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村里木成林——记利通区扁担沟镇南梁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成林
◎何盈
一
“小马书记,快进屋里。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阴天,跑俺家最勤的就是你呀!”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我过来看看你家的牛羊草料够不?房顶好着吗?”
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马成林又一次来到建档立卡户尤金伏家中,和他一起查看了房屋的里里外外,又去看了看圈棚里的牛羊和一旁田里的青贮玉米的长势。回到院里,他顺带着给老尤的两个小外孙女每人一套画笔。
“两个娃娃的孤儿补助领了吗?”
“领了,领了!谢谢小马书记,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还有你们这些好干部啊!不然,我这两个孙子可就受罪了。”尤金伏的老伴儿一边忙不迭地说着,一边用手掌拭了拭眼角溢出的泪花。
院子里两个四五岁模样的小女孩,穿着一色的花裙子,捧着花花绿绿的画笔欢呼雀跃着:“谢谢小马叔叔!”看着她们红扑扑的脸蛋上绽开的笑容,马成林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暖流。
马成林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这个家庭的遭遇。那时,年已古稀的尤金伏老汉怎么也想不到,女儿女婿竟然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双双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还没退散,令他更揪心的事情又来了——由于女儿女婿长年在外地生活,他们的离世让身后的一双女儿成了没有户口的孤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再看看一双懵懂无知的孙女和背地里偷偷抹眼泪的老伴儿,尤老汉觉得这道坎自己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了。他一辈子好强,不料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遭遇了亲人离世,落入艰难生活的境地。就在他无助彷徨的时候,小马书记来了。
小马书记就是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南梁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马成林。1996年出生的他,显然像自我调侃的那样,长得有些着急。脸膛黑红,双手粗糙,说话沉着,做事稳当,完全看不出他是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倒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就是个农民!”
回忆起2017年刚来村里的情景,马成林依然印象深刻。那时,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儿风华正茂,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从上大学到入党,再到成为选调生,他一路奋进,一路拼搏,只希望能早日跳出家乡那贫瘠的农舍,用自己的所识所学,为家乡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为吃穿住和娃娃们的教育发愁。不料,刚到组织部报到的他,就被派驻到了南梁村任驻村书记。命运来了一个大转圈,他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只不过这次的农村娃头上多了一顶“官帽”。少年老成的马成林心里清楚,虽然这顶“官帽”甚不起眼,但担负着在一方扶贫攻坚的重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到数千万老百姓的福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小在田野和村庄里奔跑,帮着父母种庄稼养牲畜,他对乡村的感觉是熟悉和亲近的。特别是看到那些和父母、乡亲一样辛苦劳作的老乡们,他总是倍感亲切。他从那些生出老茧的手指上、露出脚趾的鞋袜上、汗流浃背的衣衫上、尘土满面的面庞上、一言一语的话语中,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劳苦、心酸、幸福和开怀。从出生到现在,他几乎没有脱离农村这块天地,即使是上大学的几年,到了假期,他一样会和父母兄妹一起料理农活。他熟悉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他更熟悉和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他想起当初努力考学时,心底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父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他的工作可以让成百上千像自己父母一样的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为实现宏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增色添彩,可以豪情满怀地把个人的理想写入伟大时代的书页,他感到无比自豪。胸怀激荡的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青春和奋斗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嘛!”
