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贫根”,让贫困户真正富起来、阔起来
精准扶贫结硕果,古镇邵岗换新颜。2019年底,邵岗镇争取到项目资金3150万元,邵岗镇同乐移民村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建成,85座现代化大棚齐刷刷拔地而起,园区水电路全通。
从温棚出来后,我们去了邵岗镇的移民村——同乐村。
当我们走进村委会大院时,阳光穿出云层普照大地,蓝天白云下的屋舍,显得更明快了。五星红旗在村委会上空飘扬,红底黄字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仿佛印在天之蓝的云彩下,祥和景明。
村委会旁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篮球场。村委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和文化广场,利用空间做了许多宣传展板,以传播思想、宣传政策、弘扬文明和凝聚人心。
由此可见,村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听杨专干介绍,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王成书记将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方向。2018年,他先后多次到自治区、吴忠市及青铜峡市文广局等相关部门争取文化扶贫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最终争取到60多万元用于实施同乐村、同富村文化广场等项目。不到一年时间,两个移民村有了文化广场,有了文化活动室,有了文化长廊,有了文明实践爱心超市。现在,一走进同乐村、同富村村部,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健身器材旁边,在篮球场上一展身手。在他的鼓励支持下,同乐村成立了村民自乐班子,在移民村举办了首届移民运动会。同乐村自发成立的广场舞队参加了邵岗镇2019年三八妇女节广场舞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村民们逐渐实现了从“搬得出来”到“住得安心”的转变。
同乐村驻村第一书记叫洪峰,年龄约在50岁左右,长得魁梧高大,肤色黑里透红。洪书记用地道的方言向我们介绍说:“我们村是2018年5月成立的村委会,成立伊始底子薄,村道低洼不平,下水不畅,安置房漏雨裂缝等问题亟须解决。王书记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后,组织实施大规模的下水和自来水改造,修缮安置房,雷厉风行地解决了移民村住房安全和外部生存环境问题,使移民搬来能稳得住。同时通过建温棚,种经果林,开发葡萄酒产业,输出劳动力,以及发展养殖业等保证村民收入,让老百姓挣钱脱贫,最终安居乐业。王书记是我们此地土生土长的干部,又是农校毕业的,经常亲自到田间、温棚、葡萄园、养殖基地,手把手教农户打温棚笼骨,传授种植技术和养殖方面的一些知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里863户建档立卡户还有101户未脱贫。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在镇党委的大力帮扶下,今年年底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是没有问题的。”告辞洪书记,我们随卢主任和杨干事前往贫困户冶德有家。
同乐村居民点是依山而建的,我们驱车来到这里,一排排民居整齐有序,红瓦白墙,蓝天白云,与黄土地互融互合。屋前金黄色的向日葵在风中摇曳着,向日葵旁还种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豆角等蔬菜,一派生机,欣欣向荣。
我们赏着美景来到了冶德有家,一位回族花甲老人站在院门口,见到杨干事,立即笑眯眯地用西海固方言打招呼说:“你们来咧!”随后将我们让进了院子。院内有两个30多岁的妇女,一个抱着娃,一个在晒衣服,见到我们一行,忙热情地邀我们进正房,利落地倒茶,并端上馓子、油饼等招待我们;同时,还忙不迭地唤来一个帅小伙儿给我们切了一个大西瓜。接待流程结束后,他又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说:“吃撒,罢客气。”盛情难却,我们也就各自拿了适口的美食吃了起来。交谈中我们知道了晒衣服的是这家的女主人,抱孩子的是她的弟媳,切瓜的是冶德有的大儿子。
女主人叫马兰,从她家干净整齐的摆设、简单明快的软装饰,以及桌上的吃食,可以看出她是个会过日子的巧媳妇!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家以前贫困的原因是,主妇要照顾两个老人和三个上学的孩子,一家七口只有冶德有一个人赚钱养家。
冶德有的大儿子在银川六盘山高级中学读高三,小儿子今年初中毕业,正在等待中考结果,女儿在青铜峡市高级中学读书。
王书记针对冶德有家的情况,首先让冶德有学习汽车驾驶,取得了A1驾照,使冶德有从一个普通打工者变成技术型的务工人员,自谋职业开水泥罐车,一年中有六七个月月收入达1万元左右,剩下的四五个月在居民点附近的企业、温棚、葡萄基地或养殖园打工。其次王书记针对他家有三个在校学生的情况,自掏腰包每学年资助2000元助学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争取全部考上大学。
我们一行参观了冶德有家,还到他家二楼鸟瞰了居民点的全景。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下,这一方天地显得并不大,家家屋顶上都有一架写着“农村阳光沐浴工程”的太阳能热水器,这对于从西海固移民而来的人们来说是很惬意的享受了。饮水不困难了,还能洗上澡,多好啊!
