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脚下养牛人——记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荣振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徐荣振

罗山脚下养牛人——记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荣振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徐荣振

◎ 锁桂英

七月,美丽的罗山脚下,公路平坦。车子驶过韦州镇,一路向北。在旧庄村,临近公路边的是一小片茂盛的小树林,接连着的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形成一块块大大的田方格子。齐头高的玉米,疯狂地生长着。美丽的牵牛花开在田埂上,引来不少蝴蝶、蜜蜂。远山、朝阳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景画。此情此景,让人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但我们不能过于逗留,因为那位大名鼎鼎的养牛人徐荣振,听说只有今天半天的闲暇,我们可不能误了事。

沿着203省道行驶十多分钟后,就来到了徐荣振家中。“哞——哞——哞——”只见满目的翠绿,此起彼伏的牛叫声,似乎是欢迎我们的“迎宾曲”。老远就看见整齐的牛棚和工人宿舍,满院的花香扑鼻,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好温馨的田园生活啊!徐荣振热情地迎上来,请我们到办公室落座。宽敞的办公室里,一面“荣誉墙”迎面而来,足有三十来张各级各类的荣誉证书和奖杯:2007年同心县“十大养牛户”,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同心县肉牛养殖示范户,2011年被同心县委、政府评为县优秀人才,2019年被评为同心县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并当选为同心县畜牧业协会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眼前的这位瘦高个子,还没等我们开口便开始侃侃而谈,感觉一提起养牛这事,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1995年高考结束后,徐荣振没能如愿以偿考进自己钟爱的大学。看着那么多的同学欣喜地步入大学殿堂,他失落极了。推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该怎么办?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种地?家里只有十来亩旱地,雨水好些还能收成一点,遇到干旱年,连籽种都难收回。外出打工吧,到哪里去打工?况且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说走就走,还得供弟弟妹妹们继续上学读书。思来想去,在父亲的建议下,徐荣振决定利用种地之余买两头牛犊回家饲养。

平日里,徐荣振除了种几亩薄地之外,就精心照料它的两头黄牛犊。砍草、拌料、饮水,像亲密的朋友一样细心照顾着,甚至有人给了他“牛郎”的称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荣振的精心照料下,牛犊一天天长大、长壮。第二年春天,他的两头牛出栏了,不仅卖回了本钱,还多赚了两百多块钱,这在25年前还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徐荣振从养牛的行当中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高兴得合不拢嘴。

自打赚到钱的那个夜晚,徐荣振就开始盘算今后的日子了。他已经从养牛这行里摸出了一些门道。就拿买牛来说吧,可以说存在大学问哩,里面的水有多深,不亲自体验总结,根本不懂。首先要学会分辨牛的品种质量的好坏,其次要能估出牛的体重及价格,最后还要能挑选出健康牛和非健康牛。这三方面若做不好,轻则一头牛多花百十元的冤枉钱,重则牛买回来不长肉不上膘,甚至还会死亡。俗话说:“家有千万,长毛的不算。”这大牲口要是损失,一夜之间就能让一个普通百姓倾家荡产。话说回来,不少人感觉牛抗病能力强、好饲养,不用掌握相关技术也可以养。其实不然,养牛虽然不存在过于困难的技术,但是一些基本知识还是要掌握的,例如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疾病预防以及繁殖繁育等。如果连最基本的怎么配料、一天喂多少、怎么喂之类的基本知识都不知道,谈何把牛养好?养牛赚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再说了,养牛毕竟是个下苦的营生,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收集草料进行加工、拌料喂料、清扫粪污、圈舍消毒等,可以说一天到晚几乎没有歇着的时间。牛舍里面的气味并不好闻,必须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如果一进牛舍就害怕牛粪把鞋子弄脏,这样是养不好牛的。

养牛的道路不仅辛苦,也伴随着困难和波折。徐荣振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要起来喂料,在饲养的过程中,还要仔细观察每一头牛,一旦发现哪头牛有不对劲的地方,就要采取措施及时治疗。有一天早晨,他起来喂牛的时候,发现平时食量最大的那头大黄牛突然不吃草料了。无论怎么诱惑,牛都一副厌食的样子,没精打采的,还流出泡沫状的鼻涕。他摸了摸牛的脖颈,又摸了摸自己,是牛发烧,还是自己冒冷汗,他不能确定。这可把他急坏了,还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徐荣振虽然有一些养殖经验,却没有专业的畜牧知识。情急之中他顾不上给家人详细说明情况,就开着皮卡车往县城方向去了。他来到畜牧局,给技术人员简单说了下情况,就带着技术人员小刘回来给牛做检查。在小刘的帮助下,确诊牛是感染了巴氏杆菌。“啥叫巴氏杆菌?”他急切地打破砂锅问到底。“巴氏杆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管理不良时,比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都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就乘虚侵入动物体内,经淋巴液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感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有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的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小刘耐心地讲解着,徐荣振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因为小刘处理得及时,这才避免了一些损失。

