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摆渡人

生命中的摆渡人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句话用在马海霞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马海霞的身体稍微有所康复,便又开始了如常的劳作,虽然她的气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干起活来却总是不遗余力。因为要还债,他们只能更加勤勉努力。张成虎在金积镇的一家化工厂上班,月收入有四千多元,而这四千多元只能保障一家人每月的吃喝,要还清外债,必须另谋出路。马海霞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展她的养殖业。

这一年是2014年,马海霞家里仅有2头牛,要是扩大规模,需要一大笔资金。也正是这一年,扶贫干部走进了马海霞的家。首先是镇政府的干部们,当他们了解马海霞的情况后,便把马海霞一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烽火墩村“两委”知晓马海霞的家庭困难和实际情况后,给她申请了低保。不久,市里的扶贫干部又到了马海霞的家。先是市民政局的干部马晓燕,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常从城里带一些衣物送给他们一家。后来又来了扶贫干部李小平。马海霞每次对人讲起这些,都禁不住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他们都是我们家的恩人,他们待我们一家太好了,他们都是好人!”

扶贫干部们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不光帮马海霞申请到了扶贫款,而且还请来牧业技术员教马海霞养牛的专业知识。几年的时间,李小平几乎周周都到马海霞的家里,他尽心尽力地帮马海霞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有时候还帮助她干牛场里的活。有一次,马海霞家的一头小牛生病了,一天都不吃不喝,马海霞根据自己的养牛经验判定这头小牛上火了。掰开小牛的嘴,果然看到小牛嘴里起了许多泡泡,马海霞立即给小牛吃了两颗泄火药。没想到,药吃下去没有几分钟,小牛便不行了,马海霞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李小平恰好趁周末来访,他二话没说,立即用农用车把小牛拉到了镇兽医站。医生说,再迟来两分钟,小牛就没命了。原来小牛嗓子眼里也长了泡,咽不下药,那两颗药把小牛给卡住了。李小平还鼓励马海霞发展种植业。“自己种的玉米喂自己养的牛,放心经济又实惠。”这是李小平的原话。有时候,李小平还自掏腰包贴补马海霞家里的生活,孩子们也和扶贫干部李小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遇到不懂的课本知识,他们最愿意向李叔叔请教。

短短数年光景,在乡镇政府的帮助下,在扶贫干部的关怀下,通过金融贷款,马海霞一家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勤劳致富。马海霞家从起初的2头牛发展到如今的30头牛、5只羊,新栽植果树6亩,种植玉米6亩,仅产业补助就达到12600元。去年,因为养殖成绩突出,马海霞被评为“脱贫致富之星”,政府给她奖励了1万元。

如今,马海霞一家再也不是村里的贫困户了。他们一家不光还清了欠债,还盖了新房……说起马海霞时,乡邻们赞誉有加,“这是个能干的女人”是乡邻们对马海霞一致的评价。马海霞说,她最感激的还是政府,还是党,如果没有扶贫干部一心一意的帮助,没有他们帮她出谋划策,切实解决那么多的困难,她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这么快就脱贫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