他没有在乎别人的叹息和质疑,这个学了4年材料物理专业的年轻小伙,从踏入村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每天在心里温习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责任和担当毫不客气地警醒着他:先当农民,再做书记。
二
当年轻的书记第一次走进尤金伏的家中时,就深深地为他们的境遇所难过。尤金伏年事已高,心力不足,老伴儿郭玉兰早年操劳,落下一身病痛,已经住了二十多年的房子处于风雨飘摇中。虽说现在的日子不愁吃穿了,可要翻盖房子,再养育无父无母的一双孙女,真是难上加难。
扶贫助困是驻村干部的首要任务。可扶什么,怎么帮,不是靠一腔热血,更不是靠吹口号能实现的。在一次次的探访和了解中,“学生官”马成林对尤金伏家的情况已是了如指掌。在对尤金伏家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后,马成林决定先把尤金伏一家列入建档立卡户,这意味着他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接下来,马成林开始为解决两个小女孩的落户问题奔走。只有有了户籍,才能让她们享受到孤儿补助,才能为尤金伏一家解除抚养的后顾之忧。跑民政局,跑派出所,跑乡镇政府,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奔波中,马成林终于将两姐妹的孤儿证送到了尤金伏老两口的手里。每人每月900多元的孤儿补助,彻底解除了老两口的心病。抚养孩子的问题解决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帮他们一家实现稳定脱贫。尤金伏老两口年事已高,又无其他技术,外出务工或干其他活都不现实。经过一番思量,马成林又一次走进了尤金伏家中,动员他养羊。由于这些年手头拮据,羊价上涨,又怕市场有变,尤金伏已没有心气儿买羊养羊了。在得知他的顾虑后,马成林给他算起了经济账:“你原来就是养牲口的老把式,养羊不需要大气力。你家院子这么大,空闲的地盘就可以盖羊圈,旁边就是自家的田,种上玉米做青贮饲料又省钱又省事,平时你们老两口在家的闲工夫就可以添水喂料。你是建档立卡户,可以用贴息贷款买几只羊,来年生出羊羔还有政策补助,一年下来,贷款还清还有上万元的收入。你要有顾虑,我给你担保,再给你儿子儿媳做做工作,让他们有空也帮你照看照看。”听了小马书记的一番话,尤金伏的心头慢慢活泛起来,他点点头,决定照着小马书记的想法干。贷款、收拾圈棚、购买羊只……一番忙碌后一切都准备妥当。一个月后,尤金伏家的庭院里热闹起来了。一年后,马成林又帮他们申请到了危房改造款。2018年年底,尤金伏和儿子都住上了干净敞亮的新房。如今,走进尤金伏的家中,客厅、卧室、厨房都焕然一新,电视、冰箱、沙发、家具都被老伴儿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圈棚里,存栏36只羊。仅2019年,靠发展家庭养殖,尤金伏一家的年收入就达到了3万余元,加上补贴款项,他已成功越过了贫困线。
雨后初晴,夏日的庭院里,金灿灿的向日葵在太阳下低垂着饱满的头,绿油油的玉米列队站在一旁,红红粉粉的格桑花散落在院子周围,几个孙子在院子里开心地跑来跑去。尤金伏老两口刚刚给羊添了水和草,艳阳天似乎也映照着他们的好心情。看着这羊只满圈、儿孙绕膝的幸福景象,尤金伏笑着说:“我是沾了好政策的光,享了共产党的福。我得好好活着,咋都要看看小康的模样。”老伴儿郭玉兰也满是感慨:“幸亏遇上了小马书记这么好的干部,是他救了我孙女,帮了我们全家的大忙。”
三
脱贫解困来不得一点虚套子,建档立卡不只是一纸档案,更是贫困户生活背后的艰辛。回忆起三年前的景象,村民郭小娟更是感慨万千。那时的她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心思,家里冷锅冷灶,生活一团糟,对于孩子的哭喊她也无动于衷。她想不通,老天为什么要捉弄她,多舛的命运为什么要降临在她的头顶。哭干眼泪后,她唯一想到的就是双眼一闭,从此抛开这人世间的纷扰。结婚几年,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老人身体健康,夫妻恩爱,一双儿女也可爱活泼,小家庭在建档立卡户的优惠政策扶持下,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不料,充满希望的平静生活却在一场疾病的侵袭下被彻底打破了。郭小娟的丈夫患上了脑积水、胆结石、胆总管封闭等症,不到一年时间,正值英年的丈夫竟然撇下一家老小撒手而去。为了求医,家里几乎花尽了所有积蓄,给她留下的是一对年迈的父母和一双年幼的孩子。一向依靠丈夫的郭小娟感觉天真的塌了下来,而她却不是那个能顶天立地的大个子。悲痛和艰难很快就击倒了她,起不了床,吃不下饭,除了眼泪和心痛,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做什么,别人的劝说和安慰都无法让她燃起心灯。
马成林来了,一声:“姐,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我们驻村工作队,你不要怕。”这让郭小娟多日的委屈和不甘在这一刻随着奔涌的泪水终于释放。再多的话都抵不过一句“有我们”让她心暖和踏实。在马成林和驻村工作队一次次的访问和精准帮扶下,郭小娟的心头之伤渐渐结痂,她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我还年轻,还有两个娃,我一定要让娃们走到人前过日子!”朴素而坚定的心声,是她给自己注入的勇气和希望。每天天刚亮,郭小娟就起床给老人和孩子做好早饭,自己草草吃上几口就扛起锄头下田。她心里一直想着一个声音:“姐,你要相信党,相信政策,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我们不会落下一户一人。”
一个钥匙开一把锁,看到郭小娟重新振作的样子,马成林心里有了底。他和她商量除了种地之外的其他办法。郭小娟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加上年纪轻脑子活,马成林就鼓励她农闲时就近打零工贴补家用。日子一天天回到了正轨,可离脱贫致富的目标还差一大截。马成林又开始琢磨了。在得知黑山羊养殖投入少、收益好的情况后,他再一次去了郭小娟家。他对郭小娟说:“姐,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虽然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可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富裕的好日子,我们不能只在地里出力气。靠技术吃饭,靠产业脱贫,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稳当、走长远。”马成林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奋斗,是汗水加上泪水,也要加上方法和思路。在反复的沟通中,郭小娟决定先养10只羊试试。马成林又开始忙乎了,帮郭小娟跑金融贷款,跑项目补助,跑技术指导。一年过去了,郭小娟的羊群从10只变成了60只,黑山羊群中又多了滩羊、奶山羊,家里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年收入超过了4000元。郭小娟还清了欠账,翻新了住房。看着羊群一天天壮大,郭小娟的笑容一天天增多,马成林心里的欢喜也一天天增多。
