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艰难 更显勇毅——记盐池县大水坑镇马坊村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宗仁彬
◎ 马雪枫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设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大门。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羽翼陕北,控扼朔方”之称,足以说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这里春天暖得迟,秋天却凉得早,夏天炎热时间短,冬天寒冷时间长,气温多变,温差悬殊,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气候。天降雨雪时,雨雪多汇聚在低洼处,形成湖、池、沟、洼、塬、梁、峁、畔等。当地居民根据其地貌特征,再结合地域文化的诸多因素,形成了个性鲜明、别具特色的当地地名称谓。
宗仁彬所在的村庄位于盐池县大水坑镇马坊村红沟洼自然村。马坊,相传过去为军马营、古驿站,客商多在此地落脚,所以马坊村是以驻地地名命名的。红沟洼,以红色土沟洼地取名。村如其名,这里沟沟洼洼纵横交错。村民依西高东低山势大多将住房面东而建。脚下环绕村庄的大片土地,被村民们整理得平展展的铺在眼前,与陕西省定边县红柳沟镇上红柳沟村隔地相邻,只以一道土坝为界。站在宗仁彬家的大门口向东俯瞰风景,二里地外的土坝分界线的另一边,远远可见邻省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农村住房,我身后宗仁彬家新盖的四间大瓦房比之毫不逊色。
近年来,围绕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盐池县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和特长,紧盯民生办实事、立足发展解难题,形成全力以赴做好帮扶的工作格局。凝心聚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激发困难群众“要脱贫,要致富”的强烈愿望,使盐池县在全区9个贫困县区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盐池县大水坑镇马坊村红沟洼自然村村民宗仁彬,在我们村是第一个申请脱贫的贫困户。”马坊村村支书宗胜彬如是说。
提起宗仁彬,了解他的人第一句话就是:“以前他家的那个穷,你可能都想象不到。”
现年51岁的宗仁彬,家中兄弟姊妹14个,7男7女,他是老十四。人们都说父母会向着小的,他这个老小,本应是备受宠爱的,可父母这么多的孩子,能养活大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对于他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童年时期的宗仁彬缺吃少穿,到了上学的年纪,宗仁彬发现,别人家的娃娃穿的衣服都是新的,只有他一年四季常穿补丁摞着补丁的旧衣服。小学四年级六一儿童节时,因为要参加赛跑比赛,老师要求统一着装。一件白布衫,难为得父母团团转,最终还是邻家堂嫂给他做了一件。大概是因为第一次穿新衣服的缘故,他放学后赶回家,急忙脱下新衣,四下抻了又抻,放好后还直嫌自己叠得不够齐整。这件事宗仁彬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好在这一切都不妨碍他的聪明好学,当年他以全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升入初中。
大概是因为第一次离开家门,青少年时期的宗仁彬渐渐地知道了比较,因为穷而变得自卑敏感。同学们穿着新衣新裤,好像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好看,他再看看自己的破衣烂衫,觉得无地自容。同学们吃着白面馍馍,而他带来的几嘴锅巴早就已经嚼完。他很清楚,那是母亲每天唯一能给他留下来的一点儿吃食。他无法接受同学们投来的异样眼光,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叛逆任性地在初三下学期退学返家。他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早日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靠天吃饭的农民,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把肚子混圆就不错了,纵使他有一身的力气,提上杵子给人夯打上一天土墙,能挣上7元钱,可这样的好机会也时有时无,哪还有个来钱的门路呢!
