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兴村乡亲并肩打赢脱贫攻坚战——记青铜峡镇同兴村驻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杨轲
◎ 石文芳
“杨书记,咱们赢了。”杨轲走进建档立卡户冯志宝的家门,老冯笑呵呵地跑过来拉住杨轲的手说。
赢了,这是一场战争,是摆脱贫困的战争。冯志宝赢了,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杨轲很欣慰,他也紧紧握住冯志宝的手,这是一双结满老茧的手,这是一双和贫困抗争了许多年仍然屡败屡战的手。多少年来,这双愿意吃苦的手却一直没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相反,他们困在深山,年年要靠国家的救济才能生活。
50多岁的冯志宝家里有七口人,2012年从同心干旱山区搬迁到青铜峡镇同兴村。2018年之前,苦于没好出路的老冯一家只能打些零工,日子过得很紧。2018年杨轲驻村后,在挨家挨户走访中了解到老冯喜欢放羊,为脱掉戴在老冯头上的贫困帽子,杨轲东奔西跑,磨破了嘴皮子,给冯志宝联系贷款买来40只羊。经过一年育肥和繁殖,冯志宝一下子赚了8万元。祖辈梦想翻身的贫困仗,没想到还真在他手中打赢了,这怎能不叫人激动;而与他一起打赢这场硬仗的,就是村里驻村的年轻副书记杨轲。
2018年6月,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杨轲,阔别都市的繁华,直接来到贫困村宁夏青铜峡市同兴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
杨轲从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山村长大,他对西海固的贫穷和落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逃离农村并非这个年轻人发奋读书的最终目标。“教育改变了我,而我想改变农村。”当许多同龄人忙着在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时,27岁的杨轲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农村,他成了班里唯一一个投身中西部基层事业的毕业生。现在,杨轲是吴忠市青铜峡镇同兴村的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副书记。
同兴村是青铜峡市的生态移民村。2012年同心县田老庄乡梁家川村、白家湾村等8个村共计1191户4986人移民至此。驻村工作以后,杨轲了解到,同兴村共有建档立卡户761户318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里的贫困人口正逐年减少。
精准脱贫要找准致贫病因。作为年轻的驻村干部,杨轲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一切得从头学起。为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杨轲天天往农户家跑,一家一户问,一条一条记,把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
同兴村搬来的都是回族乡亲,作为少数民族干部,杨轲和乡亲们自来熟,做工作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他对这里的乡亲有感情。在驻村的两年时间里,杨轲和别的驻村干部一起为同兴村的早日脱贫东奔西跑。从2018年至今,通过申请国家资金,同兴村建起了60个羊圈。看到乡亲们养羊的积极性非常高,驻村干部们又建起了48个羊圈,共计108个羊圈,羊存栏已达1800多只。在羊圈的对面还建了19个蔬菜大棚,乡亲们抢着承包,今年的第一茬鲜菜已丰收,一个棚一年收入近2万元,相当于山区100亩土地的收入。出身农家的杨轲深知,只有养羊、种菜,乡亲们有了劳动和收获的场地,他们才能把根扎深扎牢,才能拥有真正的家园。
年轻的脚步遍布同兴村的每寸土地,炙热的太阳晒黑了脸庞。为了落实养殖园项目,杨轲挨家挨户上门了解养殖户的所思所求,每天都要跑到工地上看工程的进度,还要四处打听,联系外面的人把乡亲们的羊卖出去。
今年3月在驻村干部和杨轲的共同联系下,村里有近两千人到江苏、广州等地打工。村里的妇女每天有车接送到中宁和周边地区种枸杞、蔬菜,她们早晨出去,晚上回来,天天见现钱,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了打工收入。有些乡亲在家门口的葡萄园打工,葡萄园是乡亲们流转出去的地,有流转费,还有打工钱,一份地两份收入。村民们搬迁来后,每家分了一头奶牛、一头肉牛,由公司代养,每年分红4000元。人均一亩地流转费500元。建档立卡户医疗费报销比例在90%以上,孩子上学免费。
为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动性,杨轲与村干部一起想办法,陆续从外面请师傅对乡亲们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厨艺、电焊、开挖掘机、刺绣等。学下技术,有的人出去开饭馆,有的人在工地上当焊工,纷纷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村民杨宗云学好技术后,开始搞装修,这两年他家的日子一下子红火了起来。
