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人民政府扶贫干部白占玉
◎胡静
在2020年7月的最后一茬黄花菜采摘之前,我起身到红寺堡进行实地采访。采访之前,我又梳理了之前的采访过程,发现我的胃口已经被“精准脱贫”这个概念高高吊起来了。
宣传部派来的一辆车送我们下村采访,开车的司机40来岁,多次陪领导下村视察工作,可以说是精准脱贫的半个专家了,对于我要到的地方,他已经走了无数遍。
在车上,我们开始讨论行程,有几个必须要去的地方——红寺堡镇、新庄集乡、大河乡、太阳山镇,最后我们决定先去红寺堡镇,原因很简单,红寺堡镇是搬迁移民最多的地方,人数达57197人之多。换句话说,红寺堡镇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车子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行驶,听着车轮飞速转动传来的沙沙声,我的大脑也开始转动起来。苍翠的树木在我眼前一晃而过,衬得那些房子格外醒目。就在这时,正在开车的司机突然说:“看,这就是红寺堡镇的移民村。”
放眼望去,一排排移民新居整齐划一,一条条水泥道路纵横交错。青翠的绿植、湛蓝的天空、新建的住房……亘古荒原上的新建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我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扭过头去盯着一排排房子,倏忽意识到移民前后的沧桑巨变。
在路边遇到了一位老汉,他说他叫罗忠福,今年67岁,前几年从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搬迁过来。听说我是来采访的,老汉有些惊讶,说:“总是采访我们老百姓怎么脱贫,你们怎么不去采访扶贫干部呢?他们才辛苦着呢,我们脱贫了,他们整天没日没夜的,累得要死,图啥啊?”
不知怎的,老汉的回答让我觉得羞愧无比。在扶贫站上班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与扶贫干部在一起,一起走村串户,然而我的视线却不在他们身上。这不仅仅是我的疏忽,偌大的宁夏,我想谁也无法估计到底有多少扶贫干部。到底是只有各级扶贫办的干部、下派驻村扶贫的干部,还是整个贫困地区的干部都叫扶贫干部?还是……我想,这可能谁也无法定义,毕竟扶贫、脱贫不是哪一个贫困户自己的事,不只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它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事。
“你应该去红寺堡镇政府找白占玉白镇长,他这个人好着哩。”老汉说。
早晨7点50分左右,我在红寺堡镇政府二楼碰见了白镇长。他中等个头,面相和善,谈吐儒雅,2004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2010年考上公务员进入乡镇工作,先在太阳山镇,后来到红寺堡镇鲁家窑工作组,现任红寺堡镇镇长。他边走边说:“我干的都是本职工作,并无特殊之处,还是不说了吧。可采访的人多着哩,你看我叫了个帮手。”我顺着他的手势看过去,这才发现他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个很熟悉的身影,工作组副组长杜丽丽。
“没事的,你俩都要说,不光是扶贫的,只要与你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说说。过去的,现在的,包括未来的打算,你俩都要说,都可以说。”我说。
“我说啥呢么,丽丽都清楚。”白占玉连说了两遍。
“我不一定写,也就聊聊。”我宽慰他说。
“那好吧。”白占玉说。
于是,我们就在他的办公室聊了起来,我们的话题没有离开过贫困,没有离开过红寺堡镇。
说到弘德村的变化,白占玉脸上堆满了笑容。他高兴地说弘德、同原两个村有了突破性发展,要感谢老百姓的支持。
白占玉说村民刚搬迁上来时,由于村里土地不多,每人只能分到一亩地,村民没有技能,只能打点零工,收入十分有限。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干部使出浑身解数:把全村近6700亩土地全部整合,以每亩每年530元的价格流转给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紫花苜蓿、葡萄、枸杞、硒甜瓜、青贮玉米等。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到附近的农业企业、工业园区上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直接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通过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如今,特色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已成为弘德村的三大支柱产业。