都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渐渐地,年迈的父母连走路都要依靠拐杖了。22岁的宗仁彬在那个年代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父母显然是指望不上了,怎么办呢?好在纯朴的乡亲们认为,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不管怎样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打光棍。借!东家借张桌子,西家借个缝纫机,前院人家搬来把椅子,后面乡邻抬来个柜子,满满当当地摆了一屋子。老实本分的宗仁彬这才像模像样地娶回了个攒劲的定边女子。
婚后没几天,借来的家具摆设总是要还的,陆陆续续的,还的只剩下一床被子、一口锅是自己的了,家中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当炕上铺的毡也要还给人家时,妻子张金梅问他还有啥是借的,宗仁彬红头涨脸歉疚地说:“600元彩礼也是借的。”令他刮目相看的是,这个比他还小5岁的妻子说:“好男儿不吃分家饭,好女子不穿嫁妆衣,人穷志不穷就行。”这句贴心的话让这个七尺男儿备受鼓舞。随着女儿的出世,宗仁彬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
恰逢堂弟宗胜彬退伍返乡,在这个地方,出去当兵的那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宗胜彬率先搞起了生猪养殖,效益不错,就鼓励宗仁彬也养。宗仁彬跃跃欲试地出去转了一天,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大概是人家怕他借钱还不上,都不问他借钱要干啥就直接说没有。
眼看着人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宗仁彬情急之下,借高利贷买了一头母猪,精心喂养。这头母猪很是争气,一年就下了20多头小猪仔。年底还完高利贷后,虽然没剩下几个钱,却实实在在让宗仁彬看到了希望。第二年他又贷款买了一头母猪,两头母猪就这样让一个小家庭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2009年,村上有了互助资金,在村干部的担保下,当年宗仁彬贷款2000元,终于完全摆脱了高利贷的盘剥。可随着儿女的日渐长大,家庭开支陡然增加,宗仁彬眼看又要入不敷出了。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已是村支书的宗胜彬鼓励他不要放弃养殖,并且个人担保帮他增贷了3000元,还在银行帮他办理了用于经营性发展的20000元贷款。有了资金支持的宗仁彬这下如鱼得水,当年就获纯利13000元。万元户啊!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宗仁彬的腰杆硬了,走路都带着风。
时间到了2012年,不怕苦不言累的宗仁彬养的猪越来越多,利润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可收入颇丰的宗仁彬只知道养,不懂得预防,突如其来的猪瘟在几天时间使他的313头生猪,死的只剩下了13头。300头猪啊,头头都是真金白银,头头都是宗仁彬夫妻俩没日没夜付出的全部心血,是宗仁彬所有的家当,说没就没了。
这个敦实的汉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挣下的40多万元顷刻间没了,为了还款,他卖了皮卡车,也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宗仁彬不但赔了个底掉天,还欠下了亲友十几万元钱。
心灰意冷的宗仁彬在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党中央一声令下,全民小康的号角吹响,盐池县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盐池县工会的王贵邦是宗仁彬的帮扶责任人,他时常到宗仁彬家宣讲党的扶贫惠农政策,鼓励他走出困境。针对宗仁彬的实际困难,王贵邦帮助他制订了生产计划,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整合现有资源,帮他联系学习养殖技能,促使他走上了科学稳定的发展之路。
信心满满的宗仁彬又回来了,这个不服输的农民,真正赶上了好时候。
2014年到2015年,宗仁彬借贷互助资金8万多元,还通过互助资金捆绑从信用社贷款,累计12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建设养殖棚舍14座,其中猪舍11座,生猪存栏140头。通过政策性补助建设饲养棚3座,建100立方米青贮池。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宗仁彬,这个打不倒的汉子,不但还清了全部贷款并且还有盈余。宗仁彬又一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6年,宗仁彬脱贫啦!
借着脱贫富民政策的东风,宗仁彬还要扬帆起航。
盐池滩羊养殖一直是盐池农村的传统产业,为了推动滩羊产业做大做强,盐池县加大对滩羊产业的扶持,实行贷款贴息政策,更是对产品销售增加补贴,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的从开始养殖到最终销售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宗仁彬抓住时机又买了200只滩羊,用自己的70亩土地,再加上流转的6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玉米。每年仅种植玉米也能收入20多万元。加上玉米秸秆喂羊,这样自产自销良性循环既能减少投入还能增加收益。
2017年到2018年,宗仁彬年收入20万元。后因爱人生病,需要他照顾,只能减少生猪的养殖量,但这一点儿也没影响到他的收入。2019年,他整合资源,当年收入40多万元。
2020年初,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村民们丝毫没减少对养殖的积极性。宗仁彬目前存栏的生产母羊有370多只,仅上半年卖羊羔子就收入了21万多元。他自豪地说:“我在盐池县商贸城全款买了套130多平方米的营业房,花了117万元,装修好共花了133万元。”看着他黑红的脸膛,敦厚的身材,粗糙的双手,想起他经历的艰难岁月,一路走来的勇气和毅力,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撒在劳作了一天的宗仁彬身上,金色的霞光徐徐拉开柔软的帷幕,轻轻地将这片大地包围。
宗仁彬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这些年,我累计使用各项贴息贷款达到70万元,光这一项和高利贷比,我就省下了十几万元的利息。而这些年我享受的各类惠民政策补贴就有5万多元。我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日子,都是共产党和国家给的,只要跟着共产党走,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2016年宗仁彬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2019年,宗仁彬又获“脱贫攻坚光荣户”荣誉称号。
宗仁彬还以绝对高票当选为红沟洼自然村生产队队长兼出纳,这是乡亲们对他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不屈不挠谋发展精神的认可。宗仁彬说:“今后我将继续带动红沟洼的乡亲们一起努力,共同奔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简介】
马雪枫,宁夏盐池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朔方》《吴忠文学》《吴忠日报》《盐州文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