驻村干部的工作不是8小时,而是从天亮到天黑,甚至从天黑到天亮,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固定的节假日,邻里不和、家庭矛盾、务工纠纷等,乡亲们都会找村干部帮助解决。作为驻村干部,乡亲们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得管,得帮。
了解到白素英老人的残疾证没办下来,杨轲帮她填写申请表,并开车到青铜峡镇残联办理。村民马冰在工作中烧伤,杨轲说看到20多岁的年轻人伤得那么厉害,他心里非常难受,就反复给用工方打电话,双方终于达成了赔偿协议。村民白占选在安徽、内蒙古等地打工,用工单位先后拖欠他工钱几万元。2019年4月,杨轲了解这一情况后,一次次打电话与用工单位沟通,并多次去银川协调,经过半年努力,白占选的工钱全部要回来了。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轲主动联系南开大学的老师、同学及校友企业家,使青铜峡镇研发的智能战“疫”系统——“青镇一家人”智能防疫平台在青铜峡镇上线。12个村和社区运用智能化手段有效开展基层防疫工作,让疫情服务管理工作更方便、高效。
宁夏同心县预旺镇下芦沟村是个回族聚居村,杨轲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曾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沟壑纵横,干旱缺水,哪年的雨水好,哪年的收成就好一些。天不下雨时,这里总是歉收,有时甚至颗粒无收。为了集雨,乡亲们就在平地上挖一个水窖,下雨的时候就能把雨水收集储存起来,供人和家畜饮用。
生活环境尚且如此,教育条件同样不尽如人意。杨轲1990年出生,上小学时家门口的乡村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几个学生。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辗转将他送到县城附近的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离家要走两小时山路的中心学校。杨轲上5年级时开始住校,每周回一次家背干粮,赶上下雨天,这条上学路走起来令人心惊肉跳。杨轲回忆说:“我记得特别清楚,我跟一个同学去上学,那天下午下着特别大的雨,我俩向坡上爬,差点掉到坡下的沟里去。当时坡上全是水,哗啦啦往下流,非常滑。大雨中,我俩只能一个拉着一个慢慢往上爬。”
每学期开学,杨轲和同学们都会把家里的小麦、黄米、土豆换成学校的饭票,8毛钱的一张饭票就能吃一顿饭。学校宿舍里7个人睡在一张通铺上,上下铺十几个人,冬天全靠老师操心着生火取暖。即便是中心学校也只有一间教室,所有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
老师给其中的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先给其他年级布置作业,一个年级一个年级轮着上。天热的时候,老师就让学生们在学校的院子里用小木棍或小树枝在地上写生字,做算数题,等到他们这个年级要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让上过课的学生出去,再让他们进来上课。
杨轲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挥洒汗水,奋力耕作,一心供养4个孩子读书。如今,4个孩子全成才了。杨轲的姐姐杨蔚硕士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目前在宁夏交通职业学校当老师;弟弟杨海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永宁支行工作;妹妹杨洋正在吉林大学哲学和社会保障专业读硕士。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家庭为国家培养了4个研究生,这成了乡亲们传说的佳话。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眼界开阔的父母在鼎力供养,另一方面是党的政策好,家中的4个孩子都是教育扶贫的受益者。尤其在杨轲上中学时,恰好有福建过来支教的老师教他们,沿海地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少年杨轲的心,让他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心要走出大山。
在兰州读大学本科时,学校里有个贫困生信息库,杨轲就在这个库里。后来杨轲发现,这个名头弊端并不少。首先,它给自己定义了一个“贫困生”的代号;其次,为了维持这个代号,他就得用一个“贫困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自尊自强的父母经常教育子女要独立,要靠本事吃饭,从小就懂事的杨轲不愿意当这个“贫困生”。为了撕掉“贫困生”的标签,有一次国庆节返校时,杨轲双手拎着枸杞坐火车来到兰州。从车水马龙的夜市到人流密集的菜市场,从城东跑到城西,从羞涩得张不开嘴到大声吆喝,他渐渐成熟起来。大学期间,杨轲从摆地摊、开烧烤店、开网店一步步做起,挣了六七万元,不仅减轻了父母的压力,也让他的大学生活过得很有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让他了解了社会。
