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记情商高——记同心县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
◎ 锁桂英
几次要见他一面,他都说忙,一推再推。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办公室的小杨,小杨在微信里告诉我说:“真的,真忙。”然后发来关于他一天的工作安排,说:“不信你看吧。”
07:30—08:00 早餐
08:00—08:30 理论学习(收看收听时政新闻)
08:30—08:35 干部职工早操
08:35—08:45 召开晨会,现场安排今日重点工作
08:45—10:00 接待群众
10:00—12:00 走访贫困户
12:00—14:30 午餐午休
14:30—15:30 批阅文件,安排工作
15:30—16:30 接待群众
16:30—18:30 下乡调研,谋划产业,指导工作
18:30—19:00 晚餐
19:00—20:00 批阅文件,安排工作
20:00—21:00 班子成员工作碰头会
21:00—22:30 理论学习
22:30—24:00 梳理总结当日工作,思考谋划次日工作
啊,安排这么满!不行,为了见他一面,我还是厚着脸皮,早早地等候在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整洁、干净,文件、报纸摆放有序。墙上宣传图里的“新三字经”吸引我凑上前去——“婚喜事,莫虚荣。生态美,惠民生。正民风,助脱贫。”正当我一字一句琢磨时,一位结实黧黑的汉子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个头足有一米八。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刚开完会,刚开完会。呵呵,见我干吗呢,我其实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优秀。”他的话语中带着谦虚和低调做事的风格。随手从办公桌上抽取两片纸巾,他擦去额角和脖颈处的汗液,然后洗手,倒水。
他,就是同心县下马关镇书记董占平。简介中这样写着:董占平,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74年5月,1995年7月参加工作。仅此而已,关于头衔和嘉奖并没有赘述。
46岁的董占平显得成熟且有担当,有一种“说一不二”的雷厉风行,自2010年调入下马关镇,一干就是十年。他一上任就先了解下马关镇的基本情况:下马关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部边缘,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南湫乡接壤,毗邻3县9个乡镇,共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余人。下马关镇是同心县生态移民的主迁入区,迁入移民村7个,移民群众8000多户3万余人。董书记风趣地说:“一个家庭,三四口人,新娶个媳妇儿都有矛盾,都闹不合,何况这么多人一下子在一块儿相处,既要和睦团结,又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动动脑子真是不行啊。”
董书记这家常式的叙述瞬间让我们之间没了距离,我想,他肯定是经常这样和老百姓沟通的。坐在二楼的办公室里,听他侃侃而谈,一步步走进一个乡镇书记的工作情形之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望窗外,天空真美,红的如火一般的太阳升起了,害羞地拿着雪白的云朵遮住了羞红的脸庞。厚厚的白云层层叠叠,一团团簇拥在一起,看起来软软的,就如诱人的棉花糖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太阳愈升愈高,散发着万道金色光芒,群鸟飞过天际,在天空中留下了美丽的弧线。湛蓝得如水一般的天空映衬着红彤彤的太阳与雪白的云朵。清晨的镇政府大院沐浴在阳光之中,整洁又敞亮。
出生农村的董占平,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想服务好人民群众,除了对政策了如指掌之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又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些都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很高。因此,做一名学习型干部就成了他的不懈追求。在工作中,董占平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担任下马关镇党委书记以来,他觉得责任更大了。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他认为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每周都会按时组织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着力打造镇上的图书室,供干部借阅学习,及时充电。除此之外,他还给“三支一扶”、事业编实习生及非正式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复习环境。
为了落实高质量的脱贫,切切实实为百姓寻找致富的路子,数不清多少次董占平进入老百姓家中,盘腿坐在炕沿上倾听他们的声音。他觉得仅靠劳务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当地的产业培育。通过多次调研与反复论证,按照“政府引导,村‘两委’为主体,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他探索出了“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实现规模化,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同时,为了实现养殖标准化,他推动在三山井村建成黑毛驴繁育基地,新建田园村和新园村养殖基地、西沟村养殖园区,以托管代养、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采取“1+7+n”的模式,即在第一座扶贫车间——南关村亿金服装厂的基础上,在7个移民村建了7座扶贫车间,带动移民群众就地进厂务工增收。n就是其他的老村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建设扶贫车间,比如目前在窖坑子、下垣就有2个扶贫车间。这一模式使5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能从事服装加工、纺纱、家具制作等工作,年人均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规模化的种植,使当地妇女能够充分利用暑季务工时间增加收入。4—6月份采摘芦笋,6—9月份采摘枸杞,9—10月下旬采摘西葫芦。这样近半年的采摘模式,我们大概算了一下,3个劳力在家门口就可以稳稳当当收入3万元,何乐而不为呢?
