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短 撑起一片天——记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村民顾鑫
◎ 周永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盐池县习惯于这样自我介绍: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的组合似乎是一张撕不掉的贫困标签,曾经是盐池“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写照。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华夏大地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变,事实胜于雄辩。
8月的第一个周日,我乘车去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采访脱贫致富模范顾鑫。农民都是在追着日头赶星星,一年365天哪有节假日休息之说。不出所料,顾鑫夫妇把家里的羊侍候好后,正准备驱车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前旗去给别人剪羊毛,却被我这个不速之客挡了驾。
他的家很大,一处院落坐西面东,东南六间砖混结构的房屋建在梁坡上,分两厅五室外加风门厅。门楣上悬挂着棕色的家训牌,上书“苦以立志,勤以成才,自强不息”的醒目大字,这应该就是顾鑫发家的行为规范吧。风门厅悬挂着3个大红灯笼,把室内映得红红火火。家用电器、各类家具应有尽有,一派小康人家的气派。当我说明来意之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短短几年让我脱贫致富。”这不是官话,不是空话,更不是套话,而是一个农民的心里话。他不畏贫穷,依靠勤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17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脱贫致富模范”荣誉称号,盐池县电视台也采访过他,其事迹作为专题宣传片在盐池县民风教育基地长期播放。
以前顾鑫的家庭十分贫困,一家四口人挤在两间难挡风雨的土坯房里,遇上阴雨天,到处漏水,没法居住。生活靠着几亩贫瘠的土地和十几只羊艰难维持。为了改变贫困现状,他不停地“倒腾”,开车贩过煤,在灵武永利村开过卖羊肉的铺子,后来因为父亲病重,只好回家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养猪维持生计。当时刚赶上猪肉跌价,赔得一塌糊涂,因此村民送他一个绰号——“顾乱倒”。更为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他的妻子因车祸致腰间盘损伤,只能干一些较轻的体力活,生活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人肩上。农忙时他早出晚归,农闲时就近打零工,即使这样也只能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妻子的医疗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常让他发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贫穷固然与外界的客观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动力。凭着一股子韧劲,人穷志不短,顾鑫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把日子过在人前。他父亲曾经当过瓦工,给别人建了半辈子房,后来因为顾鑫爷爷生病,为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只能放弃了建筑业,始终未能改变全家人挤在两间土窝棚里过窝囊日子的现状。父亲说:“改革开放多年了,还过这样穷酸的日子,别人看不起的。”于是顾鑫发誓,一定要建几间像模像样的住宅,一则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二则也为儿女们树起做人的榜样。2013年,顾鑫手中仅有800元钱,他就下狠心建起了六间新房,但也欠下了10万元的外债。我不解地问:“既然没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量力而行,少盖几间房呢?”顾鑫说:“建房是相当麻烦的事,一间是动土,两间也是动土,不如一次性到位。借下债就会促使我去奋斗,可以逐年还清。”多么有志气有远见的人哪。
2014年顾鑫被评为建档立卡户,他开始反思多年“倒腾”的教训。生意场上水深莫测,只有依靠勤劳才能致富,于是他当年贷款10万元购买了三十几只羊,种了二十几亩优质牧草。为了取得养殖效益最大化,他积极参加各类养殖技术培训,认真学习钻研养殖技术,进行科学养殖,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忙完地里的农活忙家务,忙完家务又忙着给羊饮水、添饲草料。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拖着有病的身体抢着干一些她难以承受的体力活。那段时间他人熬瘦了,脸变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顾鑫的付出得到了回报。2016年底,他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实现了脱贫。他见人就说:“多亏有了党的富民政策,不然我不会有今天。”
