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四海歌声平 我在盐州贫亦乐——记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
◎ 马雪枫
2020年的夏末初秋,干旱了许久的盐州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盼望许久的雨。
脚下这片焦渴的土地张开怀抱,欣喜地迎接着这饱蘸了深情和希望的浸润。淅淅沥沥的小雨滴滴答答地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空气中也带着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儿。
我在雨后的清晨,踏上前往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的路,去拜访这位约了三次才终得以相见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是无数人为之付出辛劳和汗水并将收获丰硕成果的一年。张华的忙碌是举国上下所有奔走在扶贫路上的每一位责任人的缩影。我由衷地钦佩。
当我在乡政府门前见到一位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的男子时,他向我伸出了手,说道:“你好,我是张华。”哦,张华书记,这么年轻的书记呀!他礼貌地笑了笑,很有亲和力。张书记是“80后”,现年36岁,回族,中共党员,党龄17年,退伍军人。我暗自思忖,当过兵呀,难怪气宇不凡,有神采奕奕的感觉呢。张华来自自治区信访局,2019年初被信访局选派担任曾记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年工作期满后,因群众基础好,工作成绩突出,经组织决定让张华继续留任,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我提出想去他工作的地方看看时,张华书记驱车带我前往曾记畔村。曾记畔村位于王乐井乡北8公里处。车平稳地行驶在村村通的柏油路上,张书记自豪地说,我们曾记畔是神仙住的地方,不信你看。果然,车窗外因前两日下过雨,阴郁的天空中,此时迷迷蒙蒙地罩起了轻纱,连绵起伏的山脉笼罩在绰约的雾中,雾轻盈曼妙的身姿缥缈在空中。这美丽的晨雾在山间游动,像画家泼墨将原来的山变成一幅幅写意的丹青水墨画。群山连亘,云遮雾绕像是从天际垂下。山谷纵横,整个山畔被云雾遮得若隐若现。伸出手去,雾又像调皮的孩子和你捉迷藏,怎样也抓不住。它轻飘飘地拂着山畔、沟壑、草木、原野、房屋。这似仙境如迷宫的云雾在山头缭绕,淹没了眼前的一切,犹如“山在云中飘、人在画里游”。这薄纱似的乳白色的晨雾,使人有种飘飘然乘云而归的感觉,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我想,如果不是热爱这片土地,想必张书记不会张口就是“我们的曾记畔”吧!
别看眼前的景美,曾记畔方圆百公里全是沟沟畔畔,没有一块平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长年靠天吃饭,“贫穷落后”曾是这个村的代名词。曾记畔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是曾记畔自然村、张记沟自然村、三道井自然村、小阳沟自然村、牛记山自然村、佟记山自然村。全村占地面积4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万亩,草原面积4.3万亩,林地3.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038亩。全村总人口741户2087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570人,占总人口的27.4%。
提起曾记畔,还有位响当当的“金融支书”朱玉国,他用10年时间积极探索出“信用建设+产业基础+金融支撑”三位一体金融扶贫方式,将村互助资金从最初的2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89万元,联系银行3年共给该村群众发放产业贷款1.37亿元。通过发展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长到如今的10386元。村集体收入由2010年的0元增长到2019年的38万元。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建档立卡196户570人全部实现了脱贫销号。
张书记边开车边详细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我有些好奇地问:“今天山里这么大的雾,能见度不足50米,这四通八达又一模一样的路,你别走错了。”张书记大笑着说:“在我们曾记畔,别说是路,就是村里172户常住户的家我闭着眼睛都走不错的。”正说着,于浓雾缭绕处,这个有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曾记畔行政村到了。进入村部大院,朱玉国支书笑呵呵地迎上来,得知我来采访驻村书记张华,朱支书热情地说:“来来来,给你看看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鱼水之情。”
