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光明”——访盐池县花马池镇脱贫致富模范李广明
◎ 周永祥
两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在那个祥和壮美的金秋,盐池县在宁夏9个贫困县区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消息沸腾了宁夏山川,而且这一消息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那一天,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八个字:“再见贫困,你好小康。”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是盐池人与贫穷困苦最正式的道别,既饱含着无私的付出和汗水,也蕴藏着无限的豪情与希望。这里涌现出一大批脱贫致富优秀人物,我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7月29日,我来到盐池县花马池镇田记掌行政村,采访一位脱贫致富模范。因没有通往该村的班车,我只能坐出租车前往。出租车沿着上坡的柏油路行驶了10多公里,爬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黄土山梁,映入眼帘的是一抹土黄色。这里自去年8月至今已经连续11个月没有有效降水了,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盛夏季节,原野却似冬季一般荒凉。如此年馑,农民兄弟还能承受吗?我还在触景生情中,车子已经到达目的地。在那里早已等候的村干部把我带到一处大院。大黑狗汪汪扑叫,棚里羊群骚动,小菜园柿红韭绿,满园生机勃勃,使我低沉的心情顿时一扫而光。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身材清瘦的中年男子,他伸出一双热情的大手,满面春风地把我引进家里。室内陈设简单而整洁,一盘普通的农家大炕上整整齐齐地叠着几床被子,正面墙上贴着盐池县三中优秀学生李兆春的荣誉证书,映得满室生辉。
这位户主叫李广明,他说:“这是我的养殖场,先就这样简单住着,前年我在盐池县城买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预计加装修下来得五六十万元,还添置了一辆皮卡车。现在棚里存栏母羊300余只,育肥羊100余只。”我估算了一下,每只羊平均价值1000元,现在存栏500只羊,价值至少50万元。他说:“这五道圈棚就是我的聚宝盆。”“那么这500只羊就是你的摇钱树啦!”我接了他的话茬说。我不禁回想起父亲。父亲养了半辈子的羊,每年春节都要在圈门贴上“羊是山间摇钱树,圈是盐池聚宝盆”的对联,这只不过是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当我还沉浸在回忆中时,村干部介绍说:“李广明2014年还是我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李广明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人生的前20年,家庭不幸接踵而来,负债累累,令我几乎走上绝路;如今赶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使我发家致富,年前我又租下了五道圈棚,专作育肥羊场地。我计划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滩羊养殖数量,以此带动全村的滩羊产业发展。现在想起这些好像在做梦一般!”“是啊,这就是咱们的中国梦!”我补充道。
李广明祖辈三代极为贫困,尤其到他的父辈一代,弟兄7人,吃糠咽菜,缺衣少穿,那时的光景一言难尽。李广明1978年出生,恰巧赶上改革开放,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龄。从他开始懂事时父亲就教导他:“不想过好光景的农民就不是好农民。我们这一代想过好光景,没有过起来,现在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人人都在发家致富,再穷下去别人是看不起的,一定要在你们这一代走在人前头,为李家争回这口气。”
父亲的谆谆教诲成了李广明的奋斗目标。李广明初中毕业时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为了改变家庭的困难处境,他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在县城从事建筑粉刷装修工作。奈何命运多舛,2009年李广明父亲突发脑出血,手术抢救花去了10多万元,而且出院后生活难以自理。为了照顾老父亲,李广明只得放弃工作回家,每年靠种地、养羊给人还债。祸不单行,2011年夏季,李广明的母亲又意外摔伤不幸去世。同年秋季,妻子何宝霞又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须长期卧床,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中又没有可以支撑的产业,可以说负债累累。接二连三的打击令李广明实在难以承受,好在父亲的教诲一直激励着他,让他在艰难中依旧坚强。生活上仅靠自己的一头骡子在春季替人耕地,其余时间靠十几只羊和十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就这样苦苦熬了5年,多亏政府的扶贫政策使他的生活才有了转机。
盐池滩羊肉质细嫩、无膻味、味道鲜美、脂肪分布均匀,是国内外肉羊质量最好的一种,素有“盐池滩羊,难得一尝”之说。2003年,盐池县被国务院特产委员会命名为“滩羊之乡”,2005年“中国滩羊之乡”又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是打出去了,还得有产品才行。2011年,为了发展盐池县的滩羊品牌,政府大力扶持舍饲养殖,鼓励村民兴建羊棚,建一道羊棚补助4000元,每养一只羊政府还补助100元。当时李广明已经建成五道羊棚,养了30只滩羊。政府每年举办“滩羊节”,这使盐池滩羊品牌享誉全国,肉价逐年攀升,更激发了村民们的养羊积极性。更为可喜的是,盐池县农牧局把田记掌北场村定为“滩羊村”,县上成立了滩羊集团,镇上、村上成立了滩羊协会,产品全部包销,供不应求。
