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锦都城
2016年以来,上桥镇分批次接收彭阳、西吉、同心三县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劳务移民共计211户893人。这些移民都安置在了上桥镇辖区内的锦都城小区。
2016年11月20日,天寒地冻。第一批劳务移民将迁入锦都城小区。为此,上桥镇党委、政府早就做了精心的筹划和准备。移民从故乡搬到陌生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并将扎根在这里,思想情感肯定是极其复杂的。
这项工作由马彩霞具体负责,那些日子,马彩霞的心一刻也没有闲着。劳务移民安置是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环节,关乎政府形象;劳务移民情绪的稳定,能否留得住,关乎脱贫攻坚的成效,也关乎社会稳定。为让搬迁来的移民有归属感,感受到家的温馨,迎接工作所有的环节马彩霞都做了细致的思考和安排,就连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她也做了认真的推敲。移民到来前,小区里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确定标语内容时,马彩霞颇费了一番心思:称呼“劳务移民”吧,怕他们多心;思来想去,就打出了“欢迎移民朋友回家!”“上桥镇人民欢迎移民朋友来安家!”这样温暖而又贴心的标语。根据需要,她安排了几个接待组,镇村干部们全部行动了起来。当载着移民的大巴到来时,已经是晚上了,按照分工,镇村干部们有帮助搬东西的,有发方便面、倒茶水的,有帮助复印证件材料、办理各种手续的,物业上专门有人发放钥匙,就连小区里的居民都端来水果、饼子,迎接这些新来的“亲戚”。那个晚上,锦都城小区热热闹闹的,好像上桥镇在操办娶媳妇嫁丫头一样的喜事。
移民们进到分给他们的楼房里,洁白的墙壁,光洁的地面,自来水通到家里,上厕所不用到外边去。站在窗前,望着外边楼房里通亮的灯光和美丽的夜色,他们觉得有些不真实,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居住条件,他们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小孩子看看这里,摸摸那里,躺在地上打个滚,觉得什么都新奇。移民们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水哗啦啦流出,喝一口,甜丝丝的,哪里像老家苦涩的窖水,红扑扑的脸上,尽是喜悦和兴奋。
这些新来的小区主人,经历了一整天的长途奔波,确实都劳累疲惫了。如果说来的路上他们的心还是高悬着的,因为那时他们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一切,那么,当他们面对“新家”的一切时,似乎仅一瞬间,他们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这个夜晚,注定是个不眠的夜晚、兴奋的夜晚、幸福的夜晚。
那天,接待完新迁移民,马彩霞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两点多钟了。躺在床上,她睡不着了,想着这些忙碌的日子,想着今天移民朋友们激动的神情,她觉得自己做的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移民搬迁来,要让他们留得住、生活得下去,关键是解决他们的就业、孩子上学、医疗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镇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让每位镇干部帮扶4户,从安排就业、解决孩子上学等诸多方面一帮到底。首先是建立移民台账,摸清每个家庭孩子上学底数、家庭困难底数、务工情况、身体健康情况、享受低保情况和就业特长等,然后汇总起来,镇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统筹解决。对于生活困难的,帮他们解决低保;孩子上学的,从幼儿园到高中,联系好入学学校;根据移民就业特长,联系辖区内的企业,安排他们就业;有重大疾病的,通过落实大病兜底等措施,减轻他们的负担。总之,不能让移民们因为这些问题而使生活陷入贫困。干部们都尽心尽责,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解决移民们的现实问题。作为分管领导,马彩霞一直牵挂着每一户劳务移民,有时间就往锦都城跑,逐户了解干部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看看移民们还有什么困难,能解决的现场解决,当时解决不了的向镇上汇报,想办法解决。
在入户走访中,马彩霞见到辖区内生活困难的群众,都要想尽办法利用临时救助、政策兜底等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罗渠村困难群众牛勇,每年的生活费用都由镇上解决,留在医院名册上的监护人一直是马彩霞;得知马学萍在街上流浪,马彩霞从头到脚亲自给她购买了各种生活用品,最后把她送到敬老院;92岁的老奶奶马秀莲,因无人照顾,马彩霞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侍候了一个月,最后多方协调,把老人也送到了敬老院。老人十分感激马彩霞的关心和照顾,一针一线给她绣了两双鞋垫,以此表示对她的感激之情。
海有是从彭阳县白阳镇崾岘村搬迁来的。刚来时,海有思想认识有些狭隘,总觉得当地人不会真心对待他们,就鼓动群众,以一些不正当的理由三天两头到物业公司闹事,要求扶贫办领导退回当初搬迁时所付的3000元搬迁费。马彩霞多次去做海有的思想工作,给他讲政策、讲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帮他和他妻子找到工作。马彩霞的真情深深感动了海有,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海有说:“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应该为大家做好表率,带领我们搬来的劳务移民通过劳动走向幸福的新生活。”海有表示,他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柔肩担重任,热血铸忠诚。锦都城211户移民朋友的家就是马彩霞自己的家,他们的衣食住行马彩霞都要操心。锦都城,成了马彩霞心中放不下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