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架起彩虹桥——记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小泉村村民李志巧
◎丁燕
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张名片。
当你对住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暖泉湖畔的人们提起李志巧同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46岁的李志巧是中共党员,也是镇人大代表、致富能人、合作社法人、孝贤爱亲榜样……太多的身份,太多的责任,伴着这个普通的山里女人走过40余年的人生路,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性格,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7月25日,阴雨蒙蒙,我去采访李志巧。由于天气原因,到太阳山时手机信号不好,人家发给我的位置打不开了。正在着急时,从盐兴路暖泉湖跟前走过来一位大叔,我赶紧下车去打听,问:“大叔,你知道李志巧吗?我要去李志巧黄花晾晒厂,摸不着路了。”大叔呵呵一笑,说道:“你问别人我不知道,在我们太阳山,两三岁的憨娃娃都知道李志巧哩!她是我们太阳山的明星,很有本事!”“看来真是名不虚传”。我在心里默默说道。
顺着大叔指的路,我们出发了。
途中,漫山遍野全是黄花菜,道路两旁停满了客车、公交车、轿车、电动车……黄花菜一道道、一行行,每行里都有人采摘,老远望去黄灿灿一片。近看黄花菜翠绿的叶子上挂满了露珠,就像一件珍贵的绿裙子上缀满了透明的珍珠玛瑙,晶莹剔透。采摘工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少年,有沉稳健壮的中年男女,也有活泼可爱的娃娃,他们个个腰里系着袋子,手有节奏地摘菜,一条条摘下来的菜躺在袋子里,像是襁褓中的婴儿躺在母亲怀里享受着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看到如此美景和庞大的阵势,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拍完照我拨打李大姐的电话,通了。她说她在厂里,让我们再往前走。不一会儿到了李大姐的黄花菜厂,厂子用铁栏杆围着,周围全晾晒着黄花菜,就像给熟睡的土地盖上了金黄色的绸缎被。厂地有800平方米左右,靠北有一排办公室,东西两侧是烘干房和冷库,还有储藏室。二十几个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他们把摘来的黄花菜倒在传输带上,传输到前面,然后装进盘子放到蒸房里进行蒸制。传输带两侧站的人挑拣里面的开花菜。
由于大家都认真地干活,没人注意我们几个人的存在。想打听李大姐,又怕打扰大家干活,先看看大家的操作流程再说吧。说起李大姐,我只听过她的名字,却没见过本人。我想她一定特别洋气,是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浏览一些数据、网页或者翻看着手机的时尚形象。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搬运工把装满鲜黄花菜的6个筐子垒起来,低着头,伸长胳膊,撅着屁股一步一步推着往传输带跟前走,筐子在她的“挟持”下,显得那么顺从。我之前听种黄花菜的邻居说一筐至少都有12公斤左右,我从心里佩服这位大姐的力气。按每筐10公斤计算,6筐至少有120斤。她把搬来的放到传输带跟前,又去搬下一拨。我趁她休息期间,赶紧跑过去,说:“姐,你挺攒劲的,这么多筐子一次性能挪动!”她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微笑着,稍带点羞涩,说:“都成习惯了。”我问:“姐,李志巧在哪个房间你知道吗?”她抬起右手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我就是,你是?”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刚给你打电话了。”“哦哦,赶紧去房子里面。”难道她是李志巧?眼前的人和我想象中的她完全不同。
李大姐大个子,短发头,穿着朴素。由于工作的原因她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我想或许这是上天给勤劳者赏赐的勋章吧。
十多年前,李志巧家里很穷,一家人靠种地为生,加上天气十年九旱,要是不下雨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困苦的生活让她饱受了磨难,看来光种地是不行的,得另外想生存办法。太阳山是宁夏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是红寺堡区开发以来盐兴路上大车多,一天时不时就会有车爆胎,看着那些司机蹲在路旁无奈的样子,她和老公商量办一家电焊铺方便司机,也给自己带来点收入。
想归想,可实力不允许啊,电焊铺不是说办就办的,那还得需要钱啊!自己家翻个底朝天也看不到半分钱,她和老公商量后开始向亲朋好友借。借钱时大部分人劝道:“算了吧!”这简单的几个字眼里带着否定。东拼西凑他们凑够了买电焊机的钱,边挣钱边攒钱,在搞电焊的同时还补起了轮胎。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她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2013—2018年间的李志巧是太阳山镇唯一一名女村组长兼任绿化队队长,工作踏实,干事有魄力。2016年,她又承包1600亩土地种起了黄花菜。2018年太阳山镇自主创办了吴忠市太阳山银巧农林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黄花菜800亩,属于红寺堡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点,合作社长期雇佣约24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合作社阶段性用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每年黄花菜除草3次,用工约2000余人次,每人每天100元;每年黄花菜采摘期45天,每天用工300余人。每年仅合作社用工就达15000余人次。2019年合作社年收入30万元,带动农民务工人数1000多人次,开出工资10多万元。这个风风火火的女人,饮水思源,致富不忘乡邻,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全村400多名群众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3年,在家务农的李志巧被小泉村委会任命为小泉村小泉组组长。当时的小泉村,自2003年太阳山开发区成立以来,土地全部被征完,经济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组织瘫痪,村集体经济薄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面对这样的局面,亲戚们劝她:“前几任大老爷们都没把工作搞上去,你一个女人家,又只有初中文化,如何能将工作搞好呢?还是不干的好。”朋友们劝她:“家里孩子正读书,家里面有绿化水车,又有电焊铺,负担这么重,就不要干了。”丈夫也劝她:“不要那么辛苦,自己又在林业队工作,管好自己的家就行了。”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她也曾有过犹豫,但她想的更多的还是全村村民对她的信任。她铁下心,接过这个烂摊子,下定决心要当好这个村组长。