暑夏,行走在下马关平原上,视觉上最为舒服的莫过于那么多在田间采摘的花花绿绿的“头巾”,而听觉上的享受则是那些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和鸡鸣虫叫,这种艳俗的色彩以及拙朴的音响与这大片的枸杞、芦笋以及缓缓前行的牛群最为亲和。心里甚欢,脚下生风,仿佛贫穷的日子渐行渐远了。
董占平不仅是个实干家,也是个走创新致富路的领军人物。他带头发展起“无中生有”式的致富产业,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不想跟风跑,市场销路不畅、产品价格不稳的都不是好产业!”2015年,董占平率领几名乡镇干部到陕西考察黄花菜产业时,心细的他竟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陕西渭南大荔县的芦笋亩产效益是黄花菜的1倍。他突发奇想,在下马关种植芦笋会怎么样呢?
很快,他请来自治区的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结果令人惊喜。下马关镇将是国内种植芦笋的最佳产区!芦笋喜欢黏质沙土地,这里三面环山,形成盆地四季温和的气候,加上周边又是防洪林带,无污染、无公害,尤其土壤含硒量大,因此下马关镇的芦笋无论口感还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都是国内最好的。尽管国内有山东、陕西、甘肃、江西等十多个芦笋产区省份,但是集中连片规模不大,一般为三四百亩,最多也就是七八百亩,而下马关仅两年光景,窖坑子村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芦笋就已达到2000亩。
芦笋的形状细长,有直的,也有弯的。芦笋的顶尖一瓣一瓣的,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它全身是白色的,像一根小白玉柱,只是尖儿上有的是紫色的。芦笋很容易断,所以在挖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仅要小心而且要挖干净,如果挖不干净,漏下的竹笋第二天就会发绿,发绿的芦笋就不新鲜了,就不值钱了,吃起来也不好吃。
芦笋属于一年种植、多年收益的品种,共有15年生长期。目前下马关镇芦笋发展到这个规模,总投资达1400万元,公司有4个股东,每人投300万元,流转土地400万平方米。
由于国内芦笋80%出口日本、韩国、德国,所以市场缺口非常大,更何况宁夏芦笋品质特殊,更是抢手货。果然,2019年在湖南举办的“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上,下马关镇与江苏百福来公司签订下大订单,2020年下马关镇70万公斤芦笋一销而空。
董书记告诉我们,芦笋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车间里常用工为300人左右,采摘期用工量是六七百人。有500多户享受分红,加上打工收入,这些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种植芦笋在解决遗留的土地流转问题方面也起了大作用。他通过多次外出考察,招商引资,让南方的芦笋、蘑菇都能生长在曾经荒废的土地上,让老百姓既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又可以去采摘挣钱。听到这里,我们为这位富有创新思路的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下午,小杨带我们参观下马关镇南安村菌菇种植基地。车子稳稳地行驶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路旁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微风中快乐地摆着手,招引着蜜蜂和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闹着,好像在说悄悄话。花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它们把这条大路点缀得更加美丽。你瞧,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排排整齐的加工车间。走进车间,工人们动作娴熟地用木屑和玉米芯制作菌菇包,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小杨说,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商人曾仲明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栽培平菇、香菇、秀珍菇、黑木耳等。这在以前,大家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下马关镇发展菌菇种植是比较有优势的,下马关镇早晚温差大,特别适合菌菇的生长;而且劳动力能得到保障,企业不会为寻找工人而发愁。未来他们还将计划建设食用菌袋栽数控生产线10条、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冷链保鲜物流产业配套设备,日产食用菌菌包5万包,年产鲜菇将达到5000吨。听着小杨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和胸有成竹的设想,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两旁田地里绿油油的西葫芦秧苗正贪婪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吸取着大地的养分,长得郁郁葱葱。一阵微风吹来,心境顿时有了从未有过的飘逸。
马书记说,董书记没有一天不为老百姓想事儿。我暗自心想,这话有些夸张了吧。他说:“从固原流浪到我们这儿的张金保没有户口,没有亲人,是董书记经过多方协调,给他入户,并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带头发动干部捐资捐物,给张金保盖起了两间大瓦房,还鼓励他养羊。下一步董书记还打算给他说个媳妇儿呢。”这样的干部,得有多大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如此细致入微地照顾到这些被社会忽略了的个体生命啊!
