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红寺堡
“我是个残疾人,还离过婚,不要说创业,就是活命的粮食、饭菜也没有地方弄呀!”徐海侠笑盈盈地说。
2003年的春天,已经春暖花开艳阳高照。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白白净净的残疾人拄着双拐来到了红寺堡区,开始了她的重生之路。
她一瘸一拐地走走停停,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望着烟囱里冒出的几缕青烟,她才发现不远处有十几座平房。院子是用简单的石块垒起来的,门口放着用树枝编的筐子,屋里面十分暗,借着闪动的煤油灯才不至于被地上零散的东西绊倒,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她冷得瑟瑟发抖。亲娘呀,这就是开发中的红寺堡?真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就在这个村子里,借住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里,种地?想想自己快要散架的骨头,以后……以后,想哭都哭不出声了……路边的流浪狗看着她,她看谁呢?沉默呀沉默,憋得她快要爆炸了。忽然她想起了母亲说的一句话:“孩子,自己去找活路,自己去找饭吃。”对,自己找活路,兴许还能闯出一条活路来。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徐海侠。她脸涨得通红,一瘸一拐地挪步,向着镇上走去。历经三次手术,两个胯部均已去掉,右腿去掉了一根软肋骨补在左腿上,即便这样,她的关节软得和鸡蛋清一般,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事业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徐海侠通过好心人帮忙,搭建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铁皮房”,中间用帘子隔着,一头住人,一头营业。徐海侠的“姐妹理发店”开业了。成年人理发2元,学生理发1.5元,从早到晚不挪位置,背后始终有一把椅子支撑着她。
她靠着椅子,脸越来越红,一站就是一天。
“闯吧,闯吧,闯到哪站算哪站,反正比饿死强!”那个来自她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随着客人的增多,徐海侠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她决定要收几个学徒。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很多顾客,得到了他们的充分支持。找学徒的事情就交给了顾客,徐海侠只有一个要求,她只收困难单亲家庭,或者和她有类似经历的女孩。
一周之后,来了三个特殊的学徒,其中两个是单亲家庭的姑娘,另外一个姑娘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三个姑娘看着拄着拐杖的徐海侠,就像迷失方向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对她们来说,自己的家庭已经很不幸运了,她们没有能力没有义务再去同情眼前的残疾人。“姑娘们”,徐海侠一说话,屋内安静下来了,三双眼睛都盯着她,她说,“不要因为家庭或者自身而放弃努力的机会,我虽然残疾,但我干的事情身体健全的人不一定能干出来。”徐海侠眼圈红了,抬手抹掉溢出眼角的泪珠。
三个姑娘惊呆了,她们发自内心地高喊:“往后,你就是我们的师傅,我们都听你的,师傅,你就领着大家干吧!”
三个姑娘紧紧地围拢着她,那神情,那场面,那声音,显出几多悲壮。都说“人心齐,泰山移”,徐海侠,一个残疾人,能不能领着三个年轻的姑娘闯出一番出路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