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伊始阶段困难重重

在创业伊始阶段困难重重

郭嘉的团队只有7个人,初到这片荒原时,这里连最基本的水电路网都不具备。那时候,风沙天气比现在要多得多。同德移民村正好处在一个风口,沿着米钵山的侧风,只要刮起来就很难停下来。他们整天就生活和工作在大风起兮沙飞扬的环境之中。不要说外面,就是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每天都是一层厚厚的沙土。

2013年的春天,枸杞庄园正式开工建设。为了赶时间,早种植、早见效,他们边平整开发土地,边栽种枸杞。郭嘉不是盯着干,而是手把手地教着大家干。他的肤色天生比别人黑一点,再加上穿的那身沾满泥土的工作服,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企业老板。

同德村的移民都是从大山深处搬迁来的,有的虽然吃过枸杞,但大多数连枸杞树都没有见过,至于枸杞怎么栽种,他们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枸杞的田间管理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更是技术活,包括土壤施肥、水分管理、杞树整形与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并不是谁到了杞园就会干的。面对这样一个劳动群体,郭嘉在杞园里办起了枸杞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班。他边讲解边示范,硬是把那些连学校门都没有进过的妇女,一步步培养成为枸杞栽种与管理的能手。

枸杞产业前期投入很大,尤其是枸杞树种后的前三年,可以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巨额的土地流转费、苗木费、栽培和田间管理的人工工资,都是必不可少的开支,更是不能拖欠的。就说土地流转费吧,第一年迟兑现了一两个月时间,群众就开始到村上、镇上、县上上访。记得一次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时任河西镇书记周文华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请我去同德村给群众做安抚工作。当我赶到同德村时,村部的院子里已经有三四百号人,一个个都像吃了火药一样,气势汹汹。我给大家先解释了拖欠的原因,又讲扶持企业发展枸杞产业,就是为同德人建“聚宝盆”的道理,最后承诺了兑现的时间,这才平息了群众的情绪。我很感激同德村的移民群众,他们确实看了我的面子,听了我说的话。

那次,从村部出来,我又去了郭嘉的办公室,给他谈了做群众工作的结果,也听了他对枸杞庄园发展的打算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郭嘉很动情地对我说:“首先感谢马主任,要是你不来,他们挡着我还是干不成。”他接着说∶“我现在就是企盼,盼着能够种活,盼着赶快挂果,盼着深加工早点上马,盼着都能卖岀去。”

那次,郭嘉给我最有信心的一句话是:“马主任,请你相信我,我一定要把这片枸杞种成我们宁夏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回报社会最高的枸杞。”

在创业的初期,郭嘉和他的团队战胜了资金严重短缺、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等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增加群众的收入,就等于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杞树一年年长大,庄园里的用工量也在一年年增多。枸杞庄园变成了同德移民村群众务工的最好去处,从春季的修剪和田间管理,到夏秋季的釆摘,再到深加工,男女老少一起上,家家户户满堂红。

村民马生龙,一家五口人,夫妻俩和3个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7岁。夫妻俩在枸杞庄园里务工,到了采摘期,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和暑假也来采摘枸杞,一年全家的收入超过10万元。一名初二的学生,今年暑假采摘了35天,收入3600多元。

我曾与郭嘉算过细账,单就枸杞采摘一项,夏季采摘2个月,秋季采摘40天,就是约100天,每天约需要3000人,人均日收入按照100元计算,企业就要支付采摘费3000万元,这3000万元全部进了移民的口袋。

万事开头难,郭嘉就是在困难中磨炼出来的一个硬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