2017年6月,杨轲参加了南开大学“立公计划”社会实践队,远赴西藏拉萨市进行为期40天的社会调研。西藏之旅让杨轲发现自己在基层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学有所用。2018年1月,杨轲刚到同兴村就带领由西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组成的“预防贫困陷阱”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宁夏7个移民村、100余户人家进行入户调研,整整一周时间,马不停蹄。
杨轲走出了大山,上大学,读研究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然而,当无数的机会摆在他面前的时候,杨轲却选择了回到宁夏,在移民村当驻村干部。
当他看到村里的孩子放寒假没有人辅导功课时,他就每家每户挨个进去问一遍:“有孩子上学吗?上几年级?我要开一个免费的辅导班,要不要送孩子过来?”很快,先后有60多名孩子加入了他开办的辅导班。杨轲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就每天利用下班闲暇时间,给孩子们义务辅导英语、数学、化学、物理,每天坚持到晚上10点才送孩子们回家。
“只有改变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才能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杨轲说。
刚来时,杨轲发现同兴村小学图书室图书存量太少,他就主动对接南开大学团委和“立公计划”社会实践队,最终在同兴村小学挂牌成立“南开书屋”,目前获捐赠的图书已有上千本。
移民的孩子上学环境与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同兴小学有两栋3层教学楼,一个200米的标准化环形跑道,学校有402名学生,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宁夏免学杂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等“三免一补”政策,每天中午还有一顿免费午餐。学校还开设了书法、舞蹈、乐器等兴趣课堂。但相比城里的孩子,这里的教学条件还是比较薄弱。在杨轲的努力下,2019年7月26日,南开大学支教团12名大学生集体进驻同兴村小学,和村里120多名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还给该校捐赠了价值4万元的书籍。
“以前暑假,孩子们只顾疯玩,今年有了支教大学生的辅导,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手工画制作,而且学习英语、地理的兴趣更浓了。”村民马亚西说。
杨轲说:“我受益于教育,也想把这份益处带给孩子们。如果有孩子因为辅导班提高了成绩,考上了高中、大学,我就心满意足了。”在辅导班开班的第一天,杨轲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白纸,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姓名、年级和各科成绩,这是为了摸摸底,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还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大学”。他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一个目标,并为之去奋斗。中学的时候,福建过来支教的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观念都特别新,我觉得是他们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现在我要再去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我们贫困村、移民村的这些孩子,一旦走出去之后,他们肯定会不得了。到那个时候,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这个家庭就永久脱贫了。”
目前,同兴村还有10户33人未脱贫,杨轲和村干部主动找到铝厂等当地规模以上企业,请企业想办法安排用工岗位,进行帮扶。
偶有闲暇,杨轲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的同学有的在都市的咖啡馆喝下午茶,有的在大海边休假,而他肩上担着最要紧的使命和任务,那就是让同兴村所有的乡亲彻底摆脱贫困,真正过上好日子,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作者简介】
石文芳,吴忠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与新闻出版电影管理科副科长。喜欢写作和书法,善于思考,写有各类文章近百篇,部分发表在区、市各类报纸和杂志上。参与主编《美丽吴忠》《宁夏吴忠》等多本图书、画册,负责撰稿并参与策划拍摄宣传片《游在宁夏吃在吴忠》,编著个人作品辑录《文学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