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种批判性的研究》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种批判性的研究》这本书是由.卢文忠著创作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种批判性的研究》共有70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导 论 第一节 文化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化的批判与批判的文化 一、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义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辨析 三、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
2
导 论
...
3
第一节 文化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文化,是一个众所周知而又纷繁复杂的问题。就其根本属性而言,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就是人本身。正因为如此,在人们通过改变世界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
4
第二节 文化的批判与批判的文化
对旧世界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使命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更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人类从资产阶级文明的生存困境中解放出来并走向自由发展的...
5
一、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义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人化和化人是文化的根本属性,也是文化的核心要义。这是在最直接意义和最本质意义上对文化的理解。正是这种“人化”和“化人”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
6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辨析
对文化的现实规定性和本体意义的历史开显,对文化及其机理和结构的总体把握,并非直接等同于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是长久以来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和理论基点...
7
三、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概念
纵览各种不同论域、不同维度上界定的文化概念,眼前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概念图景已为我们深入探究文化的根本内涵和独特本性提供了下笔千言的理论底色。然而,我们对文化概念...
8
四、实践论文化概念的深层意义
马克思提出“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3]。在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意义上,这里表达了更深刻的含义:在实践中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
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是实证性的描述,也不是思辨性的建构,而是批判性的分析,更是实践性的理解,即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下深入考察社会发展现实中的...
10
第一节 文化批判的思想前提和社会历史基础
文化作为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其过程,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结果。也正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带来的现实影响...
11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批判的思想理论前提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现实中文...
12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批判的社会历史基础
恩格斯指出:“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
13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批判立场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是与对自己旧世界观的批判相一致的。同样,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的发现,也是与对自己新世界观的发现相一致的。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而言,批判旧...
14
一、对近代文化批判精神的否定和超越
近代西方由物质生产和社会变迁的历史所带来的“思想的历史”,是一系列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脉络中所积淀和延展的文化精神...
15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变革的批判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和批判精神,是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艰苦历练和斗争中,同时也是在自身思想范围内批判旧信仰、构建新理论的自我否定和超越中,不断形成和发展...
16
第三节 “武器的批判”结合“批判的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变革的基础上,表达了基于“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文化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处于旧世界中的人所遭遇的精神状况和生存方式。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
17
一、“批判的武器”: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维度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6]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
二、“武器的批判”:文化批判的革命实践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上将革命的“武器的批判”与科学的“批判的武器”相结合,把文化批判融入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中,展现了文化批判的革命实...
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开启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20
第一节 探索和运用:列宁关于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列宁在探索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革命实践为根本取向、以无产阶级为主体力量、以共产主义为发展目标,对俄国的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坚持...
21
一、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列宁要改变的俄国旧社会,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处于沙皇专制统治,在文化上遭遇多元文化激荡冲击。在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化处于拜占庭东正教文化、蒙古...
22
二、以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20世纪初的俄国,列宁在内外交困和矛盾激化的极端形势中,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批判的武器”并最终通过革命的“武器的批判”推翻了旧政权,把对旧社会的意识...
23
第二节 变造和发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主旨,在进入20世纪后的西方社会中,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继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精神。20世纪初...
24
一、推动西方革命的文化批判
“到1900年马克思主义已证明是西欧的一支主要社会力量,不久又成为东欧的一支主要社会力量。大约在1900年至1920年这20年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
25
二、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进入了新的发达阶段——后工业社会,从马克思的时代不断演变成发达程度更高同时也是发展困境更深的工业社会。“当...
2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架构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展现了在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基础上应对时代发展及其文化变迁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批判的基本思想及其后续的文化理论发展脉络的深入解读...
27
第一节 基于社会矛盾运动的文化定位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以及文化问题的论述,实质上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批判理论,即对以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整个现存社会结构作为研...
28
一、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
在马克思看来,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建立在这一经济结构之上的是政治法律方面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根据这一观点,资产阶级社会实质上是...
29
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在资产阶级社会,如果说生产关系是对人的经济统治,那么意识形态则是对人的文化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首先就是揭示这种统治人的状况。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并非...
30
三、作为精神生产过程的文化
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首先突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整体结构以及社会形态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科学地解释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