面对困难不低头,脱贫路上不等靠。在马成林的鼓励和帮扶下,郭小娟顺利跨出了贫困队列,从人后走到了人前。2020年,35岁的郭小娟第一次站上了领奖台。手捧“脱贫光荣户”奖状的她,满含热泪对前来祝贺的马成林说:“小马书记,多亏了你和村干部,还有帮扶干部,才使我们全家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还有保障。请你相信,我一定会让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不再让你们牵挂。”
驻村快三年,马成林已记不清自己跑烂了几双鞋。田间地头、坡上沟下、村舍圈棚,每天上万步的奔走,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健硕,更憨实,更像个村里的后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
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年轻的马成林心里正是装着这样的信念,装着人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满怀信心地战斗着。他是一个农民,但又不只是一个农民。校园生活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也给予了他坚定的信仰,那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每当想起在校入党时举起右拳的铮铮誓言,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和自豪。“一切为了人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伟大而光荣的使命时刻让他热血沸腾。他常常会想起在故乡同心县田老庄乡的时光。“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忙不完的黄土地,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也为你锁愁眉……”故乡的干涸与贫瘠,还有终日劳作的辛苦,就像这首歌词里唱的一样,从小就深深地烙在了马成林的心里。一辈子勤劳质朴的父母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困守在山梁梁上,一心供他念书成才。大山的孩子梦想着用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着用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来幸福和荣耀。岁月洗礼,当年家乡的少年,书生意气已随着时光慢慢沉寂,却不料成年后在距离百公里外的南梁村,焕发出了更为宏大的梦想——让千千万万和父母一样辛劳的人民过上向往中的美好生活。
“扁担沟南梁村辖9个自然村,人口422户1396人,有党员72名。建档立卡户26户79人,已脱贫21户69人,未脱贫5户10人。全村以劳务输出、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务输出300人,牛储栏量2862头,羊储栏量6200只,种植玉米4000亩,种植小麦200亩。栽植油桃80亩、红枣480亩、苹果620亩。培养致富带头人3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人。2019年村集体收入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说起南梁村的情况,马成林如数家珍,比自己的小家还清楚。
三年来,在扁担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梁村驻村工作队在马成林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村党支部核心工作,突出“使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靶向施策,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让我们翻看这样一份成绩单。2018年,实施水肥一体节水灌溉项目,铺设主管4200米、毛管85000米、检查井12个;实施低洼盐碱地改造和治理沟道、桥梁、涵洞、生产道路硬化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排碱问题;实施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铺设路面18500平方米,硬化入户路14500平方米,安装LED路灯172盏;大力发展养殖业,在规模养殖户家中投放78只盐池滩羊种公羊……
南梁村一次性通过了吴忠市、利通区考核组对贫困村退出的验收,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2019年落实“三免一补”“免费营养午餐”政策,使45名学龄前儿童和86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公平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为26户建档立卡户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综合意外保险和大病补偿保险以及脱贫项目保险和农作物家畜保险,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保障;累计为19户建档立卡户对接金融机构,贷款135万元;为20户建档立卡户发放养殖补助或劳务务工补贴;发展优质果品园,带动5户建档立卡户种植经果林30亩;落实技能培训,组织各类培训400人次。南梁村被评为利通区“四星级党支部”“文明村镇”……
这一串串的数字,是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向南梁村百姓交出的答卷。这一个个荣誉,是脱贫攻坚路上每一个驻村干部最真情的表白。