“当干部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只有为村民服务,村民才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是我在采访途中听到最多的,也是最振聋发聩的话语。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白占玉首先给干部开会,通过分阶段性重点整治与日常化分片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两村公益性岗位、低保户、建档立卡户等力量。“我也给老百姓开会,有时在村委会,有时在老百姓家炕头。开会干什么?讲政策呀!咱们这是移民区,群众觉悟相对高一些,一定要把他们住的地方收拾干净,建设美丽。老百姓很配合,顺利完成了两村美丽村庄项目建设。我趁热打铁,看老百姓的思想态度都比较积极,就抓紧时间做村干部的工作,我告诉他们,我是一股清水,你们是一块黑石头,我要把你们淘洗干净。你们要有责任担当,目光要长远,不要看眼皮子底下,还要站在全区的高度与广度上看精准脱贫。”就这样,村干部的积极性高了,工作热情涨了,工作效率高了,顺利完成了全村公共林带、庭院灌溉及人饮改造提升项目、生态绿化补植补造工程、村组渠系补建内涝治理等项目,建成文化广场2处、扶贫工厂2座,完成村内商贸市场权属移交管理,从基本生活保障到文化生活提升,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到商贸发展协同,鲁家窑片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风民风不断改善。
白占玉说:“人生在世,贵在‘奉献’二字。基层干部是为奉献而生的,论待遇就如一壶白开水,但在工作上要永远保持沸腾的状态。”是的,白占玉在工作上就是一个永远保持沸腾状态的“拼命三郎”。
这时,杜丽丽微微地抬起头来,目光落在白占玉身上。她说,白镇长每次去老百姓家里必须要去这几个地方看看:厨房、冰箱、牛圈、羊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结合建档立卡户家庭情况,挨家挨户落实帮扶政策。比如李银春家中有3个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没有任何技术,导致家庭没有长期稳定收入。儿媳马该女患有乳腺炎、两个孙子正在读书,医疗费用及生活开支较大,生活困难。想要这个家庭不拖脱贫后腿,谈何容易,很多老百姓都持怀疑的态度。白占玉不动声色,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老百姓的疑惑。他对接扶贫工厂、产业园等,最终解决了李银春儿子李世德、儿媳马该女的就业问题,孙女李小琴也在恒丰纺织厂上班。李银春家庭无稳定收入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2019年稳定脱贫。
杜丽丽端着一杯水边喝边说,刚去弘德村不久,一天淫雨霏霏,如网一样遮蔽着整个红寺堡,夜色如一片浓墨。她和白占玉在镇上开完会,来不及吃饭,一溜小跑冲向了弘德村。车子焦躁地吼叫了一声,载着他们穿破雨幕冲向目的地。
在车上,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不断汇报雨灾情况,降雨量已经超过了负载极限,严重影响到了交通安全。白占玉当机立断说去看看村部的硬化路。
弘德村村部的硬化路刚建成,没有下水道。眼前的这条小路已经被洪水撕去温顺的面纱,浊浪排石,正以一种罕见的水势超极限地冲刷路面,泥石流奔泻而去,集中在了村部凹陷处。
大雨铺天盖地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第一次洪峰到路上,水位不断高涨,白占玉的表情凝重起来。“这地方危险,雨水再大就淹没房子了,快!找水泵抽水!”说着他跳下去了,水已经漫过他的膝盖,村干部们找来水泵,在他的带动下抽水排水,水位渐渐降低,路面也露出了原来的样貌。
雨声依旧,农户王生军家里十分热闹,白占玉和村干部聚在一起,把积聚在院子里的水往庄稼地里抽。接着他穿上雨衣,消失在黑暗中。哪知刚走了半里路,暴雨如注,炸雷连续响起。一个个响雷,仿佛就在白占玉头顶炸开。他开始害怕起来,加快速度行进。他一步一步艰难前行,挨家挨户敲门排查,借了雨伞和手电筒再一步一步走回村部。这时,已是凌晨两点多钟。早晨醒来,浑身发烧、身子极度虚弱的白占玉强打起精神,吃了几粒感冒药,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杜丽丽说完,我又让白占玉再说点,这时白占玉的神情变得愈加严肃。他说老百姓要脱贫,最重要的是发展产业,弘德村主要搞养殖业。
当时弘德村为了发展养殖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2016年开始利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资金,建设了“飞地”中烟肉牛养殖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分四期建设,养殖规模20000头。当时这个事情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说这咋行,要是亏了咋办,那样不更穷了吗?村民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前都是自己养,现在要交给别人养,那能养好吗?“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我们的局面一时半会儿也就没有打开。”白占玉坐在我的对面,说起这些他的脸上依然有愁云。“我们先从村干部开始动员,让村级带头人变身为致富带头人。在村干部的带动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第一年反响很好,肉牛成群不说,还有养殖补助。第二年有些老百姓就动心了,想发展养殖业。”
