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事的书生
初次见到刘宏波,只见他皮肤黝黑,中等个,身材偏瘦,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显得他谈吐不凡,怎么看都像是一名老师。
通过和他详细交谈后,我了解到他今年36岁,从银川师范毕业后,先当了8年的小学教师,后来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自治区交通厅的一名机关干部。
当我问他为什么要来到菊花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我出身农村,三四年前还时常回农村干农活,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考上公务员后,在机关办公室工作时间长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听说厅里要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基层去担任驻村干部,我立即主动报了名。”
2019年2月15日,刘宏波带着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的重托和为脱贫攻坚、为群众做点事的抱负来到同心县河西镇菊花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乍一听“菊花台”三个字,他还以为那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没想到,一进村,看到的却是一座荒凉的移民村。清一色的移民房坐落在一个干旱贫瘠的小山梁上,路边树木无力地伸着稀疏的枝条,好多人家的窗户早已用砖块砌得严严实实,院落里干枯的杂草没人膝盖。很明显,屋子里很久不住人了。
进村后他了解到,菊花台村全村1332户中有89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面近70%,其中单老户、双老户167户,低保户397户,残疾人204人。残疾人中有超过一半以上是一、二级重度残疾。大部分群众是从县内山区搬迁来的,文化程度低,思想意识落后,缺乏谋生技能,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近几年来,在党的一系列脱贫富民政策的扶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村庄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全村还有183户494人没有脱贫,菊花台村仍是全镇乃至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村子之一。
如何让菊花台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是刘宏波到菊花台村面临的首要任务。
他原以为自己生长于农村且有在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对农村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加上在区上大机关工作的经验,在农村开展工作应该没啥大的问题。没想到,等他挑起第一书记的担子后,才发现菊花台村的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第一次组织村里的党员召开党员大会。等了半天,村里的70多名党员只到了十几个,当他对村支部书记说党员人数太少不能召开党员大会时,一旁的村干部反倒教育起他来:“刘书记,我们农村不比你们城里,党员都拖家带口地要讨生活呢,没办法呀。”听完这些话,刘宏波一时语塞。他想了想对村支书说:“是党员就要守规矩,从现在起,召开党员大会,必须按党规党纪来执行,连续6个月无故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按规定严肃处理。”最终,第一次党员大会未能召开。那两天,他情绪极度低落,想想来到菊花台村担任第一书记都半个月了,村里的工作还没有一点起色,着急、无力、惭愧,各种复杂的情绪一股脑涌上心头。镇上的一名干部看到他萎靡不振的样子后当着他的面说:“刘书记,你根本就不适合干扶贫工作。”
正当他想退缩时,村里的一位70多岁老大爷拉着他的手说:“刘书记,你和这里的干部不一样,你好好干,老百姓相信你的。”老大爷发自内心的话给了他干好驻村工作的信心和力量。从那天起,他带着驻村的另外两名队员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梳理问题。
通过一个月的走访,已对村情民意有了深入了解的他逐步有了工作思路。他了解到,要想让菊花台村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在他还没到菊花台村之前,村委会主任便因违纪被罢免;他到村不久后,村委会副主任、村会计因自身原因相继辞职,村委会的工作一度陷入瘫痪。已经与村干部建立了良好沟通基础的他与村支书沟通一致,物色人选。在村“两委”与扶贫工作队的通力协作下,村里成功补选了一名年轻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委会主任,聘任了一名具有大专学历的年轻人担任村委会会计,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配齐了村委会班子成员,他立即着手解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和村干部作风懒散的问题。
他到任前,村干部作风懒散问题较为突出,村部时常日上三竿也见不到人影,即使找到了人,办事时也总是在“拿嘴绕”(推诿),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度极低。此外,党组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也一直流于形式。面对这些问题,他从党员管理和规范组织生活抓起,在党员活动中,将党建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采取讲故事、看视频、以案说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理论具体化、口语化、接地气,使党员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党员的参会率明显提高。在一次党员大会后,好多党员都称赞这次党员大会和以往不一样,他们听得懂也爱听。此外,在他的指导下,村“两委”制定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为民服务等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将全村划成6个片区20个网格,明确了负责人和工作责任,确保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群众不再抱怨村干部办事效率低、办事推诿扯皮了,提起村干部作风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都说是刘书记带来的改变。村支书也感叹道:“看来这个‘因村派人’派得还真是精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