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肯干 不怕没钱赚——记盐池县王乐井乡官滩村脱贫致富示范户张有
◎ 马雪枫
当拿到采访脱贫攻坚先进人物的名单时,第一眼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采访张有。实际上我对张有本人一点儿都不熟悉,甚至嘴里念叨着他的名字,可脑海里还是想不起来他的大概容貌。我确实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是盐池县王乐井乡官滩自然村的村民,而官滩,正是我的出生地。作为官滩的女儿,我在父母的呵护中和父老乡亲们的关心爱护下成长,这里承载着我们兄弟姐妹们儿时所有的欢乐和成长中无忧无虑的美好记忆,开启了我们各自人生路上充满阳光的无限遐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令我至今仍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追寻。
官滩村位于盐池县西南34公里处,距离王乐井乡政府驻地13公里,338线国道(盐兴公路)穿村而过。官滩村是在1966年成立的,是由碱滩沿子、南庄和官滩3个小队合并组建的。官滩,没有姓“官”的人家,它不是因姓氏而命名的。官滩的前身是古代的官马场,广阔的滩地水草丰美,是历史上有名的天然牧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官滩与哈巴湖等地都有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文化遗址。官滩的“官”字颇有点儿现在“官方”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能共有的意思,所以后来这里就被称为“官滩”。官滩村目前共有302户869人,全村下辖一个自然村,是全县唯一一个行政村辖一个自然村,属于相对比较大的村庄了。由于人口较多,以前村民们居住得比较集中,这家的大门前面就是那家的房屋后面,加上给鸡、鸭、羊、猪等随意搭建的棚棚圈圈和弯弯绕绕的人行通道,外村人进入官滩几乎都是晕头转向找不到北,而我们这帮热情好客的猴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给来人带路,脚步轻快、满腹自豪地将人送到大门口,并乐此不疲。
当我驱车顺着绿树成荫的柏油马路进入盐兴路后,辽阔的原野将拥挤的城市丢在身后,扑面而来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满眼的绿色顿时让炎炎夏日有了些许的清凉。道路两旁不远处,不时有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新农村,让人目不暇接。一座座青砖红瓦的新房鳞次栉比,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伴着热气腾腾的烟囱,目不暇接地呈现在眼前。
这一切不禁让我想起几年前,国家投入建设资金,辅助改造危房和建设幸福乡村实施初始期。当时我坐班车前来看望几个月未见的父母。班车如常地停在路口,我下了车,猛一抬头,那个我自小长大,闭着眼睛都可以随意穿越的,曾被外人称之为“迷宫”一样的土屋破墙凭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齐刷刷、新崭崭的红砖瓦房。我一度怀疑自己会不会下错了站,因为我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娘家了。我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再看新铺设好的水泥路两旁,小树苗活泼地摇曳着身姿,像是在认可我的到来。我左顾右盼地张望着,顺着记忆中娘家的大致方位踯躅。“唉,姑娘!你是不是也找不到家了?”一个声音传来。我四下搜寻,才发现在农家院落的外墙边,有位热心的油画工匠,正用手中的画笔在洁白的墙上描绘着一幅幅欣欣向荣的蓝图。我为自己的窘态颇有点儿不好意思,他哈哈笑着说:“不用害羞,最近找不到家的人很多,我每天都会碰到,别看我不是这个村的,但新农村的建设我没少参与。走谁家问我,我都知道。”顺着画匠大哥的指点,我顺利地推开了娘家的大门,直到看见了父母和哥哥嫂嫂,我才从惊讶的状态中清醒过来,难以置信地东瞅瞅西望望,房前屋后的再瞧瞧,竭力搜寻着、对比着我记忆中的那个家园。
在我仿佛还沉醉在昨日重现的回忆中时,轻车熟路就到了父母家,先去看望了父亲母亲。母亲指着家门口的广场说:“早晚我们都在广场上锻炼身体。”每天茶余饭后,农闲时间,文艺爱好者集中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唱歌跳舞,下棋打牌,谈天说地,健身娱乐。难怪哥哥在城里买了楼房,哪怕闲置着,无论我们怎样劝说,父母亲就是不愿意去住呢。
广场两边的健身器械一应俱全,偌大的乡村舞台背景墙上,一个“梦”字熠熠生辉。我知道那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看,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还有根据官滩村留守老人多的现状成立的老年饭桌,使集体就餐的13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解决了子女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结合移风易俗,打造红、白理事会,理事会倡导厚养薄葬,婚事从俭,遏制高额彩礼,逐步控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前发展。
不知不觉中,官滩行政村村部到了。当时是7月底,时值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当我头顶热浪,汗流满面,满怀希冀地走进村部说明来意时,张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据村主任介绍,张有的养殖园区位于官滩自然村的西面,相距村庄有五六里路远,坐落在一个叫碱滩沿子的地方。只闻其名,就知道这里曾有碱滩。碱滩的四周长满了盐蒿。盐蒿和盐蒿之间相连的都是打着卷儿的土地壳儿,由于质地比较硬,脚踩上去咯咯作响,很是好玩。碱滩的远处是缓坡沙丘及平铺沙土地,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连片的明沙了。碱滩地下水位浅,水质比较差。这里的湖泊属于时令性的盐碱湖,平时干涸,只有在下过雨后,才能显现出湖泊的本来面貌。每隔几年,盐碱湖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水分经过强烈的蒸发,慢慢结晶成盐。母亲会带着我去这个白生生的,水天倒映,直晃人眼的湖边揽盐。现如今,不知道当年的那个盐碱湖还在不在了。