在任职绿化队队长期间,为扎实做好场地平整、给水排水、清废回填、土壤改良、挖坑施肥等绿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李志巧千方百计协调关系,紧盯现场,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几年来,绿化荒山近千亩,对于各绿化带的水路她也烂熟于心。太阳山大转盘那里水路纵横,管埋阀门特别多,一般人在这里浇水非乱了套不可,可在她眼中却轻车熟路不在话下,指哪儿淌哪儿。工人们干活只要李队长在场就有了主心骨,再硬的“骨头”她都能啃下。在她的带领下,昔日又穷又破的小泉村已变成路通、树绿、百姓安康的“小康村”。经她亲手植下的树木逾15万株,经济价值上百万元,其他无形价值不可估量。
绿化队的员工都是她精心挑选的。在接到组建绿化队的任务后,她首先对全村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要求搞绿化的队员不仅要能吃苦,而且家庭还应该是贫困户,是最需要帮助的。她嘴上常挂着这样一句话:“我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她经常上工比工人早,下工比工人迟。绿化队经常从其他单位包工程,只要包到工程,她首先想到的是最需要帮助的工人。比如汪培霞一家七口人,公公婆婆都70多岁了,丈夫整天不着家,三个孩子又年幼,全家仅靠她打工来糊口,于是李志巧将汪培霞招进绿化队,虽然工资较低,但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现在的汪培霞一家在李队长的带领下,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
富裕起来的李志巧,看到身边村民勉强维持生计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蹚出一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说来也巧,2013年,邻村都建起了太阳能电站,每年都要雇佣大量的务工人员,这让李志巧兴奋不已。作为村组长的她,又一次选择了挑战,投资40余万元创建了合作社,当起了创业致富带头人。利用合作社搭建平台,通过多方努力,她先后在红墩子、林小庄太阳能电厂承包擦电板的活计,为乡亲们创收。在承包到活以后,李志巧首先组织村民开会,让村民树立长效意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要拿出吃苦耐劳、认真踏实的精神,让雇主信任,让雇主主动上门雇人。从此以后,她每天早晨6点多钟亲自开车将工人们送到工地,手把手指导操作,直到每位工人都熟练掌握工作要领,自己再返回林业队,带领工人们植树、养护;中午她抽空再到太阳能电板擦洗工地给工人们送饭,顺便检查工作;下午绿化队下班后她又亲自驾车将擦洗太阳能电板的工人们接回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老板们一个个对她的工队竖起了大拇指,并承诺今后的活就归他们了。一年下来,她先后为村民们每人创收近万元。
风雨二十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烈日狂风将李志巧拍打得异常平凡,这里的人们不怎么记得她两届人大代表的身份,只知道这个普通的女人始终关心着邻里亲朋,始终用双手创造着她别样的人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没有任何怨言,有的只是对小泉村的热忱和种黄花菜的那股干劲。
日常工作中,李志巧把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作为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走访、调查、接待选民,李志巧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在职责范围内的,及时解决;需要其他部门帮助的,积极协调尽快解决;对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李志巧自担任镇人大代表以来,主动参与镇人大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扛起调节矛盾纠纷、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李志巧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履职的抓手,共调解家庭纠纷、土地矛盾等10余起,做到发生一起解决一起,为小泉村的村风建设尽心尽责。2017年7月,太阳山镇党委、人大决定,聘请李志巧为太阳山镇特邀人大代表,并在其黄花菜基地建设了“太阳山镇人大代表实训基地”,在她的合作社建立“李志巧代表工作室”,成为红寺堡区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第一个人大代表工作室。
采访完毕,我们又去了一趟黄花菜地。经过聊天了解到,采摘黄花菜的人有柳泉乡的、韦州的、下马关的、太阳山的,还有部分是在太阳山工厂上班的工人,他们趁倒班时间过来摘黄花菜。
李志巧,一位普通的农民,她用使命和担当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收入,为地方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为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也相信李志巧在创业致富的路上会像一颗明星,璀璨夺目,越来越亮,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