走进张书记的办公室,墙面上挂着的一面锦旗十分醒目,上书:“赠自治区信访局派驻曾记畔村工作队,一心为民,真帮实扶。”落款是王登存、王登全。王登存和王登全都是曾记畔村的建档立卡户,一心想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致富,因为村里没有水浇地,他们在花马池镇城西滩租赁大棚种植蔬菜。凭借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早早实现了稳定脱贫。今年春节后,由于受疫情影响,市场和各大饭店都关门歇业,两人年前辛苦种植的蔬菜无人收购。心急如焚的王登存把韭菜铲掉往棚外扔,可还有多种菜品滞销。走投无路之时,他想到了张华书记。张华得知消息后和队员申孟侃立即驱车前往城西滩了解情况,及时制止王登存的行为,当即答应为他想办法找销路。张华自小在农村长大,他知道种植蔬菜所付出的心血和不易。由于绿叶菜上市期只有短短的几天,即使联系报社和电视台的朋友帮助宣传,但短时间效果并不明显。站在棚里,张华灵机一动,随即建议两人将种植的几样蔬菜分别捆绑搭配在一起包装。张华算起了账,每袋30元钱,仅曾记畔村在县城和村里居住的群众至少也有500多户,哪怕其中100户购买,就能变现3000元。张华立即以“大灾面前有大爱”为标题,写了一封致全村群众的信,发到脱贫富民信息群里,呼吁村民帮助销售蔬菜,并编辑信息配图发至微信朋友圈。很快就有群众积极响应,仅仅一天,驻村工作队就卖出去了130余份,包扶单位自治区信访局的干部职工也预定了80份,盐池中医院预定了100多份……短短几天,累计帮助销售滞销蔬菜1万多斤,挽回经济损失1.5万多元。王登全和王登存高兴地见人就说:“张华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为表感激,他俩为工作队送上锦旗。这一切,用朱玉国支书的话说就是:“我们区上派来的驻村队就是不一样,观念新思想新理念新。”
张华书记虽然年轻,但对工作脚踏实地,天天骑自行车走访摸排,曾记畔村178户425人,家家的情况,张华清清楚楚。疫情期间,张华大年初四就匆匆告别父母妻儿,赶回来继续驻村工作。针对疫情,他提出“筑牢铜墙铁壁,严防输入扩散”的工作思路,和村干部进行地毯式排查,强化宣传,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发放消毒片,教育引导群众进行自我防控。张华还写了《致曾记畔村群众的一封信》,号召大家都要主动承担起疫情防控的责任。信息发出后,一呼百应,党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就连群众都争相要求到执勤点执勤,捐款捐物的更是络绎不绝。张华,已连续53天坚守在防控疫情的岗位上。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出色,张华被吴忠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通报表彰,还被盐池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一级战疫模范”。
疫情工作是一场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张华在疫情面前更是以身作则,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抗击疫情。他用真情融入帮扶工作,设身处地地将群众当亲人,全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锦旗旁边贴的一张图吸引了我,原来是“曾记畔村建档立卡户帮扶责任人及帮扶对象思维导图”。张华书记介绍说,这是他创新的扶贫工作方式。制作“曾记畔村建档立卡户精准扶贫思维导图”,将全村的建档立卡户、监测户、边缘户进行标记,从思维导图上一眼就能看出每一户家庭孩子上学的情况,是否是五保户、单老户或双老户,以及帮扶责任人是谁等信息。根据该图就能够精准开展帮扶工作,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掌握曾记畔村扶贫工作情况。该图还得到了县委常委的肯定,并向其他村部推广。
他的事迹打动了我,我想说:“心用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不同。”
谈到曾记畔村脱贫攻坚富民支撑的产业时,张华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他和单位的帮扶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掌握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气候特点和人文因素等,培育出三大特色养殖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滩羊养殖。盐池滩羊是国字号品牌,发展养殖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曾记畔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2020年上半年,结合当地地理特点,依托沟畔,不占用一分耕地,建设“窑洞滩羊养殖”项目,这也是张华最近一直在忙碌的事。窑洞有冬暖夏凉的优势,17孔窑洞建成后,将全部安装养殖追溯系统,实现滩羊养殖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二是种植万亩荞麦。曾记畔村历来就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而荞麦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营养价值极高,位居粮食作物之首,但传统粗放的加工模式并未给农户带来好的收益。为了进一步提升小杂粮的产品附加值,曾记畔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种植万亩荞麦。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帮助群众增收。由村集体从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争取到一笔50万元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资金,从山东省、安徽省订购先进的小杂粮加工设备,和本村返乡致富青年王登宝合作建设小杂粮基地。