当沿途出现满眼的各种绿色植被时,碱滩沿子,如今这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就到了,张有的养殖园区就在此地。
这就是张有?面前这个个头不高,面容白净,灰裤蓝衫,满面亲和,举手投足间倍显干练利落的人就是张有?这和我印象中应该是皮肤黝黑粗糙,满手老茧、满脸皱纹的农民形象大相径庭呀!张有略显腼腆地说:“农民还是那个农民,只是现在农民种地都用上了机械,再也不用在大太阳底下曝晒了。养殖虽然也辛苦,但相比出门在外给人打工要自由的多了。”
现年46岁的张有,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官滩自然村人口多,土地资源匮乏,靠天吃饭的庄户人在贫瘠的土壤里辛苦刨食一年,只能解决个温饱。张有由于家中弟兄多,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除了日复一日的受苦,也没有个啥来钱的门路。张有不怕受苦,但妻子患有慢性病,看病买药是笔不小的开支。2014年,张有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他没有等靠要,而是辛勤地种上地里的庄稼,农闲时在外乡砖窑打工,为他的小家打拼。然而,埋头苦干的张有,终因长年在恶劣的砖厂环境下干活,导致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眼看着赖以生存的活是干不成了,被逼无奈的张有只能另谋出路。
病愈返乡的张有,被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脱贫富民政策宣讲吸引了。看着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有亲友们的身体力行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张有坐不住了。他暗自思索,别的村民通过养殖发家致富,我张有不怕苦,一样也能行。说干就干,张有主动找到村委会,把他的想法告诉村上,得到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立即在碱滩沿子给他批了10亩空闲地,实行人畜养殖分离。村委会又帮他申请了5000元贷款,盖起了猪舍。张有采取了种猪自繁自育的方式,两年时间,迅速达到出栏70多头生猪。张有,通过养殖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就在张有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番的时候,受非洲猪瘟影响,养殖业行情低迷,猪肉价格猛然下降,使张有由小有积累,顷刻之间就变为债台高筑。
这个正值壮年的汉子纵然再心不甘情不愿也改变不了现实。痛定思痛,他意识到,要想搞养殖,不能盲目,一定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养殖技术。他开始潜心钻研生猪养殖技术,积极参加区、市、县里的培训班学习,为重振旗鼓积蓄力量。
张有通过学习,知道养殖业终会有复苏的那一天,他想重启和扩大养殖事业,可俗语说得好:“心歹要钱歹”,这钱从哪里来呢?
就在张有一筹莫展的时候,驻村干部来到了他家,坐在炕头上和他谈起了未来的打算,向他介绍精准扶贫富民政策。听了驻村干部的仔细讲解,张有感到精准扶贫是自己扭转困境的绝佳机遇。这一好政策,给依靠养殖致富的他增添了无限动力。
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张有申请了8万元扶贫养殖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兴建了圈舍。
现在再看这个占地50亩的养殖园区,有消毒室,有药房,有产房,育肥棚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每一个环节张有都严格把关,亲力亲为。每天往来穿梭于他的这7座猪舍里,每逢到了母猪下崽的时候,用张有戏谑的说法就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猪吃了他还没吃,猪睡了他还没睡。
所有辛苦的付出,终将换来可喜的回报。
到目前为止,张有的生猪饲养量达400余头,存栏130余头,出栏300头,当年实现纯利润60万元。这个张有,真的实现了他盼望已久的致富梦。
富了的张有说:“钱在世上转,一个人也挣不完,我富了就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有养殖意向的贫困户及更多人共同致富。只要你肯干,不怕没钱赚。”张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范姓贫困户的猪舍建在自家的猪舍旁边,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随叫随到,无偿服务,耐心周到。还有高姓、乔姓……
张有在2020年官滩村第一次乡风文明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户”。
采访结束,在回去的路上,我欣赏着自然风光,抬眼就会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瞧,已泛黄的柠条,粉色的喇叭花,还有这似玉珠的淡白色的苦豆子花儿正一串串、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你争我抢、你挨我挤地竞相开放,恣意地摇曳在脚下的这片热土上,像极了许许多多个张有以及奔波在脱贫富民路上的每一个帮扶责任人。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知道,脱贫攻坚致富路上,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