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换地 大放异彩

改天换地 大放异彩

2018年,红寺堡区委决定在马渠移民安置区下派工作组,带领新集村、红川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一年,已有了些经验积累的杨虎,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和马渠工作组开展工作,协调配合村干部,开启了真正放手大干的一年。

他全力配合马渠工作组和村“两委”发动村民进行土地流转,以每亩300元的价钱,将村民所有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在全村种植枸杞5754亩,种植萝卜7189亩,村集体种植红葱90亩。动员养殖户改造利用闲置圈棚1780座,肉牛养殖数量达到1200余头,肉羊养殖数量7000余只。村民们不但有了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到萝卜地和枸杞园打工,生活渐渐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

除此之外,杨虎还全力配合马渠工作组解决村里多代同室的住房困难问题。对不定居人口进行全面摸底,将现居住地房屋、产业发展等情况逐户登记建立档案,村委会也多次联络,利用其回乡期间将现居住院落清理整顿。

杨虎还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对口帮扶资金,全部用于脱贫致富。争取驻宁某部队帮扶资金24万元,一半用来购买村集体拖拉机等农机,一半用于结对帮扶6户贫困户;争取红寺堡区林业局帮扶资金4万元,种植村集体红葱90亩;争取红寺堡区帮扶单位、红寺堡区政务中心各1万元,用于购置村级办公用品;争取吴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吴忠市财政局帮扶资金2.6万元,制作全村2010个门牌号,美化村庄。昔日一片荒凉冷清的红川村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在他的积极撮合下,村委会与恒丰纺织厂入股合作,每年向村集体返利2.5万元,资产收益3.18万元,农机出租费1.62万元,全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3万元。昔日外债累累的红川村破天荒有了自己的村集体经济。

看到红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杨虎万分欣喜。他觉得,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富裕日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些让他成天头痛的难题,一个个都被他攻克,都变成了最美好的回忆,他决心一干到底。

2019年,驻村两年的期限满了,本来要回到原单位工作的杨虎决定继续担任红川村第一书记。他深知红川村是红寺堡区的“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在贫困村中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典型村,红川村贫困的帽子不摘掉,他坚决不走。为了不负组织的信任和托付,为了完成使命,他选择继续留守和付出。

这一年,在新庄集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杨虎积极配合马渠工作组,协同村“两委”,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抓手、“三率一度”为落脚点,继续从种植、劳务、养殖三方面入手,带领村民管护好已种植的5754亩枸杞、6800亩萝卜和320亩红葱。继续巩固养殖业,积极改造剩余圈棚,这时全村养殖肉牛已达1300余头,肉羊7500余只,脱贫只是时间问题,形势一片大好。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杨虎带领红川村“两委”班子,紧盯三类人员和特殊群体,巩固种植业,发展壮大养殖业,拓宽劳务输出,确保年底本村剩余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不反弹不返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串串数字就是最好的佐证。截至2020年7月底,红川村常住人口1165户4945人,建档立卡户857户3607人,已脱贫836户3526人,未脱贫21户81人。3年内,贫困发生率从62%降至目前的1.64%。开发公益性岗位43个。建成村级民生服务中心1个,文化舞台1座,文化活动中心1处,村民健身场所3处,农贸市场1处,枸杞烘场2处。成立劳务合作社1个,种植合作社1个。年劳务输出1100人,实现劳务创收19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4300元上升到现在的8100元左右。

站在红川村北的观光台上向四处远眺,昔日的荒凉川,今日的繁华园。东边,一片郁郁葱葱的萝卜地向远处伸展,一眼望不到边。一个个萝卜顶着齿形的叶子破土而出,贪婪地吮吸着脚下的养分,像一个个小娃娃正在茁壮成长。西北方向,一丛丛枸杞正展开笑颜,火红的枸杞压弯了枝头,在盛夏的阳光里熠熠生辉。摘枸杞的红川人跃动其中,给这片沉寂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红川村,一个萌生希望的地方。杨虎,一个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的驻村第一书记,注定要让最美的奋斗在这里绽放,让最好的风景在这里定格,让最富裕的日子在这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