屋顶的远处,直插云天的风力发电装置转动着白色的指针,犹如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件事,这件事虽小,却体现了王书记工作的细致入微和骨子里的善良。
原计划我们采访了王书记的帮扶对象后,还要采访他曾经帮助过的外来户,但没人在家,未能采访到。
同乐村驻村第一书记告诉我们,在调查贫困户过程中,有干部发现有一户外来租房人家,不是本辖区搬迁移民户,而是属于惠农县的搬迁移民,在同乐村租房打工,男主人外出不知所终,女主人有哮喘病,家中有4个孩子,日子十分艰难。
王书记听说后,立即来到这户人家,看到这家人连基本生活用品都奇缺,床上的铺盖、被褥破烂陈旧,肮脏不堪,便从自家拿来新的床上用品,又自掏腰包为他们添置了生活必需品,使这家人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他还鼓励他们树立起走向富裕生活的信心。
随后,他又积极联系恵农县扶贫办,按政策对这户人家进行帮扶,使这户不属于邵岗镇辖区的贫困户,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另外,我们还从镇上保存的资料中了解了一些王书记没有写到工作总结里的信息:2016年邵岗镇招商引资任务6000万元,实际完成1.6亿元,超额完成1亿元,超额167%;上争资金任务900万元,实际完成1495万元,超额完成595万元,超额66%。2017年邵岗镇招商引资任务8000万元,实际完成9215万元,超额完成1215万元,超额15%;上争资金任务900万元,实际完成1043万元,超额完成143万元,超额16%。
脱贫攻坚投入的是真金白银,王书记集思广益、殚精竭虑争取到这些资金,用在扶贫项目中,受益的是贫困人口。这些到位的资金后面是王书记和镇干部们“跑断腿、磨破嘴”的不懈努力。所有人都知道近年来“挣钱”有多么的不易!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里面有王书记和镇干部们对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必须提高邵岗镇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情实意。
引进资金后,农副业发展了,王书记又动脑筋联系企业资助、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同时还和镇干部一起帮助镇上企业、种植户和养殖户联系拓展产品销路,参与产品包装设计制作,使所有农副产品不再滞销。今年疫情期间王书记更是关注销售,为了农民的收入不受疫情影响,他积极联系大坝电厂、湖南一品佳餐饮公司、小任果蔬、四季鲜、新百等企业,通过镇政府的对接,在疫情期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收到约5万斤农产品的订单。为了抢时间,王成书记带着十几名镇干部到温棚帮忙挑选、装箱,由镇干部一一把关,保证箱箱都是精品。经过6个多小时的忙碌,1800箱近万斤的精品水果西红柿整装待发,由专车按时送往订购公司和企业。
知识就是力量。王书记从学农业到学会计再到学经济,他的工作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年的积累。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一个镇,有位懂农业、懂财会、懂经济的当家人是这个镇人民群众的福气。由此可见,我们党选干部是极精准的。
采访中,当我们问王书记近年来获得过哪些荣誉时,他憨厚地笑了笑,坦然地说:“没有,我们一把手不参与评选,年终考核也不占优秀指标。”
不过,我们在邵岗镇看到了从2016年以来镇上获得的四五十项殊荣,所获奖项既有脱贫攻坚的,也有精神文明的,更有农副产品发展的。所有的荣誉都在诠释着邵岗镇全体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这也是王书记才华、精力、情感,真抓实干的体现。
《论语·为政篇》的首句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从整个采访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邵岗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王书记严格执行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严于律己,以德服人,立足本职,心怀赤诚,埋头苦干。在他的感召带动下,全镇干部群众齐行动,才有了如今的佳绩。
邵岗是个古老的城镇,古往今来农耕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愿这里的移民和非移民们,在我们党的好政策以及所有像王成书记这样的好干部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美好!更愿我们的乡镇干部队伍,涌现出更多像王成书记这样不怕苦不怕累,不计个人得失,穿梭于村落阡陌间的干部,为百姓描绘出更多的幸福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相信王成书记一定会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继续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夯实脱贫攻坚的成果,让邵岗镇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
舒梦,本名张淑媛,宁夏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吴忠市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