睛,俯下身子,细细打量后,他清楚地看到,那棵幼芽绝对不是草芽。他想起来了,专家培训银柴胡种植技术时,在幻灯片上展示过银柴胡幼芽的图片。他又细细打量这棵幼芽的周围,发现又有好多个隆起的小土包。他轻轻刨掉土,惊奇地看到有好多小黄芽,他激动万分。他又跑到另外的几块地里察看。当他看完所有种植银柴胡的土地后,他确信银柴胡已经发芽,即将破土而出。他当即拨通了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家人。电话里,他听到了父亲爽朗的笑声,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妻子的啜泣声。
“苦心人,天不负。”银柴胡发芽后,没过多久,幼芽便茁壮成长为幼苗。白金锋看着长势喜人的1200亩银柴胡幼苗,心潮澎湃,一时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泪水从眼眶里默默地流出。为了让银柴胡能在这片旱塬上安家落户,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跑遍了能给他贷款的大小金融机构。他记不清有多少次顶着烈日,带着工人们在田间地头除草、喷药,汗水浸湿了全身;他更记不清忍受了多少人的冷嘲热讽和白眼。看着眼前绿油油的一片,他挺起胸,昂起头,用自信的目光审视着脚下的这片银柴胡。一想到这片银柴胡将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14年秋季,白金锋种植的银柴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细算下来,每亩银柴胡的纯收入可达2000元。旱塬上的所有人惊讶不已,整个旱塬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