2014年李广明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享受了盐池县委、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惠农政策。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扶持下,李广明在银行申请了10万元产业贷款,购买了基础母羊。为了更科学地优化养殖,他经常参加县、镇、村组织的专业养殖培训。有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李广明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妻子何宝霞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病情开始好转。如今,李广明家的基础母羊存栏量已达300余只,育肥羊每年出栏两茬,每茬100余只,每年出栏上市在300只左右。同时,李广明还种植玉米80余亩。如今,李广明家年均纯收入已达十几万元,发展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
李广明对我说:“建档立卡只是对贫困户照顾的权宜之策。老人有言,‘历来救急不救贫’,作为我们这些不缺胳膊不少腿的人,躺在建档立卡户本子上混日子是被人看不起的,于是2016年我主动向镇政府申请脱贫摘帽,以弥补我对社会的亏欠,同时也实现了父亲发家的愿望。”言为心声,多么朴素的想法啊!“车重要牛曳,汗从自身出。”只有自身思想到位,辛勤劳动,再重的“车”也会爬过贫困这道坡的。
李广明由一个贫困户四五年内跃居为村上的富裕户,一是赶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天时,二是占据了田记掌“滩羊特定村”的地利,三是靠自己艰苦创业的人和,从此翻了身。经济富裕只是表象,真正的富裕在人的精神面貌。他兴致勃勃地带我参观了他的十道羊棚,自家的五道棚里全饲养生产母羊,大羊身高体壮,羊羔活蹦乱跳。租别人的五道圈棚里是专门育肥的肉羊,各个毛色洁白,肉满膘肥。我说:“今年天大旱,养殖成本肯定会增加的。”他说:“是的,往年灌区水地的玉米秸秆白送人都没人要,今年每斤玉米秸秆要卖到5角钱,玉米价涨到了1.3元,我饲养的500只羊比起往年要多付出3万多元。”
至此,我突然意识到,李广明这些养殖户的困难我们不可忽视。盐池地处干旱地带,实施禁牧政策后,目前饲料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一旦遇上今年这样的大旱,饲料产量不能满足需要,此问题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李广明看到我在思索,似乎看出来我对他眼下的困难处境表示同情,便赶紧对我解释说:“尽管今年养羊遇到草料涨价的暂时困难,但我的心中有数,每只自产的育肥羊成本200元,肉价也涨了,出栏价值1200元,一只羊净利润1000元。水涨船高,自繁自育利润空间大得很。”从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我又问:“疫情如何防?”他说:“科学养殖,防疫第一。每年防疫五次。除了给羊防疫,养殖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这样可以确保出栏的滩羊绝对安全放心。”
盐池的气候、土壤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演变,造就了盐池滩羊的特殊肉质。为了保持盐池滩羊种群的纯洁性,李广明补充解释道:“我们田记掌北场作为滩羊村,都是自产自育的纯种滩羊,没有从周边省区购买羊混养,虽然现在滩羊舍饲养殖,羊吃不上野滩的草,但仍然喂着本地土壤生产的饲草饲料,喝着自家水井的水,所以保持了盐池滩羊的风味儿。”“你自己有十几亩水地,再租种别人的水地,往年还租几十亩旱地种薄膜玉米,每年农田产出玉米与秸秆喂羊,羊拉下粪便当肥料,土地不使用化肥,这才是真正绝佳的绿色食品。羊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羊多,羊多钱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回归大自然,这真是富裕、环保双丰收啊!”我总结道。
不知不觉中我们交流了一个上午。站在田记掌北场海拔1500多米的制高点上,环顾四野,展望未来,我面前的这位质朴的乡亲李广明,不正蕴含着“理所光明”的寓意吗?
告别时热情好客的李广明非要开车送我回县城。在回城途中,李广明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我现在踏上了好脚步,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习主席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么好的社会,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今年虽然天大旱,原野一片荒凉,但党的富民政策是温暖的,我的养殖业更加兴旺,我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带动全村共同致富,才是我的目标。”他越说越带劲,真不愧为我们脱贫致富的楷模人物。
盐池县是中国滩羊之乡,像李广明这样的新一代农民,是盐池滩羊养殖与滩羊文化的重要力量,为盐池滩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插上了“品牌”和“文化”的翅膀,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积淀与传承上。
家和万事兴,李广明夫妇夫唱妇随。回想李广明妻子何宝霞送我们上车时的情景,她的脸上洋溢出生活的幸福感,对我说:“现在我们口袋有钱,心情舒畅,被疾病折磨多年的老爹生活也能自理了。我的类风湿病也得到了控制,能分担家里家外的事务了。两个儿子很听话,大儿子已经就业,小儿子在盐池三中上学,年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人生一世,活的就是尊严。李广明、何宝霞夫妇通过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荒凉的人心到灿烂的笑容,李广明夫妇真的发了“羊财”,我们相信李广明夫妇的明天会更加“光(广)明”。
【作者简介】
周永祥,盐池五中高级语文教师,宁夏作协会员,曾任吴忠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现任盐池县民间艺术协会荣誉主席。发表散文百余篇,结集出版散文集《乡风碎语》,报告文学集《春晖集贤》,画集《慰语桑榆》,参与编写14部盐池的各类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