养殖合作点还在建设的时候,白占玉就请专家对参与养殖的“村级带头人”进行统一培训,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合作点建成后,我又带着村民去选肉牛品种,参观外面的成熟养殖场。这一学习一参观,有的村民信心倍增,有的却动摇了。我去给‘老板们’做工作,我说做生意一定要大气,政府有五年规划,你们至少要有两年。”说到这,白占玉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看到养殖这条路顺了,肉牛养殖园区的牛多了,村里养殖气氛高涨起来,从“村级带头人”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让一部分持观望态度的人也要求加入到养殖合作社里来。
2019年合作社扩大至10个,合作社成员及带动农户共计243户,红寺堡镇和兴、兴旺、光彩、东源、上源等5个村注入2019年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0万元,与壹加壹公司合作养殖,合作方式采用社企联合养殖模式,由壹加壹公司免费提供场地,免费防疫,免费建立肉牛电子档案,免费提供饲养技术,按照市场价格提供优质牛源和饲草料,有效降低了合作社养殖成本,提高了合作社养殖收益和抗风险能力。2019年共养殖肉牛1700头,实现入股农户户均年收益2万元以上,为红寺堡镇和兴、兴旺、光彩、东源、上源等5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25万元,每个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4.4万元(收入的10%),用于扩大再生产。
通过两年的经验积累,在镇党委和村委会的研究下,2020年3月13日,由吴忠市红寺堡区李海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茄秀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杨东贵养殖专业合作社、富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任军养殖专业合作社、任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李海东养殖专业合作社、马吉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弘同养殖专业合作社、马维录养殖专业合作社发起,新吸纳柯占平养殖专业合作社、丰裕养殖专业合作社、伏蓉养殖专业合作社、王进花养殖专业合作社、马国梅养殖专业合作社,共1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组建了吴忠市红寺堡区鲁家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参股村集体2个,农户52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35户),采用自主经营模式养殖,以“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集中饲养肉牛,即组织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出村入园饲养肉牛,聘请专业养殖公司为合作社全程提供专业化服务,统一分配圈棚,统一联系牛源,统一提供饲草料(低于市场价格),统一防疫,统一联系销售,合作社社员自主饲养。截至目前,合作社养殖肉牛2800头,今年计划养殖肉牛3500头。
其实,对于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联合社,白占玉说:“全面脱贫后,立马要搞乡村振兴,散户养殖影响环境卫生,不符合生态扶贫的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将建设联合社二期,目标是把村里所有养殖户都要带动起来,尤其是要把贫困户带动起来,把联合体做大做强,切实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将来发展好了,还要设立公益基金,从根本上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
我一边听白占玉讲述,一边翻看他的会议记录本和2019年工作总结,这个夏日的早晨如此鲜活。白占玉确实善谈,但并不空洞,总是真挚、质朴而又强烈地表达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爱。与白占玉挥手道别,红寺堡大地已沉浸在祥和之中,我一边走一边沉思,不觉已到正中午。抬头望去,太阳散发着炽热的光芒,也说不清为什么,看到太阳,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弘德村的老百姓和圈里的牛……
从任军、杜丽丽、白占玉身上,从红寺堡镇、弘德村的变化,我终于领会了扶贫的意义,更看到了移民区的希望……“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党的脱贫富民政策让弘德村的群众通过移民搬迁,喝上了黄河水,过上了幸福生活。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摆脱贫困的宣言书,是奔向小康的新期盼,更是弘德村干部群众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我们坚信,弘德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