马书记接着说:“因为受疫情影响,市场关闭,交通受阻,很多群众的肉鸡无法出栏也无法补栏,出现了‘难买’和‘难卖’并存的情况。董书记主动了解群众的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先联系县直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询问干部职工是否有肉鸡食用的需求,然后按照需求定点送货销售,同时还联系肉鸡经销商,满足群众的出栏、补栏需求。还在本镇各村内统计广大的肉鸡食用需求,促进肉鸡在本镇内部的流通,既满足群众购买肉鸡的需求,又帮助养殖户售出肉鸡。那段时间,董书记的微信朋友圈里被‘鸡’的信息刷了屏,同事们都调侃地说,董书记其实挺适合做微商的。经过努力,十几万只肉鸡及时出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
沿着长长的林荫道,踩着树荫下那些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我们来到马义仁家。据马义仁介绍,他家是从田老庄乡移民搬迁到的下马关镇南安村。刚搬迁来的时候,夫妻俩靠给别人田地里除草和摘枸杞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在董书记以及村“两委”班子的引导鼓励下,夫妻俩决定发展养殖业。他抓住了羊羔降价的时机花7000元买了10只羊,经过一年的细心喂养,育肥出栏,一家人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勤劳肯干的马义仁夫妇有了产业后很快就脱贫了。2016年,他家的养殖圈棚从一座变成了两座,羊也从最初的10只增加到了40多只。
刚开始养羊时,得知村上有培训班,马义仁带着妻子一同去学习。如何配料,怎样预防疾病,夫妻俩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有了技术,发家致富的步子才会更稳更快。虽然每天都很辛苦地围着羊转,可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们的心里很是满足。
经过几年的努力,马义仁盖上了新房子,平时除了喂羊,他就在院中的蔬菜温棚里除草浇水,生活很滋润。他告诉我们:“党的政策好,咱又有这样的贴心书记,只要自己动起来,将来我家的羊会发展到100只,甚至更多。”他完全有信心靠着发展养殖走向富裕。
仰望湛蓝的晴空,让人进入美丽的遐想,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鸟儿们在树枝上叫唱个不停。踏进绿色田园,瓜果飘香。美丽的下马关平原,显得是那样的清亮、和谐,像一座充满幸福快乐的大殿堂。董书记说,在致富的路上,最先应该感谢老百姓,尤其是像周巧荣这样年轻有为的“致富能手”。“周巧荣?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啊,讲讲她的故事呗!”我好奇地问。
周巧荣是陈儿庄村扶贫车间的班组长,在陈儿庄村扶贫车间建成以前,她已经在南关村亿金服装厂上班两年了,这为她的过硬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扶贫车间运作初期,靠着周巧荣每天的耐心劝说,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了车间务工。在工作中,周巧荣积极发挥自身技术熟练的优势,手把手地教她们,帮助员工熟悉缝纫技术,从穿针引线、缝边钉扣等每一个细节入手,认真示范,不厌其烦地指导,先后培训职工50余人。
周巧荣在工作之余,还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姐妹们工作更高效、更安心,她积极给车间提出意见建议:创办技术辅导班、提供免费午餐、根据农村和家庭实际情况调整上下班时间……让工人们在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还能照顾到家庭。工作中她科学分组,合理搭配新老员工,主动带领员工加班加点,确保提前半个月完成欧美两批订单,共12000件服装的生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许。2020年周巧荣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同心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她的带领下,陈儿庄村扶贫车间员工累计创收30余万元,让50多名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妇女实现了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重新树立了人生自信,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董书记略显自豪地介绍着。
说起扶贫工作的绝招,董书记故作神秘地说:“那就是留得住人才。你看,我们的小杨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小苏是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小米是西北农林大学毕业的……这些选调生个个都是‘金点子’专家。为了留得住他们,就得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那就是婚事。每年新分配到我们镇的大学生,我最先了解他们的个人问题。我已经成功介绍了六对大学生青年步入婚姻的殿堂。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这都是些诸葛亮,他们在工作中方法多、脑子活,带上三个月之后就可以放心让他们独立干了。”我不禁啧啧惊叹,这董书记真是深谋远虑啊!
由于下马关的水质问题,久居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长期饮用这里的水,多半患有胆结石。为了改造饮用水,董书记先后安装了140余台净水器。2019年正值脱贫攻坚阶段,董书记的胆结石又犯了,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做了手术,可是术后仅一周时间他就回到单位,总是忍着疼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说:“担任书记职务这五年来,尤其是2020年初自疫情开始到现在,每晚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都是常事儿。凌晨两点之前根本睡不着,责任大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幸好,本钱还在。”他边说边拍拍自己的胸脯,呵呵地笑着。
“谈起在下马关镇工作的这十年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有喜有悲,当然取得的成绩和高兴的事也有很多;但始终让我觉得亏欠的,是我的爱人。家中还有83岁的老母亲,三个月都没有见面了……”这个魁梧的汉子,别过脸去一根接着一根抽起了烟。
同事小苏告诉我,2019年董书记的儿子参加高考,填志愿时董书记因为工作忙没能顾上操心,最后是他的爱人和儿子自作主张填了厦门大学,结果还真被录取了。事后董书记还调侃地说,真是被“吓大的”,就那成绩,估计也只有他们娘俩敢填厦大,太悬了!
黄昏时分,云朵和落日把下马关平原映衬得灿烂又有生机。分别时,董书记说:“你们都是文人,如果文字或者符号可以让贫困止步,我宁愿做个逗号,钉在老百姓身后,坚决脱掉贫穷的尾巴!”哈哈,还真是应了马书记的那句话:“董占平是个情商极高的书记!”是的,人生的价值是无止境的,董占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的人间美景。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动世人的高论,有的只是一副替群众着想的热心肠。
我从心底里替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各族群众向他深深地鞠躬,致敬!
【作者简介】
锁桂英,现居宁夏同心,从事教育事业。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第二十四期学员。有著作发表在《朔方》《黄河文学》《民族文学》《兰坪》《回乡文学》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