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审

阳光评审

马彩霞参加工作近三十年,始终扎根在基层,一直干着最为复杂难办的民政、扶贫工作。民政工作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工作中也最能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里,感受他们的冷暖。马彩霞的父亲和姑妈都是老党员,父亲还是她的入党介绍人。从马彩霞工作那天起,父亲和姑妈就经常嘱咐她要热爱工作,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对得起自己的那份薪水,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不要让老百姓戳脊梁骨。亲人的叮嘱镌刻进了她的心里,几十年间时刻激励、警醒着她,她也一直不曾忘记,不敢懈怠。

工作中,马彩霞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访群众。有城乡低保户、复员军人,有五保老人、孤儿、残疾人,还有遭受自然灾害和各种变故的困难群众,形形色色,困难情况不一而足。这些人中,有她熟悉的乡邻,有她的亲戚,还有各级领导特意叮嘱过的“关系户”。因此,有些人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有些人的“困难”是掺了水分的。怎样处理他们的问题考验着马彩霞,也磨砺着她的意志。

2003年,上桥镇的老百姓都转成了城市户口,国家也相应落实了城市低保政策。一时间,许多人找政府申请低保。每天还没到上班时间,马彩霞的办公室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符合与不符合条件的,都跑来要低保。后来各村统计上报申请户数,一下报上来四五百户。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马彩霞犯难了,镇上领导也犯难了。我们上桥镇真有这么多的困难群众吗?马彩霞决定和另外一名同事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核实。在入户的过程中,马彩霞挨家逐户跑遍了上桥镇所有申请低保的家庭,实实在在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她,最不忍目睹老百姓的艰难困苦,群众的困难深深牵动着她的心。她发现,有些人并没有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困难,他们看准的完全是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当时还没有有效的制度来规范这项工作,马彩霞就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阳光评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

刚开始,试点定在了涝河桥村。马彩霞分别召集了村民代表、村监会、村“两委”和各级人大代表作为评委,让申请低保的群众登台陈述各自的困难情况,然后由评委会进行无记名投票,确定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一切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公开进行的,没有一点掩饰和暗箱操作。结果出来后,没有评上的也都心服口服,没有闹事和上访的情况发生,可以说试点搞得很成功。评审时镇领导都来了,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他们所期望的,活动得到镇领导的充分肯定。紧接着,评审又在花寺村进行,同样取得了成功。就这样,“阳光评审”由一个村试点,进而逐步推广到全镇的8个村,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一项较为棘手的工作,就这样被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创新性举措,既客观地评出了真正需要关照的困难家庭,也有效规避了方方面面的人情关系,同时还能保证干部的清白,维护了政府形象。

马彩霞带头的“阳光评审”实践,很快在利通区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也引起了自治区纪委的关注。自治区纪委领导看了上桥镇的做法,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阳光评审”真正把党和政府爱的阳光洒到了困难群众的身上。

“阳光评审”像一把钥匙,有效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中华村申请廉租住房时,有35户家庭申报,而房屋是有限的,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的家庭,村委会感到很为难。马彩霞作为负责领导,把这项棘手的工作揽了过来,还是放在评审会上解决。召开评审会那天,在纪委的监督下,所有申请的家庭都来人了,有坐出租车来的,有西装革履开车来的,还有身有残疾的村里有名的困难户,等等。中华村村委会异常热闹。会场上,听着困难户的陈述,下面不少人坐不住了,纷纷离开会场。“人家都是确确实实的困难户,我们开着车来和他们争,脸上挂不住啊!”这种氛围,逼着他们自动放弃了。最终,在评审会上评审通过了4户,而且没有人提出异议。一件看似很难办的事情,通过“阳光评审”迎刃而解。

类似这样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工作中马彩霞遇到过许多。有领导给她打招呼的,有亲戚找她说情的,还有给她送礼的,她都不为所动,都给顶了回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在她看来,处理这类关乎民生的事情,绝对不能凭着个人感情和意气用事。工作中人为的错误,必然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必然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从事民政工作近三十年,既然组织信任我,把这样的工作交给我,我就要对组织负责,牢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切切实实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亲民之义和为民之举落到实处。这些年,为老百姓解决了多少问题我也记不清楚。我进过许许多多老百姓家中,从来没有吃过他们的一顿饭,也没有喝过他们的一瓶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腰杆都是挺直的,我不怕别人戳我的脊梁骨。”马彩霞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