经此一事,徐荣振深深地认识到,养牛必须实行科学饲养,实行标准化养殖。为了掌握科学养殖技术,他积极参加县就业局、县扶贫办以及县畜牧局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订阅了《农村报》《中国畜牧兽医》等报纸杂志,购买了大量科学养牛书籍,悉心钻研,并且经常请技术人员到牛场为他指导。

由于存栏牛越来越多,徐荣振发现处理牛粪是个问题,这么多牛粪放哪儿都是个大麻烦。

徐荣振起初想得很简单,牛粪可以拿去肥田,可没人要啊!牛粪又重又湿,村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来拉。结果牛粪越积越多,雨天四处横流,晴天臭气熏天,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没办法,他只有出钱请人把牛粪拉走,付了钱还要谢谢来拉牛粪的人。

有一天,有人找到徐荣振的牛场,对他说:“你牛场的牛粪卖给我,我给你300元一车。”徐荣振当时高兴极了,别说300元一车卖,就是不付钱,只要有人拉他就很开心了。来人是一个做有机肥的老板,拉走了徐荣振牛场的三车牛粪,付给了徐荣振900元。

徐荣振做梦都没想到这个让他头疼不已的牛粪居然卖了900元。拿着卖牛粪的900元钱,他高兴得不知该怎么样才好。以前再怎么赚钱,徐荣振也没有这么开心过,这900元钱简直让他乐翻了天。拉粪的老板还约定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拉一次牛粪。他怎么也没想到,牛场的牛粪能变成“金元宝”,每年将给他创造近万元的财富。

徐荣振滔滔不绝地讲着。通过几年的养牛实践,他大概摸清了其中的门道。1998年秋季,他大胆地买回了20头育肥牛犊。育肥牛相对于繁殖牛而言,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所以他在养牛初期选择进行单纯育肥。随着每年效益翻倍,徐荣振牛圈里的牛也从2头变4头,4头变8头,直到2000年之后,他已经有四五十头牛的产业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了。

扩建牛棚迫在眉睫。提起这个问题,徐荣振自豪地瞧瞧妻子,说:“多亏了我的贤内助,当时资金周转不开,是她变卖了结婚时的首饰,甚至跑到娘家东拼西凑为我筹款。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啊,我真得好好谢谢她。”朴实的徐荣振夫妇谱写了现实版“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令人羡慕。

随着养牛数量的增加,饲料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从1998年开始,徐荣振自己尝试加工黄贮,将已经晒干的玉米秸秆、稻草、麦柴粉碎,加水,边装填边压实,尤其要装匀,压得越实越好,不留一点儿空隙,最大限度地排出空气,使原料处于缺氧状态,然后封闭或者覆盖,以防雨水流入引起贮料腐烂。黄贮不受秸秆含水率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是非常有推广价值的饲料贮存技术。2006年前后,徐荣振又开始尝试制作青贮。一开始,大家认为青贮投资大,资金回报率低,都劝他别再瞎折腾。可是经过考察和反复实践,他反而觉得青贮效果要比黄贮好很多。青贮是将收割的鲜秸秆粉碎后直接窖贮、装袋或打捆包裹贮藏的一种技术。青贮料经压实密封,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自身所含有的微生物乳酸菌厌氧发酵,产生乳酸,使贮料内部的pH值降到4.5左右。此时,大部分微生物都会停止繁殖,最后乳酸菌也被自身产生的乳酸所控制而停止生长,从而达到青贮的目的。由于青贮要求秸秆含水率在60%-70%之间,含水率过低时便不能作业,因此受到时间的限制。徐荣振说,据中国农科院专家测算,5.6公斤青贮玉米秸秆的能量相当于1公斤玉米的能量。虽然干秸秆的能量很小,但经过加工后营养价值显著提高。自打试着做青贮以来,牛粪再也没卖给别人,直接拉到地里当肥料,效果相当不错。直到2013年,徐荣振开始批量加工青贮,规模不断增加。他说,南方用酒糟、木渣以及工业下脚料等做饲料,养殖育肥牛不成问题,但在韦州养牛,方圆百里没有比青贮更好的饲料了。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定要带动周围老百姓共同发家致富。”徐荣振说。2009年7月,荣振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凭借自己丰富的养牛经验,合作社逐年扩大规模,徐荣振探索出一条肉牛养殖扩量增效的“一托X”模式,解决了近年来养基础母牛成本增加、效益低下的瓶颈,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效益显著提高的肉牛养殖之路,示范引导和带动了一批规模养殖户。此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带动周边乡镇农户致富,得到了自治区农牧厅的认可,并在全区大范围推广应用。

