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姐的幸福生活
或许是天赋,抑或是她深知抉择的艰难,徐海侠对发型的研究是有深度的。脸型、肤色、年龄,哪种职业配哪种发型,她会首先和顾客详细沟通,提出自己的见解,征询顾客的意见,往往还没开始理发,已经让顾客的心情愉悦了。干干净净的护衣缓慢展开,披在客人身上,还要在脖子上围一圈卷纸,防止细小的头发钻进脖子里面。她依旧背靠着椅子,吃力但又自信地用着她的工具,或剪,或推,或梳,准确地做出造型。学徒小凤递来一把梳子,她费劲但又熟练地按住需要剪的部位,在突出头发的地方用理发器一滑,一撮头发落下。小凤又拿出一把银白色的剪刀递给她,用同样的办法,她把那些细小的地方剪掉,拿出一块沾满爽身粉的小刷子来回地在客人脖子后面刷上几下。她的嘴角憋着劲,脸涨得通红,剩下的事情都是几个姑娘完成的。
客人下来,躺在一个椅子上,姑娘们倒水,涂上洗发液,将剪过的头发洗干净,最后客人又坐回座位,徐海侠用吹风机呼呼在客人头上过一遍。这时,她微笑着,手背擦拭着干裂的嘴唇上的头发。
徐海侠做生意很有诚信,有个叫老七的顾客经常在家洗完头没吹干就匆匆出门,外面有点冷,他就顺路走进徐海侠的店里,让她帮忙吹干。那时他们还不认识,他一进门就给她讲清楚只吹不洗,付5元钱,可徐海侠只收3元钱。看她长时间靠着椅子站着,老七这才知道原来她是个残疾人。老七当时在红寺堡镇上帮姐姐卖西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腿脚方便,他同情徐海侠,就把她找零的2元钱塞还给她。徐海侠拒绝道:“就吹一下,收3块就够了!”老七比徐海侠小8岁,看着真诚善良的她,说啥也要将她娶回家。
老七带着前妻留下来的儿子和徐海侠组建了一个三口之家。次年,徐海侠还给老七生了一个健健康康的大胖小子,老七高兴得合不拢嘴,家里家外地操持着,勤快得很。
一次特殊机缘,老七执意要把红寺堡的压砂瓜拉到固原、海原等地去卖,除去成本还要倒贴一部分钱。支持还是阻拦?老七热情那么高,徐海侠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市场一旦打开,销量也好呢,做生意眼光要长远,徐海侠是这样想的。哪承想老七在海原县城附近发生了车祸,撞死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家属开口就要30万元,徐海侠说尽好话对方都不肯让步。找银行贷款,四处借钱,安抚家属,徐海侠忙得废寝忘食,马不停蹄。那年正是8月酷暑,骄阳似火,儿子又在此时突发心脏病,送往西安做手术,徐海侠的嘴唇急起了一层血痂,说话喝水都感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