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规划,引领贫困群众找准发展出路

大胆规划,引领贫困群众找准发展出路

“要想实现整村脱贫增收,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产业扶贫。”杨俊意味深长地说。“石家窑村共有401户1717人,全村90%以上的农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西吉、海原、同心等周边县及陕西等地自发搬迁而来的移民,农户居住分散、产业发展单一、经济收入渠道不宽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为本来脆弱的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巨大阻力,也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到焦虑,如压千斤重担。”为了找准全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出路,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一刻起,杨俊迅速转换角色,深入走访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走家串户中,杨俊发现,有的人家有劳力,没地方去打工;有的人家把田租出去,到外面打工挣钱;有的人家牛羊满圈,日子过得挺好;有的人家负债累累,没能力还钱。真的是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杨俊积极与工作队开碰头会,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全村发展优势,杨俊制定了《石家窑村2017—2020年驻村扶贫工作规划》及驻村扶贫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全村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重点任务,提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和特色经果林种植等优势产业,为今后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奠定了精准脱贫的坚实基础。

“要想拔掉穷根,就得有当家产业。要想把产业做好,就得走科技创新之路。”杨俊自信地说。他从村里困难最大、最想挣钱的人入手,看中了石家窑村2队村民马兆强。

2008年,一直从事长途运输业的马兆强突然遭遇交通事故,导致自己欠下50多万元外债。50万元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自己闯下的祸,还得自己去弥补,挣钱还债,成了马兆强奋斗的目标。2016年,在区、市、县三级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在驻村第一书记杨俊的精准帮扶下,马兆强立足当地产业实际,拓宽眼界,大胆创业,带头发展特色养殖业,主动从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5万元,购买了4头肉牛,通过探索实施“一拖三”养殖模式,2017年托养繁育了37头牛犊,待托养期满后全部卖出,共收入47万余元,极大地增加了经济收入。2018—2019年他继续托养繁育50余头小牛犊,收入55万余元,目前奶牛存栏达到60多头。由于马兆强思想进步,钻研特色养殖技术,已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型职业农民。近两年来,在马兆强的带动下,石家窑村群众积极发展“一拖三”肉牛养殖,全村90%的农户全部参与特色养殖,有效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加快了脱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