五
马成林也会时常想起2017年他刚到南梁村时的情形。那时,南梁村被列为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户多达70户182人。因为政策好,许多人都想享受优惠,以当建档立卡户为荣。这种“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严重干扰了精准扶贫的施策和脱贫进度。为了尽快让村民们从认识上和思想上转变,马成林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摸排查访。经过复查复核、动态调整,工作队严格按照“五看十步”的识别程序和“两不愁三保障”的建档标准,做到“应纳尽纳、应识尽识”,并通过“两评议两公示”程序,最终识别建档立卡户26户83人。在比对、筛查过程中,许多被退出的建档立卡户不能接受,心存怨念,甚至有骂上门的。针对这些不良现象,马成林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他生性善良并富有同情心,深深理解这些在土地上劳作的百姓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望。他希望他们尽快过上好日子,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脱贫工程,每一个扶贫队员都要准确把握国家的政策方略,做到精准、有力、有为。面对谩骂,他耐心解释,用真心换取村民的理解。在规范的程序运作和细致的宣传教育下,大家的怨气逐渐平息了,了解了政策,也消除了懒惰思想。勤劳才能致富、勤劳才会致富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尽快脱贫摘帽成了大家的共识,村民们的精神头也越来越足。
斗转星移,日月轮换,时间在季节交替中远去,南梁湾的山山水水在马成林的脚步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借着大好形势,马成林在南梁村坡坡梁梁上的脚步更加有力了。学习、调研、讨论、部署、落实、调整……他的脚步在不停地奔走中,越来越接近心中的梦想。每当夜深人静,小马书记思考最多的还是如何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村里虽然摘掉了穷帽子,但富帽子还没戴上。解决建档立卡户的贫困问题只能是保证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他还要让南梁村的老百姓在“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一起迈步向前,要让南梁村的男女老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
马成林将目光落在了村南头的一片滩地上。经过两个月的走访,他和村“两委”意识到,只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立足长远,才能有底气带领老百姓真正走向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思路决定出路,经过周密的调研和论证,村委决定利用村子的有利位置和土壤优势,发展连片苹果种植。联系树苗、聘请林业专家、组织耕种、施肥浇水,一番紧锣密鼓的劳作后,600亩优质果品园在南梁坡上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果苗的成活率已超过了95%的预期。每次从南梁坡上经过,马成林都要驻足看看这片已成林的果园。它们就像是一群茁壮成长的孩童,在风雨中挺拔着、欢呼着,为这块土地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注入信心和力量。马成林没有停歇,他动员有果园种植经验的村民带头扩大规模,选种优质品种,并多方联系,为果园通水。种植户们解去了心头之忧,干劲更是十足。这不,一大早村民吴学英就和丈夫去了果园,施肥浇水、清理杂草,汗珠悄然爬上了他们的额头,但藏不住的笑容也爬上了他们的嘴角。吴学英边除草边和丈夫说:“我们这块地,要不是小马书记想办法,早就荒了。真别小看他这个学生娃……”
马成林这个学生娃在各种锤炼中已褪去了书生气,和他年龄不相称的持重老成已渐渐凝结在他特有的成熟气质里。他又开始和村干部们合计着:要在老乡政府院内修建占地15亩的肉牛育肥场,引进西门塔尔种牛60头,改建圈棚4个,修建青贮池1座。要抓紧出租村集体门面房,为建档立卡户争取公益性岗位,发展经果林和青储玉米种植……他的日程上永远都是满的,他用满腔的赤诚,一笔笔勾勒着胸中的美好蓝图。有人问他:“你一个大学毕业生成天混在一群老农中间,亏不亏?”他哈哈一笑:“亏,幸亏,幸亏我来到了南梁村!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最朴素的情感,接受了最真实的磨炼,体现了我最大的个人价值,也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愿望。”是的,这就是无悔的青春,是“90后”青年对父辈,对故土,对党和国家最真情的回馈。他们是伟大时代的呼唤者、承启者、建设者,也是宏伟历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
马成林觉得愧对的是自己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几年来,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妻子的照顾也越来越少。他说自己不是顾大家为小家的英雄,只是使命使然。他爱父母,爱妻子,爱自己的小家,也爱祖国的大家。父母支持他,爱人理解他,村民尊敬他,这就是他的幸福之源,也是他的力量之源。
作家哲夫说过:“脱贫攻坚是送给全世界人类的礼物。”是的,这是一份超越了国界的礼物。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许许多多和马成林一样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用一颗颗赤子之心,为祖国、为人民书写着热爱、奉献和忠诚。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果敢、智慧、坚毅送给中国贫困人口爱的礼物,也是送给全人类和平稳定的爱的礼物。
向他们致敬!
【作者简介】
何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发表于《朔方》《吴忠文学》等刊物。现供职于吴忠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