合作社采取集中采购、分户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4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抵押物给同心县惠民担保公司,为贫困户在中国建设银行同心支行申请到金融扶贫贷款。这笔贷款由合作社使用,合作社给每户分红。如果每年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固定发放收益4000元的话,那么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为其提供统一的饲草料、防疫和销售服务。对于没有养殖能力的社会保障兜底户,可将收益的4000元二次分配,每月可向每户兜底户分配收益425元,每户兜底户年收入可达5100元,通过产业带动增加建档立卡未脱贫户收入,增加扶贫造血功能……

徐荣振边扒拉着计算机边自顾自地向我们叙述着,我一脸茫然,半信半疑。

2018年6月25日,同心县荣振生态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成立。联合体内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大经营主体通过制定章程、签订合同和协议等方式确定各方的责任和利益。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的深加工,最终将产品推向市场,统一制订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价格向家庭农场,也就是那些养殖大户提供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到中间纽带作用,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龙头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并获得高于市场价格的收益。“三大主体”分工明确,构成了联合体经营模式。这位地地道道的养牛人有如此高瞻远瞩的想法与做法,使我不禁拍手叫绝!

一阵电话声打断了徐荣振的讲解。“喂,书记到了?好的,好的,我马上就到!”挂断电话,他说了声:“你们先坐,你们先坐。”戴了顶帽子便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徐荣振的妻子,这位貌美如花的女子端来两盘瓜招待我们。“牛场里的一部分牛棚占用了原来河道的位置,今天县上领导来视察了,要求我们整改,可能要拆掉边上的牛棚,比较麻烦啊……”徐荣振妻子说。哦,怪不得他着急地走了,看来又摊上事儿了,我们只能吃瓜等候。

大约四十分钟后,徐荣振打电话告知儿子,让他陪我们去周边一些养殖户家中走走,实地看看他们的生活,说他可能一时半会儿忙不完。

小徐总带我们来到旧庄魏淑芬家。她是徐荣振的亲戚,42岁,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儿子、女儿都已经上了中学。她说,丈夫刚去世那几年,孩子小,她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在徐荣振的带动下她开始养牛。她说:“其实养牛一点儿也不难,草料都是徐总负责运来,我们只负责喂牛。牛病了,合作社牵去给治病,治好了又拉回来。现在圈里的这四头牛,一茬少说也能挣个4000多元。”我赶忙问:“这是三头啊?”“一头牛病了,在他们那儿治病呢,还没好,病好了就回来了。”她接着说:“我还可以出去摘枸杞打零工,房子也是去年新盖的……”魏淑芬说着,脸上涌出喜悦的浪花。

在旧庄的田野里,映入眼帘的不是黄色就是绿色。黄色是广阔的麦田。麦田换上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丰满的穗,可爱极了。那绿色是大片的玉米地和菜园里的蔬菜,有卷心菜、萝卜、土豆、油菜……被柳树环抱的农家小院更让人如痴如醉。正午的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几只燕子在空中掠过,公鸡们四处啼叫,雄赳赳气昂昂地挺着长脖子;母鸡们不是和鸡崽们觅食,就是咯咯咯地生蛋。到了主人撒小米时,不管是鸡还是鸭,都不顾一切地冲到前面去抢食,连米盆早已被打翻也不知道。