目前基地的加工厂已全部建成,生产设备已调试完毕。致力打造曾记畔村小杂粮品牌,帮助群众增收的同时切实提升村集体收入,实现双赢。三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产业,全力帮助群众增收。曾记畔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在外打拼的企业家回乡创业,依托地理优势打造乡村农家乐,共投入120余万元,挖13孔窑洞,打造集吃、住、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农家乐,同时代销滩羊、滩鸡、鸡蛋、苦荞等农牧产品,并为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间接带动50余户群众增收。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有利政策支持下,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动员下,曾记畔村群众发展生猪、滩鸡养殖的积极性高涨,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1500余头,滩鸡养殖达到15000余只,同比增长了60%和30%,进一步扩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链。
张书记的4户帮扶对象分别是王殿银、冒玉兰、王普治、耿生贵。佟记山自然村的王殿银说,他已经70岁了,家有四口人,老伴有精神病,儿子王登双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没有外出务工和参与产业发展的能力。滩鸡养殖具有劳动强度小、场地要求低、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在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滩鸡养殖的同时,利用村集体经济为发展能力不足的边缘户、监测户和兜底户购买滩鸡自行饲养或依托养鸡大户托养等措施,帮助这部分群体达到增收目的。王殿银家也在滩鸡托养扶持名单里,托养滩鸡加上一家的低保收入,也能够达到脱贫标准。但这样的脱贫质量不高,也没有可持续性。经过了解得知,王登双患的重度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只因其未按时吃药所以复发,必须要将王登双送到医院继续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华为此多次和王殿银商议,将王登双送往医院救治,但因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再加上王登双不太配合,未能将其送医治疗。张华依旧不厌其烦,多次到王殿银家里做思想工作,最终王殿银同意将王登双送往医院治疗。住院的4000元押金,王殿银一家只能拿出2000元,剩余2000元无力支付。张华立即答应钱的问题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想办法解决。回到村部后,张华和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沟通后,朱支书立即答应2000元钱由他先垫上,送王登双住院治病要紧。事不宜迟,张华立即驱车150余公里,到银川宁安医院接洽好住院相关工作后当即返回,次日早上6点出发护送王登双到宁安医院,跑前跑后为其办理住院前的检查及相关手续。直到中午1点才将王登双安置妥当,张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在宁安医院门口,王殿英含泪握着张华的手哽咽地说:“张书记,你为我们家的事跑前跑后,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冒玉兰今年74岁,因儿子残疾无劳动能力被纳为兜底户,母子俩在城中村租房住。国家提供政策进行危房改造,张华考虑到如果老人在城里住不下去,回村没房子住怎么办,就主动上门劝说老人享受党的好政策。起初老人不想盖,张华就耐心劝说,设身处地地替老人着想,终于改变了老人的态度。如今,老人坐在自家新房子的炕上,笑眯眯地说:“多亏了这个书记娃娃的劝说,还是自家的房子住着心里踏实。”
王普治是单人单户,属于智力残疾,由政府兜底,每年能领取养老补贴、低保补贴、残疾补贴,还有养殖补贴、种植补贴、生态补贴,以及托养滩鸡分红等政策性收入,总体生活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善。说也奇怪,平时村民谁和他说句话,他理都不理,但见了张华书记,他的脸上竟然露出了笑容。
耿生贵老人已80岁了,瘫痪在床,由老伴儿王世英照顾,虽有两儿两女,可一年之内两个儿子突发疾病相继离世。两位老人通过村集体光伏分红和政策性收入等,年收入17000多元。老人认为总体生活状况良好,嘴里直念叨着“共产党好!共产党的干部也好!”。
这一桩桩功绩、一件件好事让村民们赞不绝口,也让张华同志被王乐井乡政府委员会评为2019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张华说,聚力脱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着力营造一种正能量的浓厚氛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谁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缀足。”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携手并进,锐意进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