顾鑫致富不忘众乡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把学到的养殖技术和自己总结出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周边养殖户,并且帮助他们拓宽肉羊销售渠道。乡亲们都夸他是一个热心肠。每当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誉,顾鑫总是微笑地说:“在我最困难时乡亲们帮助了我,现在我的日子好过了,我也要帮他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顾鑫扩大了养殖规模,舍饲滩羊600多只,建设养殖暖棚10座,成为村里的冒尖户,按理说应该满足了,可上进心极强的顾鑫夫妇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他们又操持了一份“第二职业”,每年不辞辛苦地到周边地区包揽剪羊毛生意。剪一只羔羊可挣7元钱,剪一只大羊10元钱,这样夫妇俩每天可以剪40余只羊,额外又增加三四百元的收入。我说:“你们两口子真能吃苦,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你们都干,这样的活你们干了几年了?”“已经干了四五年了。每年从二三月份剪山羊毛,一直延续到六七八月份剪绵羊毛,能干半年。剪羊毛业务范围在逐年扩大,向南延伸到红寺堡,向北至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东到陕西定边,西跨灵武。每天起早把自家羊的草料喂好,老母亲在家看门,我们两口子就开车出发了。下午四五点回来,再给羊饮水,加工第二天的草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夫妇把这种苦差事说得那么轻松,真正体现了他们家“以苦立志”的家训。我突然想到:这剪羊毛除了吃苦,还得担风险,每年面对别人家的羊,假如遇上有布氏杆菌病或炭疽病的羊,自己手指碰伤时会被病菌感染的,便向他询问。他说:“这我们懂得,尽量不会把羊体或者自己手指剪伤,这就杜绝了感染的机会;而且我们夫妇每年都到县医院体检一次,做到有备无患。”真不愧是一位羊专家。现在像他们这样吃苦的人不多了,精神可敬,如果家家都能像这样吃苦耐劳,“建档立卡”的词汇早该进入博物馆了,农村的小康生活应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如今顾鑫家庭年均纯收入在20万元上下,他不但不再为吃穿生计犯愁,而且为了生产需要,还添置了一辆农用车、一辆皮卡车,在县城里为儿子买了110平方米的楼房。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就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顾鑫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不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现在出外打工的人都回来发展养殖业,全村滩羊存栏量已经扩大到1万多只。他毫不保留地把羊只育肥、卫生防疫、棚圈消毒技术传授给村民,谁家的羊生病都去找他给治疗,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兽医”“羊专家”。
百闻不如一见,我要亲自观察顾鑫的饲养场。饲养场就建在住所旁边,规模还真不小。圈棚上悬挂着“盐池县滩羊发展协会顾鑫家庭农牧场”的牌匾。他说:“这牌匾不是家家都能挂的,全村40多家养殖户,只有我家有此商标。因为我家的养殖规模最大,卫生、检疫等都达标,是通过盐池县农牧局、工商局等单位认证许可的。”“每只羊的耳朵上都带着钢镚儿大小的标志,代表什么?”我不解地追问。他补充道:“它与人的身份证一样,羊一出生就有,是标准的盐池滩羊的商品认证标记。一羊一证,绝不重复。若没有这种标记,送到盐池县屠宰场人家是不接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盐池滩羊品牌的纯洁性。”这滩羊养殖场的学问真不少呢。
通过顾鑫的解释,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宁夏盐池县属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经107°,北纬37°,晴天多,降雨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可达20℃。更为难得的是,这里具有漠境—草原碱化土和底层盐渍化的土壤环境,使得地表植被得以存活繁茂,例如沙蒿、甘草、苦豆子等,这些碱性草饲具有中和羊肉膻味的葵酸成分。这种独特的盐渍土壤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阿巴斯、塔拉沟等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地区和以盐池为中心的毗邻各县是该类土壤分布的最大面积区。盐池羊肉比其他地区的羊肉好吃、不膻,是因为盐池滩羊吃的草是偏碱性的,酸碱中和,降低了羊肉的酸度,肉的膻味就大大降低了,而且肉质细嫩多汁。
可以说,盐池滩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是羊肉中的极品。盐池滩羊所产二毛裘皮洁白、轻便,是裘皮中的上品,宁夏的“五宝”之一,盐池“三宝”之首。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顾鑫信心满满地说:“盐池滩羊养殖系统已经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盐池滩羊产业由卖羊肉步入到卖文化的新阶段,为我们养羊人家鼓足了信心。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依靠科技实行倒茬育肥养殖。”
除了纯种滩羊之外,顾鑫养殖场还有100多只白山羊,分别养在另外两个圈棚里。他说:“这白山羊的羊绒值钱,算来每只羊每年收入要比滩羊多100多元。”我想,在他的家庭滩羊养殖场里养殖山羊,不算违规。其一,绵羊山羊虽然都属羊科,但不能杂交,并不会影响滩羊的品质。其二,聪明的顾鑫搞养殖学会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五百只是饲养,六百只也是饲养,何不多饲养,追求利益最大化呢。其三,这些山羊与绵羊生存在同一自然环境中,肉质更鲜嫩,深受本地人喜爱,何况养这些山羊只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就办了,何乐而不为呢?
采访到最后,顾鑫夫妇表态:“现在老母亲还能给我们看门,‘家有老,就是宝’,这是最大的福分。如果我们再不加油干,就对不起党的好政策,对不起老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子孙后代。一句话:对不住我们的传统家风、家训。我们要为两个儿子树立起好榜样。农村人攀儿女亲家,最看重的是家风。为人不怕穷,最怕坏门风。”多么善良朴实的一对中年夫妇啊!
这就是淳朴的高沙窝人,代表了所有脱贫致富村民最传统的良心。
此时2000多年前的苏武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只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