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书记”就是刘书记

“牛书记”就是刘书记

刘书记到菊花台村后了解到,移民村的大部分群众只有少量土地且早已统一流转给菊花台枸杞庄园,外出务工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工收入很不稳定。要想将村民们带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必须要发展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毕竟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便成为刘书记及驻村队员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入户走访和实地调研,刘书记在争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投入106万元的资金后,他决定扶持建档立卡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户均扶持2头,每头以奖代补3500元。

项目启动后,刘书记带着驻村工作队的队员精心组织、逐户摸底、发布方案、宣传动员、审核申请、进栏核查,挨户订号牌,逐牛打耳标,挨家盯着给牛买保险,逢人便催着给牛打疫苗。项目实施后,刘书记又组织养殖培训,定期进圈核查,分步兑付资金,避免群众虚套项目的情况发生。天天与牛打交道,他身上时常带着一股浓重的牛粪味。有一个农户因口误将刘书记叫成“牛书记”。刘书记听到后笑着说:“大家好好养牛,牛养成功了,到时刘书记就真的很牛了。”大家听后都哗啦啦地笑作一片。

因发展养殖产业切合菊花台村的实际情况,加上驻村工作队监管服务到位,不到半年时间,各养殖户都见到了效益。扶持户罗正武算了个账,他在2019年11月贷款买了2头怀犊的品种母牛。2020年3月,母牛产下了2头小牛犊,目前市场价值在1.6万元以上,再加上县上给的圈棚和牛犊补贴,一年下来养殖的净收益达到2万多元,这还不包括交通运输厅扶持的7000元。

尝到了甜头的老罗又筹集资金买了2头母牛和1头肉牛,驻村工作队队员开玩笑地说:“你再买牛可是没补贴了。”

他憨笑着说:“怎么好意思一直要你们的补贴,你们能扶持我们一把已经很感谢了。扶起我们后,我们要努力站稳,争取早日实现小康。”

像罗正武这样的扶持户目前已经达到130户,占全村常住建档立卡户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有92户是从零起步。扶持户新增基础母牛252头,已产下牛犊98头,预计到2020年底户均稳定增收1.5万元。在该项目的带动下,不到一年时间,全村新建牛棚160座,牛存栏数由518头增加到1100多头。菊花台村养殖产业不断壮大,大部分群众走上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

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一些懒汉也从别人养牛上看到了希望,走上了勤劳致富的路子。“铁杆懒汉”罗英林自从买了2头母牛后,“等靠要”的思想急剧扭转,精神面貌大大转变。罗英林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牛圈看牛。牛生病时,两口子整晚蹲在牛圈伺候牛。他媳妇戏谑地道:“罗英林伺候牛比伺候我婆婆还上心。”

群众在养牛中赚了钱,过起日子来也有了心劲儿,家家户户争抢着养牛。每天清早和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的牛圈里传来阵阵的牛叫声。听着牛的叫声,刘书记的心里很是欣慰,他想:“照这样发展下去,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再返贫了。”

时至今日,群众口里仍然叫着刘书记,而“牛书记”这个称谓已然放到了群众的心里。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刘书记明白,虽然他已经帮村民们发展了产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但每天面对微信群里不会打字只会发语音,有的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的村民,他意识到要想巩固脱贫成果还要帮老百姓“富”脑袋。

在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尊师重教、自强诚信的新风尚,先后开展了“脱贫路上话小康”“文化进万家集中示范活动”“军民共建一家亲”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为此,菊花台村还被评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2020年4月20日,在刘书记的精心筹划下,村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模范家庭表彰活动,隆重表彰了26户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尊师重教、自强文明模范家庭,树立了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的良好风尚,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在此基础上,刘书记又指导村“两委”完善了村规民约,对红白事程序、彩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协调各单位送戏、送讲座、送科技下乡,开展志愿服务、广场舞培训等活动,协调宁夏交通运输厅、武警宁夏总队等帮扶单位开展志愿帮扶。通过刘书记全方位的精神帮扶,使群众达成“我要脱贫”的共识,防止脱了贫的群众因内生动力不足再返贫。

2020年8月的一天,我收到刘书记的一条简短讯息:“周老师,我岳母走了!”看到这个信息,再想到此前刘书记谈到驻村最大的顾虑就是岳母的病和妻子的无助,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原来,刘书记在驻村之前,她的岳母已身患癌症,一直在化疗。妻子是独生女,在他驻村后,只得边上班边独自带着4岁的儿子,还要时常去照看母亲,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因此而犹豫过,但妻子却很支持他,对他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虽然他已经想到了岳母可能会在他扶贫的这两年间离世,但这天来临的时候,还是给他留下了巨大的遗憾。8月4日,在连续奋战了近20天后,菊花台村终于高质量完成了自治区脱贫攻坚普查任务。普查结束后,他请好了假,带着满身的疲惫踏上返回银川的路途,准备和妻子陪伴处在弥留之际的岳母。就在这时,银川的一个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班的20名学生和家长要来菊花台村结对帮扶困难学生。他听后非常高兴,这样“一对一”的帮扶措施是他期待已久的。可他马上又犹豫了,他担心不能陪妻子送岳母最后一程。然而,片刻的犹豫后他还是作出了一个让他悔愧不已的决定——等完成了村里的结对帮扶活动后再返回银川。他想着事情不会那么巧,可万万没想到偏偏就那么巧,结对帮扶活动刚开始,岳父打来电话要他活动一结束就赶紧往回赶,岳母已经撒手而去了。一想到妻子孤单的身影和悲伤抹泪的样子,他的心都碎了。

当我问及菊花台村将来的发展时,刘书记想了想说:“虽然村子已经脱贫,整体面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没有打牢,老百姓的口袋还不富裕,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村级治理体系还没有形成,治理能力还有待提高,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很有信心,对国家政策有信心,对党员干部有信心,对老百姓有信心。”

刘书记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是菊花台村的贴心人。他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将满腔的真情和每一滴汗水都洒在菊花台村的每一寸土地里,他是菊花台村民心中那颗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