马进治的庭院虽然简单,但却收拾得十分干净。正对着大门的牛棚里,10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正静静地咀嚼着草料。每头肉牛论斤估算的话,至少都在2万元以上。这位敦实憨厚的回族汉子,虽说个子不高,但手脚勤快。他是2007年从马高庄乡搬迁到此的,当时由于连年干旱,靠天吃饭的他几乎不能度日,才被迫从旧庄搬迁来。刚搬来的时候只带了妻子和两个儿子,毫不夸张地说,家徒四壁。他说:“那时候真是穷,常年见不到水果。记得有一次,别人家娃吃过的苹果芯扔到路上,我的小儿子趁没人注意捡起来就啃……”说到这儿,这个憨实的汉子哽咽了。自从2009年有幸结交徐荣振以来,徐老板劝他养牛,并不断帮助他、引导他。现如今,他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收入近20万元,成了专业养牛户。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刚刚参加了中考,一家人日子过得温馨和谐。

马进治说:“这一切变化都归功于徐老板,他和我非亲非故,却像亲兄弟一样帮我,真的是非常感谢他。现在养牛不像以前那么费事了,以前要自己想办法找草料,现在草料补给和牛的出售,都由徐老板托管。徐老板非常细心,下午五点要喂牛,如果草料不足,他总在四点之前就能补来。倘若牛需要打针,都是徐老板派人上门服务,非常到位。养牛要比打工强很多,不但轻松风险小,还能照顾到家,操作起来也方便简单。有时候我们不在家,娃们都可以喂牛。去年小儿子得了急症,一下子花了二十几万,如果不是徐老板,唉——如果不是儿子得病,今年就能买一辆车了。”这个自称为离乡人的汉子说到激动处,竟站了起来。他说:“明年如果情况好些,我就专门上山养牛……”这可真谓是“罗山脚下养牛人,回汉团结一家亲”啊!

晚风吹拂,最迷人的不再只是花草、庄稼。苍穹那无尽的宽广,湛蓝的色泽,白皙的光亮,使树上的嫩叶看上去宛如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脸。在金色的琴弦下,演奏着他们的生日宴会。一座古韵依旧的老城映入眼帘,青山绿树,美不胜收,苏学贵老两口的养牛场掩映其间。我们乘坐着小徐总的卡车朝山脚下的牛场飞奔过去。

一进门,眼尖的小徐总就发现苏学贵牛场里储存的青贮不多了。“呀,草料不多了,咋不打个电话说一声啊?”“我不管,你看着办吧。”他俩像爷孙般互相“推诿”着,小徐总边笑边掏出手机联系草料的事。年过五旬的苏学贵曾经挖过甘草,打过机井,也种过几亩旱地,由于供养四个孩子上学,实在入不敷出,看到徐荣振养牛收入可观,才开始跟着徐荣振一起养牛,现在已经成了养牛专业户。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苏学贵索性于2016年搬到罗山脚下,专门购置了几十亩土地,盖起了彩钢房,建起了6座牛棚,现存栏200多头牛,周转资金500多万元。他说,十几年前看到徐总开着皮卡车拉牛的时候,他非常羡慕,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开上这样的车。徐总曾风趣地说:“不着急,你的车在圈里呢。”现在想想,徐总说的是大实话。

苏学贵介绍道:“2018年成立的联合体,绝不是空摆设,是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事的。除了帮助养牛户贷款做担保之外,还应急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养牛会有什么突发事件?我一脸蒙。

从田老庄搬来的小白,一家养了9头牛。小白家本来就困难,他的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孩子又患有罕见的血液病,为了看病已经花去不少钱,外债累累,养牛是这家人唯一的出路。谁知道去年夏天,有一天晚上天下大雨,牛棚里一根旧电线突然断掉,落到地上,即将出栏的9头牛一夜之间都被电打死了。这一下就损失了二十几万元,怎么办呢?徐总闻讯从深圳连夜赶回来,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他发动联合体和养牛的乡亲们给小白家捐款。他要求联合体内的二十几户养牛户每人至少捐2000元,自己则带头捐了6000元,总共募捐到5万多块钱,通过当地政府交到小白手里。当小白颤抖着双手接过这些钱,满含热泪地连声道谢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给小白的鼓励,也是对徐总的称赞!

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在罗山脚下,在美丽的旧庄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声,亦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如此宁静的村落里,在这些朴实的养牛人身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个这样温馨的场景,这样感人的故事。他们正手挽手,朝着共同富裕的路上共同前进。

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暮霭缭绕。一群家畜混合着鸣声吠声和啼声,像音乐合奏一般,向家里走去。各家灯火微微闪烁,忽明忽暗,烘托出美丽而又宁静的夜。旧庄村的人们都沉浸在这恬静的氛围中,美丽的黄昏在恰当的时候转变成了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