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搞特色,精准脱贫落实处

抓产业搞特色,精准脱贫落实处

几年来,赵忠宏作为同进村第一书记,把抓产业,巩固提升同进村脱贫作为重点,多方联系,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技术帮扶力度,积极培育扶贫车间、精准扶贫创业孵化园、综合市场、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温棚、标准化养殖园区等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先后建成扶贫车间1座,安装吨袋编制加工缝纫机60台,解决50人左右的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创建精准扶贫创业孵化园及综合市场1座,有固定商户41家。集市有流动商户100余家,带动就业380余人。建有日光温棚23栋,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引进5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共计安装1659户,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群众每户每年可获得租赁分红500元。有标准化养殖园区圈舍80栋,存栏羊1569只、牛30头,带动就业人员120人左右,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走进村里,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一面面美丽的文化墙,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科普长廊、文化舞台映入眼帘,道路两侧全部绿化,巷道路灯全部亮化,完善的各类公共设施,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景象。

虽然同进村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是未脱贫群众一直是赵忠宏的牵挂。2018年他积极联系驻镇部队对同进村最困难的10户家庭进行帮扶,为每户捐助14只基础母羊和1只公羊,总投资25万元,并投入3万元为5户贫困户连续3年支付养殖园区租金。现在,帮扶户老马家已经繁育出12只羔羊。

同进村的男性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就成了“大问题”,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做家务,闲暇时间基本上就是“东家长李家短”。为了不让这些妇女们闲着,赵书记费了不少心思。既然不能把妇女们送出去,那不如把企业引进来,于是他带领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开始了漫漫招商路。经过多次努力,绿源吨袋扶贫车间终于落户同进村,一些妇女参与到车间生产中。刚开始,这些妇女业务生疏,效率不高。为了让这些妇女尽快熟悉业务,赵忠宏开始联系市就业局、扶贫办等单位,举办了好几期专题技能培训班,引导她们照着学,比着干。如今,车间里的妇女“能手”每天能挣到近200元,手慢的也能挣个100来块钱,不但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困难,也营造了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风气。现在每天早上,妇女们安顿好子女就急急忙忙地跑到车间开始工作,生怕自己来晚了少扎几个袋子少挣几十块钱。同进村的留守妇女们由厨娘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家门口打工,日子越过越甜。

赵忠宏始终把村民们放在心上,关心村民疾苦,使干群关系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同进村村民的一致认可。他感慨地说:“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通过驻村这3年多的工作经历,我觉得只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不成的啊!”

赵忠宏的扶贫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来到这里,就是要用真情换真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进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驻村帮扶的3年多时间里,赵忠宏始终立足于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脱贫的办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同进村村民增收渠道单一、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局限性大等问题,展现了驻村干部敢于担当、服务百姓的时代风采。如今,同进村贫困发生率从搬迁初期的43%降至0.51%,已于2018年完成整村脱贫出列。

20多年前,赵忠宏穿上军装,从巴蜀来到宁夏,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守卫着家国的安宁;现在,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肩负着一份光荣和使命。他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当初的入党誓词,不忘初心,勇于担当。

【作者简介】

陈靖,中国编剧协会会员,宁夏作协、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吴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青铜峡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在全国40余家报纸杂志发表各类文艺及新闻作品近千余篇。有作品入选《全国微型小说佳作选》《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等。获各种奖励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